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第三六章:老来难

第三六章:老来难


  袁姐将车停在小饭店旁,胖哥往外小心翼翼地搬佛像。

  吴暇、小芸将袁姐迎进内屋,寒暄、客套。甄师傅坐在炕上,吐雾喷烟。

  袁姐:“吴暇,恭喜你呀,你猜猜,为什么我会把佛像给你送回来?”

  吴暇:“恭喜我?恭喜我什么?姐姐?”

  袁姐:“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也许那根本就不是梦,因为醒来后历历在目,跟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

  吴暇:“什么梦?”

  袁姐:“昨天我回到家,本打算像往常一样给老公做饭,谁知道说不出的困倦,坐在沙发上迷迷糊糊竟睡着了,也不知多长时间,忽然面前金光闪闪的,出现两个和尚,问我他们二人能卖多少钱,我说我又不是人贩子,怎么能把二位卖掉?再说了,自己一个弱女子,怎么也弄不过两位壮年男子啊。你们把我卖了还差不多。”

  吴暇:“他们怎么说?”

  袁姐:“二位和尚说,要卖,就把他们卖给释迦牟尼佛,否则,就送他们回家。他们还要跟着观世音菩萨学习大悲法门呢。”

  吴暇:“你怎么说的?”

  袁姐:“我老公回来了,一关门‘砰’地一声,我就醒了。回想那两位和尚的长相,相好庄严,你猜都猜不到,竟然长得跟两尊佛像一模一样。所以我今早赶紧联系小胖,毕恭毕敬地送两位大士回家来。他们说,他们要回家跟观世音菩萨学习大悲法门,谁是观世音菩萨呢?或者说,谁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呢?《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得很清楚: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梵王身、执金刚神、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粗说三十二应身,细数则化身无量无边。那么显然,如果有人因为你,吴暇妹妹的言行而觉悟佛法,因吴暇妹妹你而得度,尔时吴暇妹妹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同样的,若是有人因为甄老英雄的言行而觉悟佛法,因甄老英雄而得度,尔时甄老英雄也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假如有人因为小芸妹妹的言行而觉悟佛法,因小芸妹妹而得度,尔时小芸妹妹也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胖哥:“说者有理,假如说本人因为袁姐这一席话语而明白了观世音普门品的真意,此时此刻的袁姐,理所应当就是我心目中的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甄师傅哈哈大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殷勤布施,福田广种。欲求智慧,深入佛经。”

  吴暇:“既然两位佛爷不走,我们当然常供香火。辛苦了两位,袁姐、胖哥。”

  大家一起动手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二尊佛像被安置得稳稳妥妥。

  袁姐:“吴暇妹妹,你前次吟诵的福、禄、寿三首诗真是特别,我回去查了查,那叫同头诗,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全是一样的,真是不容易。还有吗?”

  吴暇:“唐代有位著名的诗僧,法号皎然。俗姓谢,名清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诗风也一承其祖,情致闲适,语言简淡。他有一首《春诗》也是同头诗: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草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

  小芸:“这首诗共四十个字,其中有八个春字。清朝的纪晓岚随乾隆帝游春时,也曾作过一首咏春的复字诗:春光春风春景和,春人路上唱春歌。春日临窗写春字,春闺女子绣春罗。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有九个春字,显然功底不凡呐。在一九九一年的时候,HN长沙郊区的望城县,发掘出了一座唐代的瓷窑,出土了一批唐代的瓷器。其中,有许多酒壶上题有诗词。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全诗二十个字即包涵了八个春字,且写得开合自如,令人身临其境,如沐春风啊。更是不得了!”

  胖哥:“果然是好诗,我也给你们推荐一首诗,是描写雪的,这首诗有一样特色,通俗易懂,明明白白让你知道是下雪了,但是通诗不用一个雪字。”

  小芸:“是吗?说来听听。”

  胖哥:“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吴暇:“这也叫诗?也太通太俗了吧?谁作的?”

  胖哥:“唐朝南阳张打油,这是打油诗的开山之作呢。他还有一首诗也是写雪,同样不用一个雪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不用扫帚就用锹。你说他俗?李白杜甫也这么玩儿: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个仙儿,一个圣,不相上下。”

  小芸:“我说一首:小小寞湖有新莲,婷婷五寸出水面。孰知狂风荷身轻,忍看素色没波涟。渔翁偶遇立春早,残卉离根二尺全。借问英才贤学子,荷深几许在当年?”

