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煌汉 > 第七章 文明时开放

第七章 文明时开放


  很不幸,王摩对14岁以上的人,大多数进行的就是这种填鸭式教育。他只是将自己记忆中的那些、现有书籍中的那些华夏文明成果展现出来,命令他们这样去做。至于为什么,他们能想通更好,想不通,无关紧要,照做就好。而他重点培养的是孩子。

  14岁以上的人,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观念。不是说不能改造他们,而是说改造他们的成本,远远要数倍于塑造14岁以下的孩子。

  有限的资源,必须有所倾斜。所以,在物资供应上,王摩优先供应的是学校、军人和孩子。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力量、和希望。或者说,知、勇、仁。

  无知则无祀,也就没有了华夏的传承与发展。

  无勇则无义,也就没有了专门守护华夏的矜难奋患之士。

  无仁则无私,也就失去了华夏的发展。天道无私,平等对待万物,人道有私,损万物以利己,而华夏本就是属于人道,也是损万物而成就华夏。无私,是以人代天,此举违背人道,触犯天道。也就是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华夏都不复存在,因为,天人合一,万法归宗,没有人,没有天,也没有华夏。

  为了建好学校、军队,教育好孩子,王摩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蒙学教材是他亲自选定,以前瞻性的眼光,大幅度降低了儒学经典的比例,增加了其他学说的比例,并且,集中教育,专门由军政府供养衣食。还定期培训基层的塾师,严查胆敢篡改蒙学教学内容的人。原来的礼部部长甚至因此下狱,很好的警示了其他人。

  当然也有反抗,可没有军队,王摩压根就不担心他们。何况,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自己的衣食,而不是道统。而那些关注道统的人,则被王摩塞进了廖平所在的项目小组,研究汉字简化、汉字韵书、字典、句读,真真的皓首穷经去了,忙的是不亦乐乎,哪里有空发声去争什么道统。

  后世的军人,很少在军队中出现女人的问题,一方面是荣誉培养,另一方面,真的是严格的作息和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连想女人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儒生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去对付。

  谁要是纠结经义问题,哲学问题,要么就是闲的蛋疼,要么就是痛的撕心裂肺,对症下药就好了。闲的蛋疼的给他们找堆积如山的事儿做,撕心裂肺的,赶到没几个人的地方去空乏其身。

  其他人,则被王摩刻意的填鸭式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总体战给引导的服服帖帖的。

  但就在这种填鸭式教育之下,短短两三个月,军政府已经新开了将近两百所工坊,研制成功了至少一百个课题。或许叫做复原更准确一点。

  《天工开物》分为上中下三卷十八篇,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当然,叫它华夏文明小百科全书比较好一点。

  这十八篇分别是:《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王摩首先从给科部百工厅设立十八个司,找了十八个负责人,要求每个司负责去对应的研究复原其中的技术,工具,包括之后的延伸应用。他们需要什么人手,需要什么帮助,他们自己去找。

  阆中没有,就去旁边绥定府顺庆府太平厅,甚至盟友那里去找,哪里有去哪里找。不管是坑蒙拐骗偷,还是怎么的,考核期过了,王摩自己要见到成果。

  干得好,留下继续干,干不好,换人继续干。

  其实,这十八个行业,基本上在每个州县都能找到相应的工匠。这个时期,华夏的自然经济还没有完全解体,不客气的说,基本上,方圆百里,都能找到大部分工匠。

  甚至一个村里,就有铁匠,木匠,杀猪匠,骟匠,石匠等等手工艺人,甚至,某些人还身兼多职。

  因为,单纯种田的话,压根活不下去,更何况,华夏人血脉里就传承着多才多艺的天赋,天生就善于学习,模仿,创造。

  所以,人,很快就配齐了,甚至,有的工坊还主动参加。

  因为,这些课题上的那些技术,比他们现在用的先进多了。在这个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所有人都忙疯了的时候,淳朴的人本能的觉得,能够提高效率的东西,是最应该弄出来的。

