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附录-普荫大师

《禅诗净解》附录-普荫大师


  附录-普荫大师

  当局者迷昧前因,怨仇越结更越深。因缘果报何时了,罪业相寻几多春。幸遇知识指觉路,可喜善根又重新。汉寿亭侯明大义,威风凛凛万民尊。

  大师三国时代之高僧,荆州玉泉山之修道者。禅净双修,福慧具足。某日,于禅定中,闻虚空有人言:“还吾头来!还吾头来!”大师以妙观察智,洞悉为关云长将军之精神执着,而来索头。乃曰:“关将军!汝当年过五关斩六将,彼等向何人索头哉?”将军言下有悟,拜辞而去。大师一言解冤,此为三世因果所感。所谓:“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丝毫不爽,永远不变也。

  赞曰:大师片言,解除冤怨,前因后果,理所当然。正人君子,悟而生天,仇恨永释,不造罪愆。

  隐者高风──司马水镜

  蜀魏吴时争汉鼎,袖手旁观梦常醒。教育英才为乐事,指引玄德访龙影。奠定成都三分业,重兴刘家一脉景。盛衰治乱因果律,福善祸淫当自警。

  司马徽:水镜先生,这“水镜”是他一个道号,不是他的名字;就像“卧龙”,也是一个道号;“凤雏”,都是道号。他是修道的人,别号就叫“水镜先生”,就像那个水里头的镜子一样。先生姓司马,名徽,他的姓是复姓叫司马。他是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司马庄那地方的人,是自己种田、读书,自己吃饭自己饱,在那儿修行、用功。他对儒教的学问很用过功的,是当时一位大儒,也是一位有学问的大教育家。他的一生不为名利所迷惑,他的品节和这种操守非常清高。操守,就是他常常保持的这种行为,好像女人有节操;节操,就是他不乱来,做事都不会乱七八糟的。

  他非常清高,不做官,以教育有用的人才做为他的目的。他的门生有徐庶、庞统、诸葛亮。徐庶是当时一位有智慧的人,这庞统也是当时一位有智谋的人,诸葛亮这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栋梁。栋梁,就是造房子那个立的柱子和横的梁,也言其能有担当力。这些都是当时文武双全的风云人物,都是很出类拔萃的、很有名的,尤其诸葛亮是一个最出锋头的人。

  先生看富贵就像虚空里头的浮云一样,看富贵功名就好像一只破鞋那么不值钱,所以说他在当时三国时代是个最清高,最有与人不同的风度,是真正的大隐者。

  赞曰:

  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他学问很丰富的,才智也很丰富的。

  安邦定国,坚持操守:他有安邦定国这个能力,可是他不去搞政治、做个官;他就是坚持自己的这种品节,这种操守。

  隐者高风,教育稀有:他的行为就是一位隐遁的高人,以教育这种很稀有的人才为责任。

  贤哲及门,丝毫不苟:那么教育贤而有德的和有智慧的这类人做他的门人。他不是随随便便的,也不是那么马马虎虎的,是一位什么事都非常认真的人。

  又说偈曰:

  蜀魏吴时争汉鼎:这三国时代的人,他们都想要争着做皇帝。

  袖手旁观梦常醒:他觉得富贵是浮云,所谓“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注1)所以他梦常醒。这种一般人所迷惑的、所向往的迷梦──富贵荣华,对这种梦,他已经醒了,他不再贪名利了。

  教育英才为乐事:他以教育英才为自己的责任,也是他自己所欢喜的事。

  指引玄德访龙影:在刘玄德(刘备)的时候,水镜先生指引他,叫他要访这位卧龙先生,说:“凤雏、伏龙得一,可以安天下。”(注2)所以刘备才知道卧龙这位名人和他的这种才干。