  袁姐:“水上五寸,液下二尺,一加就行了,小芸妹妹是出水芙蓉,天生丽质,才貌双全。姐姐真是喜欢。”

  小芸:“我再背一首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三人供食一碗饭,四人同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中的一道题,比刚才的难。诸位猜猜?”

  胖哥:“这是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三加四个碗,三乘四个人。四碗饭加三碗羹供给十二个和尚,连干的带稀的就全有了。三百六十四只碗有几个七,总人数就有几个十二。算下来显然是五十二个十二,那就是六百二十四位僧人。”

  小芸:“恭喜你这个小胖和尚,说对了。”

  袁姐:“有一种绕头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三字加七字一组:一、三两句为三个字,二、四两句为七个字;一、二句押一韵,三、四句另押一韵。其中第三句的一、三字为第一句的三、一字,好比将尾绕到头,故称绕头诗。苏东坡有一次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席上王安石、秦观、佛印和尚都来了,苏轼道:‘我来行一酒令:上两句用两字颠倒说,下面用两句诗押韵,分别阐述上两句意思。做不出的罚酒三杯。我先来:闲似忙,蝴蝶双双过粉墙;忙似闲,白鹭饥时立小滩。’王安石:‘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秦观:‘动似静,万倾碧潭澄宝镜;静似动,长桥影逐酒旗送。’佛印:‘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乐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你们说,谁的水平更高啊?”

  吴暇:“要我说,还是佛印禅师最高,悲喜平等。秦观也不错,动静一如。荒草坡烂石头都没什么意思,少有禅味。”

  胖哥:“嘿,我吴妹妹真是语出惊人啊,真是让我仰慕,好一比黄蘗禅师观赏瀑布而兴叹:‘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我吴暇妹妹真高,实在是高啊……”

  袁姐:“就两句?还得有两句吧?下两句呢?”

  胖哥:“唐宣宗姓李,名忱。唐宪宗之子,唐武宗的叔叔,为避武宗之害,曾经投寺为沙弥。当时,他恰好在黄蘗禅师旁边,立刻续上了两句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自古佛门出英才,有沙弥尼做皇帝的,不用问,是武则天了,沙弥也有做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唐朝这位唐宣宗也是沙弥做皇帝,唐宣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人,名字叫忱,帝王的族裔,这个‘忱’字有一种感激的意思,也有一种情感的意思,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思,说不出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点苦,又有一点乐;你说它苦嘛,它也不太苦,说它乐嘛,也不太乐;所以不苦不乐,说不出的这么一个味道。他做太子的时候,被侄子把皇帝位抢去了,因为要避唐武宗篡位这个难,他就跑去做沙弥。唐武宗知道他去做沙弥,但是不知道他在什么庙上,于是就灭佛;灭佛的用意,就是希望把他找着,斩草除根。可是他大概还是吉人天相,所以没有被找着。在当时的佛教里,沙弥是不能同和尚在一起的,这个和尚大概也很看得起他,知道他是个太子,所以就同他一起去观瀑布。黄蘗和尚看见瀑布流得那么汹涌澎湃,好像万马奔腾,于是心血来潮,诗兴大发,说了两句,意思是说,这个瀑布经过千岩万壑那么多曲折的路,在近处看不觉得怎么样,要站在远的地方看,才知道那个源头是从高的地方流下来的。当时他也不一定是在说这个沙弥,可能只是看见这种环境,对境生情,随心而发说了这么两句诗,可是听者有意,李忱冲口而出就给接了下去,这个瀑布从那么高的地方流下来,而这个小山溪是水不太多的地方,岂能留得住这个大瀑布!这个瀑布终究要归大海,在大海里变成波涛,纵横驰骋。瀑布就是譬喻他这个沙弥,千岩万壑,也就是在皇家里千头万绪、争权夺利的,他本来应该是皇帝,从皇宫里出来的,流到外边来,出处是很高的。远看就是细看,详细看一看,才知道这个皇帝是不凡的,溪涧岂能留得住?瀑布志向远大,终究要干一番事业,纵横四海的,终归大海作波涛。”

  甄师傅:“言为心声,池中只能养小鱼、虾米之类的普通水族;如果是蛟龙,蛟龙终非池中物,蛟龙就不是水池子可以养得住的了。”

