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煌汉 > 第十三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十三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如垒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鞑虏不顾身!”

  嘹亮的军歌声中,午饭时间又到了,王摩很快扒完了饭菜,回到军帐接见已等候多时的人。来人是王泽和几个匠师。

  “府主,我们的铁根本不够,再这么浪费铁做什么水壶的话,连武器都不够啊!你是不是想个什么法子解决一下?”请来的郭铁匠十分为难。他身边跟着一个半大小子,正吸着鼻子端着饭碗狼吞虎咽。“二子,慢点吃。”老郭不好意思的拍了拍自己的儿子。

  这打刀打枪,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要做铁水壶,这问题可就大了。

  工艺好解决,用模就可以,关键是铁不够,人手也不够。

  “对,还有这绑带,将军,我们的布可不多!盐不够,纸也不够,很多东西都缺。”王泽也十分为难,布匹怎么能这么浪费呢?

  此前,一般人家中都是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这次,差不多掏空了家中的存活来拿出这么多布匹来,还出去收购了不少,可要再弄绑带的话,又得继续弄布,哪来的这么多啊!

  这还只是一千人的,这以后人要多了怎么办?

  但水壶不能不要!水壶,干粮袋,这是两个持续作战的大杀器。更何况,在外征战的时候,天知道那些水源别人有没有动过手脚。装满水的铁水壶,不仅仅是水壶,紧要时还可以当做手锤作战!

  “这样吧,水壶便用竹筒暂时代替。”王摩皱眉,“绑带暂时算了,等打下江口分州再说。”

  这个决定,好歹让王泽他们松了口气,他们也在加油想办法解决这些事情。

  王摩仔细的回想起来,他依稀记得,这川北大地,是有各种矿物存在的。当年几个本家叔叔,就是靠小矿发了大财。大概的方位和地名自己都记得住,问题是隔了这么多年,地名叫法都不一样。现在那些地方,说不定还是不毛之地呢。要是有个明白人去找到这些就好了。

  想到就问。

  “叔,你可知道,这附近可有懂探矿看路的人?”王摩将目光转向王泽。

  “你说的是风水堪舆之术吧,当然有了。问这个干什么?”王泽狐疑的看了眼王摩,“你忘了,我们这立寨立坟都是莫大师他们那些风水先生帮了大忙的。”

  一听这话,王摩兴趣立马来了,他拿出纸笔,用毛笔在纸上做了注脚,画了一个大概的地形图,然后又特意圈出了几个地方。

  “叔,你找几个懂行的人,去这几个地方探探矿,然后把矿场的人手组织起来,等候我的命令。”

  巴州的矿其实储量非常丰富,后世探明主要有煤炭、铁矿、铜矿、金矿、大理石、花岗石、霞石矿、石灰矿、石黑矿、天然气等29种,其中煤炭储量6190万吨,磁铁矿8355万吨,天然气1100亿立方米,霞石矿2100万吨,花岗石10亿立方米,极具开发潜力。

  江口分州这些却寥寥无几。前世王摩记得,这里主要的出产其实是这几个,中药,黄麻,蚕茧,酒,粮食,竹木制品等。后来,连桐子,黄麻甚至蚕茧都没有人收。

  不过,在黑水里过去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有几个小金矿,甚至还因此得名为金山。

  王摩此次便特意点出了他知道的一座金矿,一座煤矿,一座铁矿的位置,至于能不能开采,能不能找到其他矿产分布,他也不知道。多做点准备总是好的。

  “爹,二叔不是会探矿么?”正埋头啃饭的二子突然抬头说了句话。

  “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老郭一巴掌把他摁了下去,“吃你的饭去。”

  “老郭,怎么回事?”王泽有些惊奇,“你还有这样一个弟弟么?”

