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附录-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禅诗净解》附录-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附录-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古佛乘愿度娑婆,文殊大智演摩诃。五台接引恒沙众,九华化导稻麻多。百城烟火善财过,千祥云集龙女佛。妙德普现师子吼,华严常作不说说。

  文殊师利译为妙吉祥。在往昔时,曾为七佛之师,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为助佛扬化,故乘愿再来。诞生时,出现十种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称为妙吉祥。驾青狮,表威猛。持宝剑,表智慧。注重一切般若,为智慧第一。侍佛之左,为华严三圣。启发善财童子南参善知识,教化龙女八岁成佛,领导阿难尊者于铁围山结集大乘经藏。汉明帝时,摄摩腾及竺法兰二圣僧来震旦,帝问:“此土岂有圣人居化耶?”曰:“清凉山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蓝,度僧居之。于中台有智慧行,虔诚拜之,即现奇迹。

  赞曰:大智文殊,般若洪炉,炼出诸佛,及历代祖。无量圣僧,皆从此出,清凉妙药,洗涤糊涂。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大行普贤菩萨

  众生界尽愿无穷,烦恼断时行更深。礼敬诸佛诚恳切,称赞如来誓尤伸。广修供养培福德,忏悔业障除罪根。普贤菩萨叹难尽,倒驾慈航转法轮。

  普贤菩萨,从东方世界来娑婆世界,作影响众,为大菩萨中之上首。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罪障,发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乘六牙白象,手持经典,侍佛之右,为佛二脇士。深入一切三昧,为善财广说普贤行愿品。文殊之智,普贤之行,二者相配,象征大乘之精神。曾示现于峨嵋山,有普贤寺及洗象池之圣迹,迄今仍在。古刹林立,约有数十寺,山峰有金顶,可瞻仰佛光,所谓“世间真理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赞曰: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充满法界,遍入微尘。处处示现,刹刹化身,皆证菩提,圆大觉尊。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大悲观世音菩萨

  普陀常现海潮音,娑婆众生缘最深。千手护持有情者,慧眼照见不幸人。苦海波涛望永息,地狱痛楚愿填平。称名能解一切难,礼拜自获福慧臻。

  观自在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成佛果,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倒驾慈航,重返娑婆,寻声救苦,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故能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菩萨在初地(欢喜地)时,遇千光王静住如来,传授大悲神咒,紫金光手摩顶,顿超八地(不动地),踊跃欢喜,而发誓言:“若我未来能利益众生,令我即生千手千眼。”誓毕,大地六种震动,十方诸佛放光照触其身,千手千眼俱生。乃对佛言:“若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名为大悲心陀罗尼也。”五代后梁时,日僧请大士铜像回国供奉,船至普陀山,驻锡该山,有种种灵异,常常示现,成为佛教圣地。联曰:“观音菩萨何倒坐?皆因众生不回头。”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众生为何不回头,被名利与情爱所迷,若能看破放下,即获自在。

  赞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切望众生,同登彼岸。不辞跋涉,无处不现,普度有情,摄受贵贱。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涂八难俱离苦,四生三有尽沾恩。地狱空时成佛道,众生度尽愿始伸。明珠照破黑暗界,金锡震开生死门。真仁真孝真慈悲,空劫未有大圣僧。

  菩萨处处示现,时时救人。于唐初时,示现新罗国(今南韩)王室。姓金名乔觉。少年时,视其姊结婚,启示生死迅速,决心出家修道。于二十四岁时,航海至九华山岩洞苦修。山下住民有阁老闵公,虔诚信仰佛教,每次供斋百僧,留一虚席,供养洞僧。闵公乐而舍全山,作为菩萨道场。又令其子出家,作为菩萨之侍者,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善根成熟,皈依其子,成为佛门佳话。菩萨于洞中清修七十五载,灵异颇多,世寿九十九,于七月三十日示寂,三年不腐,面目如生,成为金刚之体,灵异颇多,今有肉生殿存焉。受世尊之嘱,教化众生。曾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弘愿。