  胖哥:“这一段诗,也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这个瀑布当然可以说是佛法的源流了,佛法的瀑布也是千岩万壑,经过千门万户的,有八万四千种法门那么多;其中任何一种法门,它的源头都是佛所说的,都能普遍滋润一切众生。所以远看方知出处高:你仔细一研究,才知道佛法的奥妙;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种法门都是第一的,没有第二的法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对你的根性,对你的机就是第一;不对你的机,那是他人的第一。所以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第一,没有第二;都是不二法门,第一义谛。溪涧岂能留得住?那么,黄蘗禅师听李忱续上这两句诗,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将来不仅仅做沙弥,要是继续做出家人,会做一个大法师,不是这一个小小的庙可以藏得住的。终归大海作波涛,一定会广建丛林,绍隆佛法,恩泽四方,普度群伦。”

  小芸:“那最后李忱是不是成为了大法师呢?”

  胖哥:“等到唐武宗恶贯满盈,就受果报死了。当时的文武百官又找李氏的后裔,一找就把李忱找着,请他回去做皇帝。因为他做过沙弥,所以做皇帝时还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裴休做丞相,于是在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法又大兴。”

  吴暇:“唐宣宗李忱在佛法上的修为怎么样?”

  胖哥:“他比不上雍正。有一天,李忱这个沙弥多事,他看见黄蘗禅师在拜佛,心里就有一点不服气,觉得这个老和尚没有什么知识,平时总是讲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佛,也不要执着法,也不要执着众僧,佛法僧都不要执着;那么你在这儿一天拜到晚,起了又跪下,又叩头,这多麻烦啊!就这么看不起黄蘗禅师。所以就来问难:‘法师讲法的时候常说不执着佛,不执着法,不执着于僧,那么你拜佛求什么?你礼佛求什么?’黄蘗禅师就说:‘我为礼佛而礼佛。’这意思也就是说:我本来就是这个,这是我本地风光,我礼佛,但心中并无所求,那么这也就是拜佛真谛。沙弥又问了:‘用礼何为?’意思是说,你既然为礼佛而礼佛,那么你还要一个礼做什么?你还着那个相做什么?这就是追问一步,就是口头禅。各位要认识,这是他的口头禅,他并没有懂得礼佛,所谓:‘佛前顶礼罪灭河沙,舍钱一文增福无量。’他就懂得皮毛,也不懂得有七种礼:我慢礼、求名礼、身心唱和礼、发智清净礼、遍入法界礼、正观修行至诚礼、实相平等礼。假若你看人家礼,也跟着礼,这是随喜礼。那么李忱就问:‘用礼何为?’为什么一定要拜佛呢?这么一问,黄蘗禅师觉得他太胡闹了,尽懂得口头禅,还跑到本尊这儿来推销了!于是迎面就打他一巴掌,也就是说,你既然说不用礼了,是啊!不用礼可以的;那么我现在打你,也是不用打,我打你和没打你是一样的。我打你的时候,你做什么感想?我没打你的时候,你做什么感想?也就是说,我礼佛你说不要礼佛,这就像我打你和没打你,你觉得有什么分别?可这一巴掌却把李忱给打火了,李忱说:‘太粗生!’你太粗鲁了,说不过我就打人,太粗生!黄蘗禅师说:‘这是什么地方,你说粗说细的!’这个地方李忱骂黄蘗禅师太粗气了,黄蘗禅师听他这么说,知道他还是没有懂,还是没有悟。于是又左一巴掌、右一巴掌,打了好几个巴掌,也不管他说什么就打,打得这个沙弥眼冒金星的,可是李忱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白挨打,也没有法子报复。所谓:贵为皇族,异果成熟,避难出家,作法门徒。大海波涛,自性糊涂,棒喝不悟,定力未足。他是皇室族裔,可以说是贵族。可是他两样果报都成熟了,两样的果报是什么呢?一个沙弥果、一个皇帝果。这也可以叫异熟果,不同的果,在不同的时候成熟。他本来生在皇帝家,不应该有什么灾难,可是竟然遇到灾难,有个侄子把皇帝位抢去了。抢去了,他就避难出家了,作法门徒,做沙弥了。虽然做沙弥,可是这种做天子的怀抱还没有忘;所以他还要在大海里兴波作浪,在人海里打转转。他自性糊涂,虽然这么有才华,还是没有明白;要是真明白了,就不会再去做皇帝了。像清朝顺治皇帝,明白自己本来是一个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于是就去做和尚,不再做皇帝了。可是唐宣宗的这个皇帝梦还没醒,所以棒喝他也不悟。为什么不悟呢?就因为他还要做一个皇帝梦。他没有修圆满的戒,所以定力不具足;定力不具足,慧力也就不够。宣化上人就有一首偈颂说他:出世入世虽殊途,法尔如是岂怪乎?忽然而天享胜福,旋往地狱不知足。黄蘗慈心无用处,沙弥俗念有余毒。轮回六道任君去,再作帝王展鸿图。出世入世虽殊途:出家和在家虽然是两样,可是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修行就是要在世间里修,在大海的波浪里,乘风破浪,抖擞精神,不为财色名食睡所漂流、冲击,你才能超出去,就在这个世间上修出世法,所以说‘出世入世虽殊途’,看起来是两样,可是殊途同归。法尔如是岂怪乎: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虚空法界都在演说妙法,所以苏东坡才作诗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山色,这都在那儿演说妙法呢!演说佛法不一定要某个人在那儿讲经说法,才是说法;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是在说法。你要是会得,这都是第一义谛,都是妙法的所在处;要是会不得,到处都是荆棘,都是束缚。忽然而天享胜福:众生在六道轮回里,忽然间跑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胜福;可是忽然间又堕落到地狱里了。旋往地狱不知足:为什么会堕地狱呢?就因为一个贪心、不知足。要是没有贪心,就不会到地狱去;因为不知足,才会堕地狱。这一点各位要注意,堕地狱就是由贪瞋痴堕的。黄蘗慈心无用处:黄蘗禅师左一掌、右一掌,这是用慈悲掌想来帮助他开悟,想要把他的皇帝梦打醒;可是大概打的力量不够,所以没有把他的皇帝梦打死了。没有打醒,他就还不开悟,还要再做皇帝梦;所以说沙弥俗念有余毒:这个‘余’不是剩余的余,而是多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不够。这毒还不够,多出来很多,一般人有八两毒,他那儿就有十六两,或者三十二两、四十八两,他这个余毒比别人更多。轮回六道任君去:六道轮回在那儿摆着,由你自去自来,愿意到那一道去,随你喜欢。但是这可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这是因为是你自己造业而自己去受报的,所以自己不能控制;要是自己能控制的话,大家都要到天上去享福了。可是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地狱,那就表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造什么业就要受什么果报。归根结底,就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就是一念的无明,因为一念的无明就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所以说轮回六道任君去,你愿意去那一道,是决定于你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再作帝王展鸿图:唐宣宗这个皇帝梦是做成了,所以又去大展其抱负、志愿,他的志愿是什么?就是做皇帝,那么做完了皇帝他还要做什么?那是没人知道的。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没有报,是时候还没有到,时候到了,必定受报。”