  奠定成都三分业:他当时能指引这位刘皇叔“刘备”去访问卧龙,已经无形中奠定这个西蜀(SC)在三国时代三分之一的基业。

  重兴刘家一脉景:那么重兴刘邦的后人,姓刘的天下,一脉相传的这种光景、这种远景。

  盛衰治乱因果律:不过天下有盛的时候、有衰的时候、有治的时候、有乱的时候,这是一种因果的利害,也是一种成、住、坏、空。

  福善祸淫当自警:你做善事,就有福报;你要做恶事,做这个**不正当的事情,就受恶报。所以,每一个做皇帝的人应该自己警惕自己,不要乱七八糟的。

  注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注2: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伏龙”就是被称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脱却龙袍换袈裟──清世祖

  面南背北众星拱,一呼百诺兆民瞻。十八年来忧国事,万千劫去上宝莲。五台高登法王座,九华涌出甘露泉。谛观如是若梦幻,看破放下莫强贪。

  清朝第一个皇帝叫清世祖──顺治皇帝,他开始做皇帝时还是个小孩子。清朝一开始是个小孩做皇帝,结束时也是个小孩子做皇帝;小孩子登基上台,小孩子失去天子地位下台,这可以说是因果相对。

  顺治皇帝姓爱新觉罗,翻译为金部族,又姓肇,名字叫福临,六岁的时候入关(山海关),进BJ做皇帝;这时候他什么事情都不懂,都要听摄政王多尔衮的指挥。为什么他能做皇帝呢?因为明朝末帝崇祯的时候,遍地都是土匪,到处都有人称王称霸,尤其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势力都是很强的;其中最有力量的就是李自成那支军队,他先占领了BJ。

  本来李自成这支军队是很好的,里边有一些有智慧的谋士,武将也很多,所以就把明朝的天下抢了过来;到了BJ,李闯王(李自成)就在那儿做皇帝。可是他有福不会享,因为做土匪头做惯了,一旦做皇帝他也不会做,一得到天下,也不想法子治理天下,就专门想吃的,专门要吃好的,荒淫无道,无所不为。本来中国人都是过年才吃好东西,平时不吃好的;那么他这回可做皇帝了,他要天天过年!本来他可以坐十八年天下,可是他一天过一个年,十八年缩短成十八天。他在BJ做了十八天皇帝,吴三桂就为了一个爱妾,做了卖国贼,去向满清借兵来打他。这时顺治的叔叔多尔衮就率兵进关,可是这借来的兵到了中国,就把中国占领,不走了。顺治就在BJ做皇帝,一做做了十八年。

  在这十八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他是个小孩子,不懂事情,就做傀儡;懂事情以后,再叫他做傀儡,就觉得不太满意了。于是就研究佛教;一研究佛教,觉得出家是不错的。当时有个玉琳国师,是个得道的高僧,在二十四岁那年,他就对玉琳国师说:“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而成佛;达摩祖师也不要王位,而修成祖师。我要效法释迦牟尼佛和达摩祖师。”所以他在赞僧诗上说得很好,他说:脱却龙袍换袈裟,只恨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流落帝王家?

  意思是说,我现在不做皇帝了,要把这龙袍脱去,换上袈裟,做一个清闲的出家人。我很后悔当初打错了一个妄想,因为我本来是西方的一个佛弟子,现在怎么又生到帝王的家里了呢?当官、做皇帝、治理国家,这是我很不愿意做的事。

  为什么不愿意做呢?他在赞僧诗上又说: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那管千秋与万秋!

  这是说,我十八年来做皇帝,一点也不自由,很不方便的。不是向南去征伐,就是向北去打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个了结休止!所以我现在什么也都不要了,两手空空的,要回到自己固有的家乡去。我怎么管得了清朝是一千世、一万世,是怎么样长,怎么样短的?我不管了!”