  赞曰:大愿无尽,至德无闻,视人如己,与众浮沉。誓入地狱,同出苦门,称颂名号,菩萨现身。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弥勒菩萨

  你若问我笑什么,我先问你哭什么。哭笑原非中道义,执着两边做什么。一口喝尽愁怨水,双目看破名利人。菩萨面目无人识,失之交臂自蹉跎。

  弥勒译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于无量劫前,从日月灯明佛出家,攀缘心重,好游族姓。后修唯心识定,观想三界唯心所生,万法唯识所变,得正定正受。蒙佛授记,候补佛位,为未来娑婆世界教主。现居兜率天内院。于贤劫中住劫第十小劫,减劫到人寿八万岁时,降临人间为第五尊佛,普度众生,离苦得乐。菩萨常游戏人间,于五代后梁时,示现布袋和尚,荷布袋化烦恼缘,启示布袋放下,何等自在。其形心广体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对联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修忍辱,常欢喜。偈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云云。

  赞曰:心生万法,万法唯心,无烦无恼,笑口吟吟。欢喜三昧,善根普薰,不忘游戏,法界回春。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无量光,势至菩萨护法王。接引众生归净土,普摄含灵入莲邦。七宝池中九品现,八功德水万行圆。信愿修者持名念,同登无上妙觉船。

  大势至菩萨有大势力,举手投足,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而得是名。其智慧光普照一切,拔离三途之苦。昔为阿弥陀佛弟子,即西方三圣之一,候补佛位,号曰“善住功德宝王如来”。于因地时,精修念佛三昧,清净身口意三业。一门深入,六根全收。念佛有四种法:一者持名念佛,即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念至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莲邦。二者观像念佛,即口念目视,瞻仰妙相庄严。三者观想念佛,即口念心惟,思忆“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四者实相念佛,即念自性中法身佛,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佛一如,便横超三界,华开见佛。

  赞曰:其直如矢,其智如神,势力广大,入无碍门。震动三千,降伏波旬,众生皈依,证妙法身。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善财童子

  童子求道访知识,登山涉水不延迟。抖擞精神常精进,勇猛前往忘休息。百折弗挠天真志,万里迢遥地飞驰。五十三参礼诸圣,感应道交正适时。

  善财诞生时,七宝从地涌出,故名善财。童子即童真入道,身未染污。东天竺福城中福德长者之子。时逢文殊菩萨于福城东大塔寺说法,善财率五百童子参加法会。文殊菩萨知彼为法门龙象,载道之器,特为开示,指尊向南方参访明师。善财为追求真理而发菩提心。虽登山涉水,千辛万苦,但仍勇猛精进,参访善知识。经历百城,访五十三位明师。蒙其教诲,传授所证之法门。最后参普贤菩萨,为其演说十大愿王,证入无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赞曰:善财童子,参谒明师,善根夙种,遍访知识。百城烟水,万般火急,不辞辛苦,直趋菩提。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龙女献珠

  龙女献珠速成佛,超越僧只法身活。万缘放下识本体,一尘不染悟蜜多。法华会上显奇迹,无垢世界演摩诃。时节因缘相遇合,如是如是不可说。

  文殊菩萨至龙宫演说妙法莲华经,度无数龙众,获得解脱。龙王之女,年仅八岁,智慧利根,诸佛所说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发菩提心,便成正觉。多宝如来之侍者智积菩萨生疑:“佛在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处,无不是舍身处,历三大阿僧衹劫成佛,云何此女能在须臾顷成佛?”言未讫,龙女现身,顶礼佛足,以偈赞佛。舍利弗尊者问龙女曰:“佛经过三衹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觉圆,万德备,方证正觉。汝系女身,而有五障,以何因缘,以女身成佛?”龙女献珠与佛。问:“速否?”答:“速。”龙女忽现男身,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赞曰: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让能让,难成能成。难度能度,难修能修,难证能证,难得能得。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善生童子