  袁姐:“小胖,你刚才提到了苏东坡,让我想起他在做官时,一次当地有称霸的乡绅设宴祝寿,宾客中有两个民愤极大的土豪,一个叫杨桂,一个王莂。他们两人并不知道旁边坐的就是苏轼,竟然在席间赋起诗来。王莂说了: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杨桂摇头晃脑的: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轮到苏东坡了:一个二字两划卸,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个一是龟,不知哪个一是鳖?”

  大家哈哈大笑。

  袁姐:“苏东坡有一侍女,名叫朝云,非常聪明。她有一次去桥下淘米,被一无聊秀才纠缠,秀才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朝云轻蔑地一笑,答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是娘。老娘虽爱子,子不敬老娘。”

  又是一阵哄笑,大家道:“再来一段儿……”

  袁姐:“三个朋友在酒馆里喝酒行令。其中一位因罢官失职,闷闷不乐,另一位嘲笑他说: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了溪边水,添鸟便成雞。得势猫儿雄似虎,褪毛鸾凤不如雞。这不是挑衅吗?罢官者当然反唇相讥不甘示弱了: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了棋边木,添欠便成欺。鱼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旁边的朋友见他俩争锋相对,担心大家下不了台,就赶紧打圆场说: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了湘边水,添雨便成霜。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个‘和事佬’当得也不错。”

  小芸:“宋代有个诗人叫‘陈亚’,他有一首诗:若教有口便哑,且要无心为恶。中间全没肚肠,外面强生棱角。看起来像是劝世诗或是警世诗吧?实际上还是个字谜诗,谜底就是他本人的名字。”

  袁姐:“他叫什么名字来着?”

