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煌汉 > 第十三章 夙梦空流景

第十三章 夙梦空流景


  做军师的诸葛亮从来不会问刘备,箭为什么会那么少,还要他去借箭。因为,知己知彼,这是军师的本职工作,还要别人来给你解释?

  可惜,王摩既不是诸葛亮,更不是刘备。

  听杨锐这么一说,他就没有继续追问。杨锐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如果有突发情况怎么办,他统统没有过问。因为,这才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时候。

  包括煌汉政府很多权利,下放之后,他都很少过问,都是如此。他知道自己最多也就算中人之姿,那些人在熟悉了规则之后,会完成任务。这就是信任。

  “府主,恕职下不懂,为何你一定要邀约这些凶人汇聚此处。我瞧他们,多是桀骜不驯,居心叵测之徒,这万一有什么算计……”

  杨锐在煌汉政府这边历练了这么久,也算是完成了由一个青涩的士子向一个还算熟稔政事的官吏的转变。可比起王闿运他们,他还是缺少阅历和见识。他虽然被王摩吩咐去准备比武大会相关的事情,可是他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摩笑笑,这个疑问,采薇刚才也问过。

  其实很简单。他是效仿后世号召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归国建设一事,故意召集这些武人。

  练武有成的人,需要传承,需要各种进补之物。所以,武人,必然是势家豪强。反倒是文人,有更多平民进取的机会。

  文以儒犯法,侠以武犯禁。当世儒者阴柔内敛,武者阳刚暴烈,论起谋算来说,儒者阴谋居多,而武者阳谋居多。因为他们更习惯用武力而不是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

  所以,和武人打交道,不需要那么多花花肠子。

  当今天下,大批的武人,虽然限于见识和阅历,不明白许多事情,但是,他们有一颗忠肝侠胆。

  如果说,虚拟的郭靖证实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那么,以晚清民国武者为首的这批人,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无论是王五,霍元甲,黄飞鸿,还是李书文,孙禄堂……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武术宗师,许多人或许曾经质疑过他们的技艺高低,但是,质疑过他们的爱国爱民之心么?

  他们保的是蛮清,还是华夏?或者说,他们以为蛮清是华夏。

  元清是不是华夏呢?

  王摩认为是。

  首先第一点,从血缘上讲,从匈奴甚至更早的胡族开始,普遍的观点是,他们是华夏内部政权的失败者与当地土人的结合。只是后面与更北方的土人杂交,让这份血缘变得稀薄,让近亲变成了远亲。

  但他们是外人么?五服,九族,之内才是亲人,九十族之内就是仇寇?这说法说不通。

  所以,元,清,都是华夏自己人建立的政权。换句话说,自古以来,或者说,五千年前是一家。当然,别人不知道或者不承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点,从文化上来讲。

  元就不说了,元虽然野蛮,但是,汉化的程度不用说,非常深。清也不用说,不管他们如何改马甲,如何剃发易服,从根子上讲,这些野蛮从属于汉文化的行列。

  建州女真人,世代生存在东北,在汉,这里是辽西郡,在唐,这是藩属国,在明,这是大明奴儿干都司的地界上。他们到底是华夏内部的叛贼,还是入侵华夏的外敌?

  这些天之骄子的手段,屠城也罢,剃发易服也罢,是新鲜手段么?

  蚩尤被黄帝抓到了之后,车裂,剥皮,鼎烹分食,华夏上古征战之时,动则屠城灭族。至于剃发易服,华夏历史上多少次更改胡族的发式服章?

  所以,手段不新鲜,都是华夏老祖宗玩剩下。只是,结果很惨重,本来对别人用的,被自己人用在了自己身上。这属于历史的倒车,属于华夏的悲剧。

  但是,能说不属于华夏?那些蒙古人和满遗,那些个洋奴和汉奴说不属于就不属于啦?什么时候,华夏轮到他们做主了?

  这些天之骄子,可称逆子。连同民国这个抽洋媚外捧臭脚的东西也是,逆子!