  由这首诗证明他是明白了,所以他就失踪了。据一般传说,他是到五台山去出家,在五台山修行。以后康熙皇帝三次到五台山去找他父亲,无意中遇到一个八乂和尚,可是当时他没有醒悟过来,没有明白“八乂”就是个“父”字,也就是他父亲。当他明白的时候,再也找不着父亲了,也不知道父亲的容貌,也不知道父亲是否仍然在世,或是不在了。世间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阴错阳差,当面错过,交臂失之,这种情形是很多的。

  出家是不容易的事情,不要说是天子,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看不破、放不下,舍不得出家。那么身为天子,能够舍弃国荣而出家,这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情,非将相所能为也。

  赞曰:

  梦中富贵,镜里荣华:本来富贵就像作梦,荣华也都是不实在的,就像镜里的影子。

  迷途忘返,远离本家:可是我们人常常在这个迷途上,在这歧路亡羊的地方不知道要回来,所以就离开自己本有的家乡太远了。

  一旦觉悟,敝屣天下:顺治皇帝有一天觉悟了,视天下就像一只破鞋那么简单,把它放下了。

  志在西归,披紫袈裟:他的志愿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披上福田衣,做众生的良福田。

  又说偈曰:

  面南背北众星拱:皇帝登基坐殿,是面向南,背向北;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一呼百诺兆民瞻:只要叫一声,文武大臣几百个人都要响应他、附和他,老百姓也都要瞻望他。

  十八年来忧国事:顺治在做皇帝的十八年当中,忧国忧民,很是麻烦。

  万千劫去上宝莲:他万千劫以后坐上大宝莲花,成就佛果。

  五台高登法王座:他到五台山出家,坐法王座,这也是教化众生。

  九华涌出甘露泉:九华山灵感的事情也很多。在佛教里,九华山是个圣地,也有圣泉──甘露泉水。

  谛观如是若梦幻:我们看一看,做皇帝之后又出家,出家修行之后又做皇帝,这都好像是在那儿游戏人间,如梦幻泡影似的。

  看破放下莫强贪:由顺治皇帝出家,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要是出家了,是不是应该也有一种坚决的性?也应该看破,什么事情都放下,不要向外驰求。因为该你得的,始终是你的;不该你得的,你就是求,也求不到。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弥。吽()

  这六个字叫〈六字大明咒〉,每一个字都会大放光明。

  密宗是专门研究咒语和它的意思。佛教分成五宗:禅,教,律,密,净。禅宗就是参禅打坐;教宗就是讲经说法;律宗就是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就是专持戒律的;密宗,密就是秘密的,彼此互不相知;净土宗,就是专持名号,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这叫净土宗。

  这五宗里边,有的人就说禅宗最高,有的人就说教宗最高,有的人又说律宗最高,修密宗的,就说我密宗最高,修净土法门的,就说净土法门这是最第一了、最高了。实际上,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高,就是个人私见,自己欢喜哪一种,就说哪一种是高。

  现在我们讲这个密宗。一般人所知道的密宗,就是喇嘛教。其实密宗不是秘密的,在这个显教里头,显密圆通──显教里头也有密宗,好像〈大悲咒〉、〈六字大明咒〉都是密,〈楞严咒〉那更是密。所谓“密”,就是彼此不知道。

  那么,不明白的人就认为这个秘密的东西是最好的,因为它不是公开地传。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就更神乎其神,说:“这不能讲给你听了,我这密宗啊,密宗不能讲给你听。”你不能讲给人听,为什么你又要说呢?为什么又要说“我不能讲给你听”啊?你根本就是密宗,就是不说就好了,为什么又要说我不能说给你听──我不能讲给你听,你不能讲这又是讲了。你不能讲这是不是讲?这也是讲。这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就因为他不明白佛法,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密宗”。

  所谓“密宗”,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个咒啊,并不密。所谓密宗,就是你念这个咒啊,有你的灵感,我不知道;我念这个咒呢,就有我的灵感,你不知道。这彼此互不相知它的功能──它的功能和它的力量,不知道,这叫密宗。并不是这个咒是密宗,那个咒的力量才是密。这是密宗的意思。

  那个咒,既然是密了,你就不应该传给人。你传给另外一个人,这已经不密了。同样的,六祖和惠明有这么一番对答:

  惠明:“上来所说,密意,若有秘密嘛,还有比这秘密的吗?”