  吴暇:“冠军亚军的亚。”

  小芸:“元代也有个诗人,和水泊梁山中的军师同一个名字,他也有一首诗:三山自三山,山山甘倒悬。一月复一月,月月还相连。左右排双羽,纵横列二川。阖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各位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他描写的是梁山泊的夜景吗?还是阮氏三雄那几口人?都不是,这首诗也是个字谜,谜底也是他本人的名字。”

  胖哥:“水浒传里面那位军师叫吴什么来着?吴暇?”

  吴暇:“不知道。”

  甄师傅:“哎呀,我的好徒儿,连自家的老祖宗都不知道?你真是无用!”从炕上的木柜中取出一个茶壶:“去给师父沏茶水来,顺便看看茶壶上面有几首诗……”

  吴暇取过茶壶,只见茶壶盖儿上有一圈铭文:「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共二十个字。赶忙取来茶叶,从暖壶倒出热水,盖上盖儿。放在桌上端详。

  甄师傅:“这叫‘壶铭连环回文诗’。我这把壶可是有年头儿了,乃是清代同治年间御窑所出的小茶壶,上面是「达摩真性颂」,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字读起,不论顺读、倒读,都能读成一首五言绝句,这样共成四十首诗,凡八百字。大家不妨试一试!”

  胖哥:“是吗?让我来看一看。”取出纸笔,将二十个字全抄下来仔细研究。果然妙用无穷:向一个方向读: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净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明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再向相反的方向读: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妙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常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终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始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

  甄师傅:“我还有一个壶在老家呢,也是二十个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同样是从任何一个字读起,不论顺读、倒读,都能读成一首五言绝句。”

  吴暇:“师父还有这种宝贝呢?我也来研究研究: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这是顺着,倒过来?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雨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红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果然一共是四十首诗,别有一番风味儿!”

  甄师傅:“还有一种连环诗,其形式通常排列成圆圈形,字数不限,读的方法很多,一般从圆圈最上边的当中一字起头,然后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每五字或七字一断,即可读成若干首五言诗或七言诗。比如苏东坡作过一首叠字连环诗诗:‘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赏花归’十七个字。应该怎么读呢?先从某一字读起,每隔二,或三字另起一句,得七绝一首: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也有叠字连环诗‘园丁赞’:‘园丁栽植树成材筑玉台高优质木园丁栽。’也是十七个字,你读一读试试。”

  吴暇:“园丁栽植树成材,植树成材筑玉台。筑玉台高优质木,高优质木园丁栽。”

  甄师傅:“宋朝王安石曾有字谜诗,你们猜猜:兄弟四人两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两口,任是凶年也得过。”将手蘸水,在炕边干燥处缓缓写了一个‘勤俭节约’的繁体‘儉’字:“你们年轻一辈学的都是简体汉字,谅你们做梦都猜不出来的,‘儉’字中有四个人字,两大两小,其中一个是立人,又有‘一’字和两个‘口’字。最后一句是说:只要生活节俭,灾荒之年也过得去。既让你记住了字,又教会你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老一辈的智慧就是现代人所不能比拟。将军身是五行精,日日燕山望石城。待得功成身又退,空将心腹为苍生。这是什么?这是‘甑’,为古时候蒸煮用的陶器。‘五行精’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言其用土制成。‘燕山’指土的出身,‘石城’比喻烧制成的甑。‘空将心腹为苍生’,甑中央是空的,用来放置要蒸的食物。你们年轻人目前接触到的尽是现代电器:高压锅、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老古董对你们而言就少见多怪了。”

  袁姐:“《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蒲松龄,他同情百姓疾苦,而对世道黑暗、官员腐败嗤之以鼻,他有首诗很特别:三字同首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道多狼狐狗。但是那些官员并不介意,你清高又能奈我何?你清高去学习屈原跳江呀:三字同首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绉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绉纱?旁边的朋友说了:三字同首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喝酒啦!朋友的朋友是个船夫:三字同首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轩昂大丈夫,谁敢闯荡江海湖。船夫的朋友是个木匠:三字同首庙廊府,三字同旁檩椽柱。若要建造庙廊府,怎能离了檩椽柱?这真是谁都自谓无上道,谁都认为自己高,添菜的丫鬟浓妆艳抹:三字同首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龄姑娘娃,谁人敢戴芙蓉花。灶台的厨子心里不平衡了:三字同首屎尿屁,三字同旁鸡鸭鹅。上面先食鸡鸭鹅,下边再放屎尿屁。哈哈……”

  甄师傅:“再给你们出一首: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你们猜猜这是谁?”