  都说秦国的流水线如何如何厉害,他们为什么发明了流水线,为什么又失传了。包括以前很多技术。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时移势易,势穷则变。

  文明之花,偶尔开放,大多数没有经受住考验而失传或隐没,都是被当时的环境给逼出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人的因素。

  秦国当时以一国之力,对抗东方六国,如果不是把这些东西算计到了极致,怎么能够完成?譬如当时做兵甲的,限期完成,还有质量要求。完不成直接杀,谁还不会想办法。流水线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许多东西,都是产生于偶然的灵光,然后逐渐完善。

  但到了汉,修生养息,没这样的压力,并且,是以数倍于秦的人力物力去做类似的事情,谁还去学这些方法?不失传就怪了。

  再加上战乱、天灾等多种因素,华夏文明的许多瑰宝,就是这样被活生生的给搞失传了。像《四库全书》**这种人为的,那就更不用说。

  然后,他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等能够找到的科技书籍,命人不停不计成本的刊印,散步到每个县,保证任何人想要查阅的时候,都能找到相应的书籍。

  他自己带领几个课题小组,攻关包括水泥、玻璃、火药、火枪、火炮、军粮等各种技术课题。

  而每设立一个课题,他都根据自己的预期,在《汉魂报》上写发布悬赏,比如,“连珠火铳”和“子母炮”,炼铁高炉技术、火药试制等等。

  王摩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大概思路,可能存在过的记载,他希望能达到的效果,他会给出的悬赏。

  比如连珠火铳,王摩就记得,是戴梓研发的。具体细节他也不清楚,但他描述了效果,就是连发子弹的火铳,要达到连发二十发以上。至于奖励,5000功勋点,加专利,加聘任为兵部装备厅武器研发司特约研究员,正五品待遇。

  《汉魂报》十日一期,不仅在军政府发行,还会散到盟友甚至是清廷的势力范围去,而这上面的悬赏,对任何人都有效。

  现在发行的数期,通过商人、星河卫、平城营发散出去,已经有至少一千余人次登记申领悬赏。

  主要是商人和民间物资收集的悬赏,勘探矿产的悬赏,但里面也有不少关于科技发明的悬赏被人斩获。不少人甚至因此慕名而来,投奔军政府。比如刘汉那边的很多枪械修理员。

  如果说,这阵子扩展最快,也是最累的是谁的话,那非书行的人不可。光是军政府的订单,就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来。不但是三班倒开足工搞印刷,还大规模招募人员,招收学徒,扩建工坊。相关的造纸行业、油墨行业、木匠等,也是被逼的忙的头破血流。

  军政府引进那么多的人口,还在不停的引,就是因为,缺人,缺劳动力。各个工坊、矿场,因为扩产扩建,需要大批的人手。而乡野,也因为青壮投军、做工,导致了大批的壮劳力缺失。

  虽然盟友们很不仗义的丢过来许多老弱病残加上他们看不上的壮劳力。但是,这些人,十个顶一个壮劳力总顶的上吧。

  可惜这样一来,粮食压力真的太大了。当然,从长远看,还是军政府占便宜。人口多是好事,人多,力量才大。

  华夏人民历来勤劳,没事都会找事做。他们怕的不是事多,怕的是自己做了事,却得不到相应公平的回报。而野心家,就是试图不劳而获,或者获得远甚于公平回报的回报。

  无论农民、工人、商人、官吏、军人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起异心。

  而王摩在创造需要和保证相对公平这上面,花的力气最大。因为,他利用自己的见识,把握历史的轨迹,建立了一个另类的朝廷。

  朝廷和政府,一脉相承,但也有些不同。这些不同,不仅仅是在名称和架构上,也体现在职能。

  如果说,政府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的话,那么朝廷,作为封建集权的中枢,它的职能就不仅仅是管理和服务。

  朝廷分为内廷,外廷,基本组成都可以称作是朝廷命官。朝廷和政府的区别,其实根本问题,就是道和德谁先谁后的问题。

  朝廷,是德在道先。政府,是道在德先。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233/2365479.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