  六祖:“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你看,这说的明明白白的嘛,你能说出来的就不密了,能传给你已经不密了。你要是密就不应该传。密在汝边嘛,密在你那个地方。这就是说的这个秘密。

  我相信就是密宗的法师,他也对这个密宗怎么样解释法他不知道,他只以为这咒是秘密的。但是什么咒都可以传给人,什么咒都可以说,没有不可说的咒;要不可说的他就没有法子传给你,是不是啊?我们讲这个真理,因为它可以传给你,这就不是密宗了,这就不是密了。

  密,没有法子传的。那个密就是那个力量。没有人有法子告诉你说这个咒有什么力量,你念怎么样怎么样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你自知,旁人不知道,所以这叫做“密”。那个力量是个密,那个感应是个密,那个功能是个密,并不是那个咒是个密。现在你们大家都明白了吗?

  那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一定认为我说的不对。我说的不对,我也要这么样说;你说的对,你就没有法子这么样说,你根本不懂你怎么会这么样说。我更不懂,我更糊涂,不过以前我师父教我教得很明白的,所以把我这个糊涂人也变成会说密宗的〈六字大明咒〉了。

  这个密宗,分成五部──东西南北中。东方是金刚部,是护持正法的;宝生部是南方;莲花部是西方;羯磨是北方;佛部是中央。那么现在讲这个〈六字大明咒〉。

  第一个是“唵”。你诵这“唵”字的时候,一切鬼神都要合起掌来了,都要这样子。合起掌干什么呢?守规矩啊,要循规蹈矩。你诵这一个字,一切鬼神就都不敢捣乱了,他们都不敢不听命了。这叫“引申”义,就是引起来以下所说的这个咒,所以凡是说咒的时候,先说这字。

  “嘛呢”,就是牟尼。这个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智寂”,以这个智慧来明白这一切的道理,还要寂灭无生。又有一个翻译,叫“离垢”,离开这一切的尘垢。这个好像一个如意宝珠似的,最清净,没有一切的染污。这个如意宝珠能生长一切的功德,可以随心满愿,就有这么好处。

  “叭弥”,本来那个应该读叭特弥。翻译过来是光明圆觉,又翻译成莲花开,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妙心,能以圆满俱足、无碍,这是叭弥。

  “吽”字,是“出生”义,什么都可以从这个吽字生出来。又是“拥护”义,念这个字那护法善神就来拥护你了;又有这个“消灾”义,你有什么灾难,诵这个字就能免了。又有这个“成就”义,你无论求什么,都可以成就的。

  一念这个〈六字大明咒〉,无量诸佛、无量菩萨、无量护法金刚,都常常拥护你。所以观音菩萨说完这〈六字大明咒〉之后,就有七亿那么多的佛来拥护围绕。这个〈六字大明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议,这种功能也不可思议,这种的感应道交也不可思议,所以这叫密宗。要是详细说,那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说不完。那么简单地今天晚间给大家讲一讲。

  我可以告诉你一点,不可说的秘密神力。为什么我说这不可说呢?根本我说的,这万分之一也没有。是什么呢?你能常诵持这〈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明能把六道轮回的黑暗变成光明。那么这种的力量,是要你专心去诵念才得到这种的三昧。不单六道轮重播大光明,在这个十法界,也变光明藏。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忙里偷闲的来诵持这〈六字大明咒〉。

  (宣化上人开示于一九七一年)

  观照三步曲

  问:后学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时间,也是一门深入,平时妄念来了马上用咒号转。

  齐师答:妄念来了,不要睬它,谓之观照,号称正行。

  问:可有时觉得越转越乱。

  齐师答:妄念原本就乱,你再去转,岂不更乱!

  问:这该如何是好?

  齐师答:那我就多扯点葛藤吧——观照三步曲:

  初: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修心密,观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即是观照,这并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没有能观所观。无观之观,才是真观。真能“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即是果地境界,现在做不到而学着做,故称“从果地修起”。妄想执着习惯了,熟啊;不随念转,不为境迁,还没有习惯,生啊。久久这样做去,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必有刹那脱落之时,那时如冷灰爆豆,朗然现前矣!