  吴暇:“这么轻浮,一定是村头儿的潘家姑娘,成天挂个红灯笼不知羞。”

  甄师傅:“小心口业!这是人名谜,用的是会意加谐音法。首句‘佳人佯醉索人扶’以谐音衍义为‘假倒’,再谐音作‘贾岛’;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衍义为‘肋白’,再谐音作‘李白’;第三句‘走入绣帏寻不见’衍义为‘罗隐’,隐入罗帐;末尾第四句‘任他风雨满江湖’似水溢貌,衍义为‘潘浪’,蟠浪意为到处是浪,再作谐音为‘潘阆’。李白、贾岛、罗隐、潘阆,四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这个谜语手法通俗,玩笑的意味浓重。吴暇,你要多读书,心量放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懂吗?”

  吴暇:“知道了。”

  小芸:“明朝时代,HN出了一个状元叫伯畴。人称HN才子。有一天,他路过一家酒店门口,店主夫妻请他喝酒,并央求他为酒店写牌匾,赐个吉利。伯畴大笔一挥,写下了七绝一首: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这是一首招牌诗:‘一轮明月挂半天’乃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则是‘卖’字。连起来即‘有好酒卖’。据说招牌挂出后,人们都争相观看,故而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甄师傅:“吴暇,再给你出一首: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你猜猜这是什么?不要再想歪了,这可不是什么公子哥儿。”

  吴暇:“当然不是公子哥儿了,红妆,那肯定是丫鬟,常随大官人侍奉前后,还满腹经纶的,是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呢?”