  法不孤起仗境生,遵父遗嘱六方行。幸运佛陀示奥义,广植天福奔前程。恭敬供养修圣道,赞叹礼拜培善因。如来大教摄群品,谆谆训诲复叮咛。

  释迦牟尼佛,从竹林精舍至王舍城乞食,遇一童子,名善生。着湿衣,拜六方。佛问:“何故?”答曰:“遵先父之遗言:‘每晨沐浴,礼拜六方。’不敢违背。”佛曰:“父母为东方,应以敬顺。师长为南方,应以敬奉。妻妇为西方,应以敬待。亲族为北方,应以敬观。僮仆为下方,应以敬授。沙门为上方,应以供奉。礼敬六方,死后生天。”又授与优婆塞五戒之律法。善生依教奉行,欢喜而去。佛说法时,见利根者,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之理,见钝根者,说因果报应之法。观机逗教,因人说法。

  赞曰:诸佛说法,甘露普施,油然作云,沛然为霖。草木蒙润,勃勃而兴,为小童子,讲善生经。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玉耶女

  傲霜欺雪性刚强,且无余子避法王。威德感召生惭愧,慈悲摄受换心肠。谨遵佛敕守妇道,皈依如来孝萱堂。玉耶夙植菩提种,勇于改过为善良。

  舍卫国须达多长者,乐善好施,救济鳏寡孤独,名为给孤独长者。其三子娶玉耶为妻,貌美家富而骄傲,目空一切。侍翁姑不尊敬,对丈夫不礼貌,与妯娌不和睦。长者难之,请佛说法。佛至,玉耶避之,然佛光遍照,玉耶无处藏身,情不自禁,顶礼佛足。佛慈悲开示七辈妇法。一者母妇。二者妹妇。三者知识妇。四者妇妇。五者婢妇。六者怨家妇。七者夺命妇。玉耶闻之,痛改前非,愿作婢妇。佛为其说优婆夷十戒法。玉耶言:“蒙佛言教,信受奉行。”

  赞曰:富无骄难,贫有谄易,太过不及,非载道器。家庭失和,长者忧虑,诸佛说法,七事谨记。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佛教大护法──阿育王

  恶王悔过护圣僧,恭敬三宝息贪争。兴建宝塔阎浮提,重结经藏华子城。阐扬正法化邻国,树大宝幢度怨亲。如来舍利传后世,增福培慧彼岸登。

  阿育王翻译为无忧王;他叫无忧王,因为他什么也不怕,所以不忧愁。他生在佛灭度以后两百多年的时候,是东天竺国人(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天竺),为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的相貌很丑陋,大概是鼻孔朝天,嘴巴朝地,所以人人看见他,就觉得很没有缘的;他的个性既刚强又主观,他父亲看他这个样子,就不怎么信任他。可是他虽然貌丑,却具有雄才大略,雄心万丈,有想把印度全都统一的志气。当时的几个战争,他所向无敌,到处都打胜仗;因为打胜仗就对国家有功,所以就把名誉、地位都建立起来了。等到他父亲死了之后,一般的文武大臣就拥护他做国王。

  可是他一做了王,得了权力,就实行残忍的政策。做什么呢?他造一个人间地狱,不是地狱里的地狱,来控制人民。那时候也就差不多像秦始皇一样,毁谤者诛(毁谤的人处死),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有敢两人谈论《诗经》、《书经》的也处死);老百姓若反抗,一定是被杀的。

  可是阿育王以后遇到海比丘,被海比丘感化,就笃信佛教(注1)。信佛以后,他就改变他的行为;以前他造人间地狱,好杀生,现在他叫所有人都不要杀生了,为什么?他明白因果了。又常常做布施,方便其他人;又建八万四千佛的舍利塔,在全世界供养佛的舍利。舍利是怎样有的呢?若能没有**心,也没有**的行为,修道就会有舍利。又造了很多石柱立在各地,石柱上刻敕文──皇帝的命令,申告人民,不得干涉邻人信仰,人人有信教的自由,谁也不能干涉或反对谁去信仰什么宗教。