  中:凛然一觉,朗然现前。

  脱落之后,可能妄执的习气仍在。习气反扑时,如同乌云蔽日,急需“凛然一觉,朗然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即是这个坛子上众说纷纭的离念灵知。任你横说竖说,都说不到它,它是离念的,不落语言,不犯思维。他是灵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唯证乃知。无以名之,强名曰:离念灵知。离念灵知现前,自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后: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这才是真观照!初、中都是学观照。此后,离念灵知也不可得,开悟见性也成剩语。你若说他见性,他可能会说:“见即是性,更见什么性!”你若说他这话立了个“见”,他不跟你争。因他是应你的话说了一句,他是为你说,他自己那里连“见”也无。顶多可能回你一句类似于“老僧今日输却一半”的话。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输却一半”也得乎!

  附:心密六字大明咒坐修仪轨:

  一、入座,合掌,念四皈依咒语3─7遍:

  “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嘛雅,南无僧嘎雅。”

  二、念三遍:

  “南无根本上师元音阿阇黎,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祗。”

  三、念一遍:

  “祈求根本上师元音阿阇黎,祈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祗慈力加被,消我业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妙法,早日成就,救度众生。”

  四、结大莲花手印(黄布盖手):

  掌根、拇指、小指,三点合,其余六指自然分开,置于胸前。即:合掌后,自然分开六指。

  念六字大明咒(心念耳闻):

  “嗡嘛呢呗嚜吽()”(每分钟大约60遍)

  要求每日都坐半小时以上,两小时更好。以轻松自然为度。

  五、举顶,念六字大明咒15遍。再念一遍发愿文:

  “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

  六、顶上散印,下座。

  甲问:心中心六印和大莲花印不盖黄布行吗?

  齐师答:若不盖,便不如法。

  乙说:六印和大莲花印要盖黄布,否则过往神灵会拜的,所以要惜福。

  齐师答:对!盖手是为惜福。六字明原本也是灌过顶才可以修的。当年师公王骧陆上师怜悯大家当面求法不易,曾设坛为将来所有的有缘众生都灌了顶。

  城市喻

  学人问:因果我深信,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因果的,世尊当年也要受果报。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齐师答:我们用城市来比喻吧。大家共住的城市,大家都觉得很真实,其实只是个幻境。这幻境大体上有六个区域: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通向这六个区域的路,看起来只有两条(善与恶),其实内含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尝很多甜头;一步一恶,必走向地狱,必吃很多苦头;善恶参半,则在“人”这个区域里盘桓,有甜头也有苦头……这就是幻境里不可改易的游戏规则,称之为“世间因果”。只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而在里面乱撞,时善时恶,频升频降,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佛告诉大家游戏规则,好比给了大家一张地图,按地图走,可以避免诸多苦头。然而,这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指导大家打破这个幻境。由于大家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诉大家八万四千种打破幻境的方法,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肯按佛教导的方法,谁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象佛吃饭你不能饱一样!

  一旦打破幻境,你见就同佛见,称之为“见齐诸佛”。幻境打破了,还往哪里找游戏规则呀,所以“佛无因果”!并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骗自己说:“没有游戏规则,只管任意行去”(拨无世间因果),于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众盲,广造恶业,还美其名曰“解脱”。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狱的捷径!还有些人,自己骗自己说:“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无法打破,游戏规则是铁定的,谁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间因果里)。”(拨无出世间因果)这就堵塞了离幻之路,一盲引众盲,断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极端,还可以走向天;就这么一极端(以至于谤佛),却是通向地狱捷径中的捷径。

  咦!这幻境是从哪里来的呢?别忘了佛啊!佛知道。赶快去问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来法界就是幻境啊。

  学人说:嘻嘻!可是有的人总是在研究地图,倒忘记了地图的作用。

  齐师答:嗯,这倒是一记棒喝。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71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