  胖哥:“这是印章谜:官大人是随身携带印信的,一般是篆文,高雅古朴够档次,然后一染印泥当然一面红妆啦,风前月下,非谓自然界的清风明月之下,也非风月场所,而是比喻,盖章后往往吹口气使其印迹快干,这就是‘风’;有时在灯烛下使用,这就是‘月’,也代表有时候处理公务是在晚上。所以这首诗的谜底是印章。唐宋时期佛法盛行,起码比现在兴盛,那时候的诗词多与佛法沾边,比如:虽居色界中,不染色界尘。一朝解缠缚,见性自分明。读其诗,简直是在尘出尘、真俗不二的法身大士,明心见性,无缚无脱。然而这首诗一体两用,还是一首霞头谜。染物用的‘霞头’,角上记物主姓名,染时用草缠缚,染后须解去,必不使姓名染色而导致辨识不清。明白霞头做何用,谜面便不须解释了。此乃王荆公一日见婢持练帛付外浣湅之戏作,最后一句见性的‘性’,谐音姓名的‘姓’,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北宋JX临川人,宋神宗时入相,发挥抱负,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封为荆国公。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和王安石。曾巩是青草堂和尚转世,曾巩字子固,名和字合起来有基础巩固、稳定之意,是北宋JX南丰人。他的母亲信佛,故常供养三宝。但她并非平等地供养僧人,而是听说谁有修行,就供养谁。她听说青草堂和尚很有修行,就很诚心地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来供养这位出家人。她天天送最好、最值钱的供养,来表示她的诚意:食物,用最美味可口的斋菜,送给出家人吃;衣服,用最漂亮、最名贵的料子,做给出家人穿;卧具,也买最好的质料,给出家人用。汤药,当出家人有病,她就亲自煎药熬药给出家人喝。这种以四事单独供养一位出家人的方式,本来就有一种情感的成分在内,所以那出家人也被这情感所感动了,觉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受人这么供养,将来自己如何来报答,以还此债呢?他看曾家颇为富有,这位施主心地也很善良,对他又这么好,一时动了心,被情感所迷,就对她说起醉话:‘将来我给你做儿子。’如此一讲,也不知是真的或假的,大概当时他是真魂出窍,魂魄跑了,心被情感所牵,所以种下给人当儿子的因。有一天,青草堂和尚看到有宰相告老还乡的,光荣退休,很是风光,就生出羡慕的心:‘啊!做大官原来这么威风,我如果能身临其境,也很不错呀!’这时他已经九十岁了,心一打这个妄想,就圆寂了,托生到姓曾的施主家。曾巩诞生的时候,他母亲记起和尚以前曾说要给她做儿子,就特意派人去看看青草堂和尚,只见和尚已经端坐而化。她也不敢确定,这个儿子是不是真的就是和尚的转世,就这样糊里糊涂生了一个儿子。曾巩生来就聪颖有智慧,相貌端正华贵,十二岁作六论,文章写得非常之好,语言雄壮,令人吃惊,有神童的雅号。到了二十岁,因文才出众,而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阅读他的文章之后,惊为奇才,收他为门生。他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非常重视文人的道德修养。他又早登科举及第,很受皇帝的重用。他的议论朴实公正,对国家很忠心,待人接物也很厚道,操守廉洁,一路做到承相的地位。任官期间,注意救治民疫,体恤民生的疾苦。有一天,宋神宗问他:王安石为人如何?曾巩回答:勇于有为,吝于改过。可谓识人之评语:王安石有创作力,敢作敢为,但计划不周全且很荒唐,冒失躁进,犯了错也不敢承认,更舍不得改。曾巩这样批评王安石,可以说是很认识他,这也是很公平的评论。王安石想变法维新,推行‘青苗法’,青苗法得名于唐时政府向人民计亩加税之青苗钱:政府为应人民急迫之需,贷款于民,以便利农作,并避免富豪剥削。然反对者以为:赤贫农民已无恒产,不能得到实惠;且贷款利息太高,形同剥削,贫民偿还实为不易。虽是良法美意,但却窒碍难行,不切实际。况且人算不如天算,遇到天灾人祸、旱涝不济的时候,这个方法就更行不通了。行不通的时候,政府应该爱民恤民,可以免的税应该都免了去;国家有的是钱,就是穷,大家一起穷,而不应该再逼迫老百姓纳税、完粮、还债等等。当时王安石要是不逼迫人民,国家也不会有问题,就像蔡京当宰相的时候把宋江被逼到梁山去据地称霸,做土匪头,就是因为这种情形。而蔡京就是王安石没见面的学生,其思想和王安石差不多。所以王安石做宰相时,就把天下弄得鸡犬不宁,青黄不接。等到宋徽宗亲政后,重用新党蔡京之时,蔡京为巩固权位,排斥旧党,进而与宦官童贯朋比为奸,聚敛为务,更使得政局大坏,变乱蜂起,终于招致金人南侵,直至京师不守,北宋就此沦亡。无论什么朝代,无论新法、旧法,老百姓有饭吃,都是可行的法。可惜他王安石不这么做,于是‘人急造反,狗急跳墙。’那时真是把人民逼上梁山。不过王安石在佛学上的造诣还是很深的,刚才这首诗:虽居色界中,不染色界尘。一朝解缠缚,见性自分明。水准就不低!其实,能够身居色界而不染色尘,做到在尘出尘,这应该已经明心见性了,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再受业力牵引了,应该没什么东西能束缚得住了,既然没有东西能缠缚,还需要解缠缚吗?再者,见即是性!还‘自分明’什么?尽是自相矛盾的口头禅。有一天,王安石问佛慧禅师:拈华示众,出于何经?禅师曰:不详。王安石说了:今于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中见之,此经纪载帝王问佛事,故大藏经不录。你看:连佛慧禅师都被他考住了。这也说明王安石有才,起码他博览群书,通读过大藏经啊。晚年,王安石引退后居金陵,一日他遇到克文禅师,二人谈经论道,志趣相投,这一谈,大概克文禅师告诉他因果报应、众生业力等种种佛法,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胸怀大志,想要救国救民,但为什么这个方法就不灵呢?因为法不契机呀!想明白之后,他也不闷闷不乐,满腹牢骚了,而是把自己的住宅舍出来建寺庙,并请克文禅师为首任住持,说明王安石还是很有善根的。起码他已尽到自己的心了!王安石和曾巩都是JX人,JX这个地方山明水秀,地杰人灵,出了很多很聪明,很有才智的人。”