  “部长大人,是,我弟弟郭铁侠懂探矿,可……”老郭眼神有些躲闪,叹了口气,咬了咬牙,还是讲事情完完本本的说了出来。

  老郭家是湖南人,时代铁匠,探矿,采矿,炼铁,锻打,祖上的手艺都流传了下来。但当年郭铁侠年少气盛,背着家里去上海走了一圈,回来整个人就神神叨叨的,后来家乡遭大水,老郭带着家里人拖家带口的逃难进了重庆。

  这个期间,郭铁侠一直用一堆破铁块鼓捣着东西,说也说一些郭老大听不懂的话,天天都这样,就像个疯子似得,要不是二子这一路照顾他,估计早就没命了。至于探矿,更是好几年没有摸过了,鬼知道他还剩几成功夫。

  “这有何妨。”王摩笑笑,“叔,把郭二哥叫上吧,好歹也曾有经验,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万一真摊上事,人多总比人少好。”

  “府主你都这样说了,那我去给那混球说说。”郭铁匠也没有坚持。

  王泽接着汇报其他事情,目前最麻烦的就是蓄发易服。听说要改辫子,许多人死活不同意,下意识的觉得那是要砍头的!特别是年纪大的。工作很难开展。

  可是,一听此事,王摩态度却相当坚决,他直接说,要么束发,要么剃光头。

  十日之后,只要是入了军政府户口,在军政府登记入册的人还是留着辫子,任何人都可以举报。

  一旦发现,收回田地,强行剪了辫子作短发,同时,发配为官奴,修路开渠挖堰塘,反正,不愁他们没事干。

  有人上吊,有人跳河,也有人想尽办法的逃了出去,可惜,都不能改了王摩的初衷。更多人还是选择了束发。

  “是汉人不愿做汉人,要么滚,要么死!我已经给了你们选择!”王摩杀气凛然。

  政令一下,还在顽抗的大部分人都心不甘情不愿的束发了。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到时候要是王家败了,把头发改回辫子就是,可要剪了短发,那就惨了!

  是人都认得出来这是什么人,这边被歧视不说,朝廷那边待不待见还不知道呢。

  服装也是这样,旗袍,马褂等满族服饰一概不准穿,只能穿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从炎黄时代到明末一直延续的服装,更是炎黄文明的承载之一。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宽衣缓带,这便是汉服的最广泛特点。

  麻烦的是,军政府布太少,用处又多,军政府的人穷人太多。很多人甚至还一家人合穿几件衣服。

  要让他们改掉自己的衣服,这实在是太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摩也只能和各保甲商量,新衣只能用汉家衣冠制度,官吏只能着汉服。好在移风易俗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关键是一定要加以引导。

  不仅仅如此,王摩还请了被他强行掳掠而来的这些先生,创办了《汉魂报》,给乡亲们宣讲起了汉族的辉煌和蛮清的罪恶。不能光在军营里宣讲,不开民智,不让人民觉醒,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份汉魂报,手写的,一张大纸上小楷秩序井然,一共三千字的内容。

  乡里其实许多人不识字,各保甲的塾师便用说书的方式一一解释起这些字的意思。

  非但如此,他们还在闲暇之余,带起了孩子,教起了学生,开展识字运动。目前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室,教材,教师,缺,什么都缺。王摩也是咬着牙给保甲配齐了塾师,让塾师们每日天不亮就出发来军营,然后王摩白天上午教塾师,下午带队训练,晚上教军人。

  而中午塾师们收拾回去,下午上教孩子们,晚上给保甲里的成年人讲古,这样,才勉强应付了局面。

  彭显钧用他当日给王摩启蒙的教材来教这些新人,王摩看着那一堆书,头都大了。

  小孩子,哪里能在这么短时间认识这么多字。

  王摩就给礼部的人下令,让他们从蒙学中选出最有教育意义,最通俗易懂的篇章作为启蒙教材。并且,尝试用标点去标注,并用韵书注解,以统一语音。

  同时,开展以认字为主识字运动。力争每一位加入军政府的公民,在一年之内,至少认识并领悟常用的五百个字。而军人的强制任务是每天要保证自己认识两个字以上。

  不开民智是不行的,只有让他们会读书认字,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华夏基石。

  人,人,人,人才奇缺,王摩每天累得都只能睡不到三个时辰。练兵,写书,指导处理政务。

  他当然要写书,裁缝许多不会做汉服,他不仅要写书,还要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

  那些基础的知识,如世界地理,欧美列强历史,蛮清的丧权辱国史,华夏先贤事迹,兵法等等。

  除了他,谁能写出来?每天晚上,他都要熬夜到很深,还好有家人照顾。

  真正只有做事的时候,才知道创业之艰难,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233/2365369.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