  他又派高僧到外国弘扬佛法;又建了很多寺院,来供养僧人。因为他建寺供僧,鼓励人出家修行,所以外道也都混进来了,渗透到佛教里,为贼住比丘,他们想要到佛教里边来毁灭佛教。现在就有很多贼住比丘,穿出家人的衣服,吃佛教的饭,然后还败坏佛教的戒律,这都叫贼住比丘。他们窜改三藏,把三藏的经典都改了,也不守戒律,都不听佛的话了。因为这样,所以才有第三次结集经藏之举。以巴利文(巴利是地名,巴利岛属印度)写于贝叶,这就是南传小乘的经藏。

  阿育王的弟弟,帝须比丘,到狮子国去弘扬正法。又因为阿育王偏向大众部,所以排斥上座部,原始佛教就因此分家了;有大众部、有上座部,各立门户,各说各的对。

  赞曰:

  佛教恶人,改过自新:佛教化恶人,都要改过自新。这个恶人不单单是指阿育王,所有的恶人都包括在内,都要改过自新。

  名阿育王,杀尽六亲:以前有一个王名叫阿育王,他把一百个弟弟杀了九十九个,剩下一个,还逼着他出家。

  遇海比丘,识果达因:以后他遇到海比丘,知道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这种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忏悔前愆,供养慈尊:所以他忏悔以前的过错,供养佛法僧三宝

  又说偈曰:

  恶王悔过护圣僧:阿育王本来是个很恶的人,还造人间地狱;他可能是阎罗王转世的。可是他后来悔过了,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恭敬三宝息贪争:他恭敬三宝,又息贪争。

  兴建宝塔阎浮提:阎浮提意思是堪忍,就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言其众生堪能忍受这种五浊恶世的痛苦。

  重结经藏华子城:阿育王在华子城那个地方重新结集经藏。

  阐扬正法化邻国:他弘扬正法,教化邻国人。

  树大宝幢度怨亲:和他有怨的、有仇的、有亲戚关系的,他都度。

  如来舍利传后世:他把佛的舍利传入后世,所以我们现在还都知道有佛的舍利。

  增福培慧彼岸登:大家应该多拜舍利,能增福,又能培植智慧;福慧圆满,就可以到彼岸了。

  注1:最初阿育王造人间地狱残害人民,凡是进入此狱者无一生还,甚至路过此狱的人,也被擒住杀害。有位比丘出家不久,因托钵乞食,误到此狱门前,即被狱卒擒住要杀害他。这位比丘心生畏惧,就请求狱卒让他先作礼忏;他旋即见一人被绑入地狱受种种厉刑,片刻间就粉身碎骨。比丘一见,心里非常难过,因此悟到一切无常的道理,证得无学果(四果)。这时狱卒对他说:“该你死了。”由于他已证得圣果,视生死如一,虽被扔进一大锅滚水中,却如在清凉池,水中还长出一朵大莲花,做为他的座位。狱主见后,十分惊恐,立即派人报告阿育王,阿育王一看此奇迹,深受感动,就此归佛,笃信佛教。这位感化阿育王的比丘,就是海比丘。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北传大乘经藏之始──迦腻色迦王

  志大愿宏护法王,追究真理设讲堂。一经多义何者是,百师不同谁主张。请问尊者皈依处,叩求菩萨结集忙。大乘流传从此起,善根种子日日昌。

  迦腻色迦王是蒙古后裔,大月氏国人。古时候西域有一个民族叫月氏,原先住在GS的敦煌、祈连之间,汉朝时被匈奴打败,分成大、小两国,大月氏国迁徙到印度恒河流域及葱岭东西的地方,小月氏仍居原处。迦腻色迦王比阿育王晚三百多年统治印度;阿育王时是孔雀王朝,迦腻色迦王的时候叫贵霜王朝,他是贵霜王朝的第三代王。