  袁姐:“我胖弟讲了两位文豪,我说说白居易,他号称‘社会诗人’,其诗老妪能解,人称‘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乐天是他的号。名字是居易,所谓‘居易以俟命’,意思就是听命运的安排。他是唐朝SX太原人,曾经在杭州做太守,那时候他听说有个鸟窠禅师,是个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于是就慕名而访。他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他一听,觉得这简直没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大文学家,为什么你和我说这么浮浅的话呢,这就是佛法吗?于是很轻视地说:喔!连三岁小孩也懂得这个!可是鸟窠禅师回答他:八十老翁行不得。各位想一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不是很容易能做得到?真正知行合一是很难的!白居易于是在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舍钱三万贯,绘极乐世界图。作偈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国。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国土,没有一切诸恶及众苦;愿像我这么年老又有病的人,一同生到极乐世界去。白居易还有一首《寄韬光禅师》的粘对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首诗前两联由近到远,先讲韬光禅师所在的寺院原是一寺分成两寺,一门两用;接着介绍寺外的涧水东西对流,南北岭云霞游动,云水相映成趣;然后一联由外到内,有色有声:鲜花庄严而芬芳,钟声清远且回荡。最后画龙点睛,赞叹恩师道德高深,开示人天,以致地涌金莲,天降香华。真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从形式上看,这是标准的七律,通篇押‘文’韵,平仄和谐。同时,在对仗上也有奇异的特色:不仅出句与入句相对,而且前六句中在句中也有对。真是行笔自如,浑然天成啊。白居易还有作过戒杀放生的文章,有一首偈颂是这样的:莫道群生性命微,皮骨一副肉一堆。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不要以为其他众生的性命不如人那么高贵,觉得它们很渺小,很微贱。它们也有骨头,也有肉,也有皮,和我们人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要打树上的小鸟,为什么?因为幼鸟还没长大,在巢中等着母鸟去喂,它才能活。所以这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仁心仁术。我们还应该说,‘劝君莫打山头兽’,不要到山上去打猎,山上的走兽也是‘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不应该杀生。白居易晚年念佛,是口不离佛,佛不离口;手不离珠,珠不离手,专心致志修净土法门。活到七十五岁就往生了,有《白氏长庆集》行世。”

  甄师傅:“大家有谁去过YN大理吗?没有吧?那里有迷人的苍山,诱人的洱海,古朴的民居,雄伟的三塔,以及秀丽的蝴蝶泉。那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尤其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当地白族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你们猜猜: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没处找。”

  袁姐:“谜底你不是已经告诉我们了么!繁体的鳳字不见了繁体的鳥字,再加上一个虫字,即繁体的‘風’字。七人即‘化’,上面加个草字头,即‘花’字;雨字头下放一个倒了的山字,不就是‘雪’?朋友的朋字是两个月字,没了一半儿,就剩个‘月’字。那么这四句诗即说的‘风花雪月’四个字了。只是风花雪月虽然美妙,但是不能长久,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一首醒世叠字诗说得好: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暧暧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走。”

  吴暇:“师父,茶泡好了,可以喝了。”

  甄师傅:“诸位,品一品老夫的茶?”示意吴暇给大家沏上。

  吴暇取出一套茶具,先用热水烫干净,然后每人倒上半杯。将茶壶递给师父。

  甄师傅拿在手中,转着圈儿慢慢地看着上面的二十个字:“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诸君可见识过?”

  大家摇头:“没见过。”

  甄师傅从炕上木柜中又取出一个盘子,一领绸缎。盘子椭圆形,外圈是精美的花纹,中央由一百六十九个字组成四四方方十三乘十三的一个方阵,观上去绝对是法天象地的古钱形状,因外圆是椭圆,空出来两耳,古人匠心别具,一左一右画了二条龙,鳞爪细腻,头角峥嵘。中间方阵的汉字,分列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最中央是一个‘山’字,笔体清秀隽永,转圈儿看过去,其文曰: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为苏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再展开绸缎,但见上面绣着一位栩栩如生的长髯老人,一手拄拐杖,另一手捋胡须。衣服的线条由汉字串成,按箭头指示看去,却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老来难》:老来难,老来难,劝君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朦眼,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把李四当张三。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蒜。亲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喉内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人老口头馋。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人人嫌。头发少,头顶寒,凉风飕飕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睡不着,盼天明,一夜小便七八遍。怕夜长,怕风寒,时常受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儿女们,都嫌咱,说我邋遢不如前,老的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脚又麻,腿又酸,行走坐卧真艰难,扶杖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无心气,记性完,常拿初一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对老人,莫要嫌,人生那能永少年?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敬老人,尊敬老人美名传。

  吴暇:“师父,我还以为您拿出的是《璇玑图》呢。”

  甄师傅:“快晌午了,赶紧准备饭……”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544.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