  谁家没有逆子?因为是逆子,因为带来了伤害,所以,不认这个儿子?

  逆子可以打,可以骂,可以杀,但哪有不认的道理?

  那不是华夏历来的做法,也不是王摩倡导的做法。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说来说去,这是华夏自己出了问题。

  所以他讲,杀奴复汉,除了不可救药的人,其他人都是网开三面,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蛮清、民国不过是华夏的逆子而已,那么,那些效忠蛮清和民国的这些武人到底是爱逆子如痴如狂,还是爱父母如痴如狂呢?

  更何况,孙子讲,就食于敌。武学大会,不费一兵一卒,用名利,将天下豪杰引入毂中,这是在挖别人的人才根基。就像曹操的求贤令,每块土地上,一段时间内,真正的人才就那么多,走了一个就少一个。后世的那些华人精英也是这样,例如钱学森这样的人,走一个少一个。

  就食于敌,可不仅仅是食!人才,资源,许许多多的手段,这不过是总体战的一个方面。

  这打人要打脸,杀人要诛心。能够练武成才的人,亲朋故旧就不说了,自己肯定在当地是一方豪强,拉拢了他们,就相当于在敌人的地盘上有了无数自己的队友。

  这样的好事,瓜娃子才不干呢!

  现在这种技术和社会条件,不能像后世那种电报乱飞,各种地下通道,那么,只能用名利做成梧桐树,吸引金凤凰。凤凰一到,自然百鸟齐聚,万禽争鸣。

  李世民当年搞个科举,为啥说天下人才入我毂中?其实这话大的没边,大半的人才还被世家掌控着呢。关键是里面的深远意义。

  王摩一番解释,差点没把杨锐听得晕过去,他这才知道,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不是另类的抢钱抢粮抢娘们么!”采薇皱了皱眉,“话虽糙了点,但意思好像差不多。钱可以买卖资源,抢钱就是抢资源,口粮是人人皆要,女人实际上是人口。相公,你用金银同刘靖仇杜若飞他们交换人口,是不是打的这些注意?”

  “不仅仅是人口,还有人才。”王摩也没有什么自得,这点道理,放在后世,算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煌汉政府地广人少,人口少,人才就更少了,自己教育培养,这是需要周期的。所谓一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周期,根本不是短时间解决得了的。

  可是,要扩大领地,建设领地,这海量的人口和人才缺口,时间哪里来得及。

  来不及,那怎么办呢?坑蒙拐骗偷,从别人那鼓捣人才和人口过来。

  后世为什么红军和解放区都注重俘虏工作,注重改造其他人,真以为他们不想全用自己人么?可哪来的时间?

  更何况,还需要利用这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打压山头主义。不然,人才全成了某人的模板,没有新思想,新思路的碰撞,那不坏菜才怪。

  “至于说异心,这很重要么?”王摩笑笑,“所谓时势造英雄,天下大变,华夏正朔归位,这就是大势,所谓的异心,不过是些小考验。如果我们连这些都熬不过去,将来那些更大的考验我们如何面对?”

  “我能想到的,如同之前的刺杀煌汉军民,裹挟出逃,鼓噪暴动等方式。我们煌汉,现在就像一块有杂质的铁,就要通过这种种考验,用铁与火锻造出真正的煌汉子民,将那些杂质剃出去。至于刺杀,我们的安保人员干什么吃的?难道没人做好牺牲的准备么?”

  “至于我自己,我是死过一次的人,除了皇天上帝,谁能收走我的性命?”

  王摩信心十足,旁人都以为他说的是那次落水,却浑然不知王摩说的是他从后世而来的这事。但王摩自己都这样说了,采薇和杨锐能怎么说呢。

  何况,煌汉政府编户齐民,星河卫,厢军,太平军等各路眼线遍布全境,对特别的目标如王闿运等都有特殊的安保措施,对各种突发情况都有预案。如果这样还被旁人寻着机会,那只能说他们做的不够多,做的不够好。

  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物不穿的矛,无非是智慧和力量的博弈。煌汉力量太弱,这本身就是王摩精心策划的一次考验。

  什么都得要在事儿上磨才能成长,才能进步,至于中间的曲折,背叛,牺牲,奉献,那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谁能例外?干大事还能瞻前顾后的惜身不成?