  迦腻色迦王本来不信罪业和福报的说法,轻毁佛法。他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到山林里打猎,遇到一只白兔,他追逐这只白兔,追到一个树林间,白兔忽然不见,只见一个牧童独自在那儿玩,聚泥成三尺高的小塔,他就问牧童:“你为什么做这个?”牧童说:“释迦牟尼佛在没入涅槃之前曾经说过:‘五百年之后,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会来到这个胜地建造宝塔,我身上的舍利多聚集在这儿。’大王您宿植圣德,名字与佛所预言相符。造塔的这件神功胜福马上就要实现,所以我在这儿聚泥做塔,给您一个警觉及启示。”牧童说完这话就消失了。这牧童大概是什么大士化现的,那白兔大概也是菩萨化现,引他到那儿去见牧童。迦腻色迦王一听说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有他这么一位王,已经预先给他授记,现在应该信佛了;于是就崇信佛教,对佛教特别有兴趣。

  他对佛教的贡献颇钜,提倡很多佛教的工作,譬如建塔立寺、请僧说法、结集经藏等等,这一切一切,都使当时的佛教非常发达。他听说摩竭陀国也就是王舍城,有四天王献给佛的钵和马鸣菩萨这位有大智慧的圣人,所以就举兵攻摩竭陀国,就像苻秦派兵到印度去抢鸠摩罗法师一样。佛的钵和马鸣菩萨都是国家的宝,最受人重视,摩竭陀国的国王也知道他最想要这两种:一个钵、一个菩萨,因为没有法子抵抗,所以就都献出来求和。

  迦腻色迦王在王宫里造了一个大讲堂,每天请一位不同的高僧来讲经说法。可是同一部经,每位高僧讲的意思都不同,有不同的解释;王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于是请问胁尊者这是什么缘故。胁尊者是当时一位大德高僧,他在妈妈的肚子里六十年,出生以后,胡子头发都白了;出家修道后常坐不卧,胁不着席,所以叫胁尊者。为什么他胁不着席?因为他天天在那儿不是打坐参禅,就是研究经典,所以没有时间躺着(注1)。

  尊者说:“现在离佛入涅槃已经五百多年了,佛教出现很多宗派,又是上座部、又是大众部等等很多部,各部大都渗入己见,各执其是──各人说他自己的对,不接受旁人的意见;所以难定是非,我也没有办法说那个对,那个不对,各有各的道理,讲的都有点对,可是都有点不对,都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非大家聚会到一起,重新结集经、律、论三藏,统一经义,令经义有一个标准,有一个系统,不是那么复杂。”

  迦腻色迦王采纳胁尊者的建议,重新结集经藏,召集四方贤哲圣僧共同来结集经藏。结果来了很多人,王恐怕人多龙蛇混杂,于是下了几次命令:证果的人留下来,还没有证果的离去;最后剩下四百九十九人时,世友菩萨(注2)突然驾临,就以他为上首,上首就是结集经藏时的主席;马鸣菩萨润色,润色就是把所写的文辞,修改一下令它更正确;总共五百贤圣,开始结集经藏。

  经藏、律藏、论藏各制十万偈颂,名为《大毗婆沙论》,以梵文(就是当时印度的文字)刻于赤铜碟,再石函封之,也就是用石头造的盒子封起来,藏到宝塔里头。这是第四次结集经藏,也是北传大乘经藏的一个开始。

  赞曰:

  蒙古刚强,产迦腻王:蒙古人都非常的勇猛善战,就如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三次西征,几乎把欧洲都占领了,那时他们是很强的。而在蒙古族里就出生这么一位王,叫迦腻色迦王。

  纵横征讨,印度遐荒:他善于用兵,到各处去征讨。在印度,人未到的地方、远的地方、近的地方、荒凉的地方,他都征伐到了。

  牧童启示,弘法无方:他晚年见到一个牧童给他启示,所以相信佛法了。他为了弘扬佛法,用尽所有的方法,到所有的地方去,尽上护法、弘法的责任。

  丰功伟业,巍巍堂堂:巍巍是大;他这种丰功伟业是巍巍堂堂的。

  又说偈曰:

  志大愿宏护法王:他的志向是很大的,誓愿也是很宏伟的,发愿要来护法。护法王就是护持佛教,因为佛是法王;他也是一个护法的王。

  追究真理设讲堂:他为什么天天请一个高僧来讲经呢?因为他想要把佛经都明白了,所以建设一个大讲堂。

  一经多义何者是:他一请僧讲经,一个人讲一个理论,每个人都有他的理论,一部经典有那么多种不同的意思,令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

  百师不同谁主张:一百个法师讲,就有一百个道理都不同;究竟哪个主张是真的呢?

  请问尊者皈依处:他请问胁尊者,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胁尊者告诉他要结集经藏,统一经典的理论。

  叩求菩萨结集忙:所以他求请世友菩萨做为结集经藏的上首;结集经藏的工作是很忙碌的。

  大乘流传从此起:大乘经典从此开始流传。

  善根种子日日昌:他为我们留下大乘经典,令我们有机会学习大乘佛法,善根种子就一天比一天扎得深,不久的将来人人都成佛。

  注1:胁尊者在母腹六十年,出生以后,须发全白。因为厌恶五欲,不乐世俗生活,欲出家行道,时年近八十岁,城中少年讥他:“出家须行二事:一、习定,二、诵经。你年衰如此,已无所进取,混迹出家,只能滥充僧数,混混饭吃!”胁尊者闻此讥讽,遂发誓:“若不通三藏理论,不断欲去爱,不得六神通,具八解脱,就胁不着席。”意即他要胁不着席,常坐不卧来用功打坐参禅,研究经典。经三年,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六通三明。时人敬仰,尊称为胁尊者。

  注2:世友菩萨:天竺国人,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自谓“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此时,贵霜王朝之迦腻色迦王,采纳脇尊者建议,重结集三藏。恐龙蛇混杂,乃宣曰:“证圣果者留下。”其数甚多,复宣曰:“内穷三藏,外达五明。”亦有四百九十九位罗汉。于迦湿罗国(罽宾)建寺,正欲结集时,世友菩萨忽至,欲参结集,众罗汉拒之。空中唱曰:“尊者证佛果,继承弥勒位,为娑婆佛主,为三界至尊。”于是共推为上首,结集三藏,各十万偈,马鸣大士为润色。后为大毗婆沙论,以梵文记于赤铜碟。北传经典以梵文为主。

  赞曰:结集经藏,须入圣流。四百九九,罗汉聚首。译经开始,忽来世友。龙天传报,作狮子吼。

  又说偈曰:世人之友一菩萨,传佛心印走天涯。结集经藏为法主,著作妙论毗婆沙。普度众生到彼岸,接引有情上莲华。释门栋梁功勋广,既能自度又觉他。

  注3:马鸣菩萨:大士。波罗奈国人。谒十一祖。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答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大士豁然省悟。祖为剃度。乃曰。此人昔为毗舍利国王。运其神力。分身为蚕。国人得衣。后生中印土。马人悲恋。因号马鸣。如来记曰。吾灭后六百年。当有贤者。度人无量。继吾传化。今正是时。遂付以法。后得迦毗摩罗。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

  赞曰:宿运神力,与裸者衣,何者是佛,如菜作齑。恁么悟去,正眼难窥,远受记莂,栽眼上眉。

  或说偈曰:勇猛精进修善根,无量劫来度众生。化蚕吐丝菩萨愿,若马悲鸣祖师风。传佛心印弘大乘,续圣明灯演圆宗。西天东土齐瞻仰,虚空法界日当中。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安世高法师