  关键是要过程中经历的这些值得,不能让英雄烈士的血白留。能回报这些曲折,那些背叛,那些牺牲和奉献的,只有一个不断强盛的煌汉。

  为什么那么多人赴汤蹈火的愿意为了新中国奋斗,牺牲,奉献?不就是这么个道理么!

  “所以,这些来我们这里的武人,你们不要歧视,要把他们当成是我们自己人,教育他们,拉拢他们,改造他们。同时,准备部署一次为期一月的战役。”王摩总结道。

  因为这段时间的人口暴增和建设,煌汉的粮有些支应不上。再加上杜若飞刻意卡住军政府的脖子,严禁成都平原的粮食和资源往煌汉政府输送,所以,粮食供应日渐捉襟见肘。

  即使群策群力,各种手段,煌汉的粮草还是无法供应到夏粮秋粮收割。

  可以预见,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这是生死抉择,必须要上。没条件,制造条件都要上。

  王摩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总算完成了军队的整训和第一次换装,又从可怜的口粮供应里抠出了能供两万军打十天的粮食。剩下的二十天,粮从哪里出?

  就食于敌。

  而放眼四周,能够有粮的,只有汉中和成都。

  加上荣禄、刘靖仇等外部压力,他准备提前下手。

  “这次的目标,北夺汉中,南抢成都,东防刘汉,西乱卫藏。”王摩一锤定音,“按照这个目标,命兵部相关机构组织参谋路线和作战方案。一切为了粮食!”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片沃土,这里出产和库存的粮食占了整个四川的三分之二。而成都府内还有各种人才,可以供煌汉政府使用。而盘踞在此地的杜若飞阳奉阴违,根本没有恪守对盟友的承诺。与其让他在这里祸害,不如煌汉自己来经营。

  而且,如今刘汉主力在南边与刘坤一对峙,就算知道消息,也需要时间来统筹和组织。所以,成都之战,至少有八成的赢面。

  最后的战果,无非是能不能拿下杜若飞拿不下的坚城,问题是,霹雳炸药研制成功,破城已经不是问题。

  打成都,打的就是一个快,打的就是组织和统筹能力。

  杜若飞和刘汉,都没有从蛮清政府对外对内失败的错误走出来,还是走在那个官府不下乡的旧圈子里,靠着裹挟,拉壮丁等方式壮大军队。这样乱搞,伤了农时不说,还造成了大批的流民,而且,训练和待遇是全盘落后煌汉。

  他们怎么赢?

  打汉中,是因为汉中本来就是四川的一部分,汉中是人为的从四川割裂出去的。关中的粮仓就是汉中。控制了汉中,川北军民努力经营,粮食危机可以大大缓解,而且,可以非常有效的震慑清军。

  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要夺取粮食和粮食产地,敲山震虎。所谓持久战,无粮无人,怎么打持久战?

  再说,军政府养精蓄锐,军民都被制度挑动起了建功立业的欲望,那么必须有目标给他们发泄,满足他们的需求。否则,就会伤害他们的热情,影响他们的信心。

  这也是商鞅耕战制度的精髓——以战养战。

  “为了更好的敲山震虎,目前军中新制作的火器尽数配置给攻击成都平原的部队,恐吓刘汉政权,不敢与我们翻脸。北面汉中府,则主要以奇袭为主,借助天险,控制汉中平原。阻断南北信息联通,不能让刘汉或者蛮清在短时间内知道我们是两线作战。同时,厢军要做好动员,随时准备出动。杜若飞这个白眼狼,与那些地主豪强,贪官污吏眉来眼去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跪舔洋人。这次争取一劳永逸的解决了他。”

  至于东防刘汉,这些一直在做,西乱卫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王摩召集了投靠过来的木雅人和其他部落的土司头人和部落勇士。

  PS:晚上有事,今天就一更……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233/2365485.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