  菩萨示线种种形,千方百计度众生。甘偿夙债明因果,誓济有情立功勋。共亭超荐同窗友,HN翻译圣教经。佛法东传震旦国,发扬光大世高兴。

  安世高名清,安息国(苦之波斯,今之伊朗)之太子。博学多识,无所不通,善解鸟语,通二十余国文字。一日,偶阅佛经有省,萌出尘志。俟父王崩,让王位与叔。出家之后,精通三藏,各国弘法。于东汉末叶,由丝路至洛阳,不久通汉文,开始译经,口述解释,他人执笔成书。所译经典,义理明析,措辞恰当。在华三十余载,译经有八大人觉经,八正道及禅经等二十余部,属于小乘经典。后因关中扰乱,而至江南弘扬圣教,将佛法传于民间,神奇异事,不胜枚举。自此,梵僧接踵而来中国,弘法利生,译经流通。如支谶法师所译之经典,皆属大乘经典,有道行般若经,流通于当时。

  赞曰:舍弃国荣,卓然不同,通达鸟语,智慧天成。精于三藏,译人觉经,神奇灵异,安世高名。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佛法东来──汉明帝

  汉朝机缘已成熟,大教东来指迷途。无量众生获甘露,万千善信饮醍醐。男女勤修习百法,沙门抖擞解三毒。蔡愔功劳难穷尽,天长地久皆欢呼。

  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只有儒教和道教,没有佛教。儒教是为佛教来铺路的,先把荒地拓开,马路修好了,然后交通才能便利;儒教就是为佛教而设的,所以孔子是佛教里的水月童子,因为佛知道将来佛法会在中国大兴,所以预先派遣水月童子,到这儿来周游列国,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道教又比儒教进一步,所以儒教就像小学,道教和其他宗教都像中学,佛教就像大学;佛教包罗万有,不论哪一个科目,佛教里都有。

  佛教传来中国来也是要有一个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在汉明帝的时候。汉明帝是东汉时的一个皇帝,姓刘名庄,是汉光武帝的太子。他做皇帝之后,很崇尚儒教的学术,力行养老尊贤的政策,其中当然也包含道教。

  有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这个金人有一丈六尺那么高,项佩日轮,在他脖子以上佩戴着一个太阳般的光圈。这个日轮,实际上就是佛光;日轮的光芒四射,金色灿烂,金人就在金銮殿上各处飞行。汉明帝作了这样的梦,第二天早晨就问管天文学的太史官:“这是什么预兆?”太史傅毅答覆说:“传说西方有个神,这个神的名字叫佛,陛下您所梦见的就是佛。”那时候的西方指的就是印度;于是汉明帝就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请佛。

  他们走到大月氏国的时候,遇见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在那里弘扬佛法;于是就迎请两位尊者,以及佛像、佛的舍利、贝叶的经典等,回到洛阳。汉明帝一见到他们来了,非常高兴,就建造一座白马寺,作为二位尊者翻译经典的场所。他们两位最初翻译的经典就是《四十二章经》,这是由印度文翻译成中文的第一部经典。

  译成之后,道士就妒忌了,对皇帝说:“佛教的经典是假的,道教的经典才是真的。如果不相信,把两种经典放到一起,用火来烧,谁的经典不烧,就是真的,谁的经典要是烧了,就是假的。”于是就在洛阳筑起焚经台,然后举火烧经典。结果道教的经典一烧就变成灰,佛教经典怎么烧也烧不化。当时很多道士看见这种情形,就当场脱去道服,把头发剃了,出家做和尚,不做老道了。这是佛教刚刚到中国,经过这种困苦艰难,我们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应该知道这些事情。当时他们就在白马寺翻译经典,民间也有很多善男信女相信佛教,善信日积月累一天比一天多,佛教也就大大兴盛起来。

  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尊者是罗汉圣僧,他们的坟墓现在都还在洛阳。这两位圣僧能飞行自在,变化无穷,他们有十八变:在空中走路、在空中站着、在空中坐着、在空中躺着、在空中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下身出火、上身又出水……能随心所欲,飞行自在,变化无穷。过了八十年之后,安世高法师又到了洛阳,翻译很多经典,所以那时佛教很兴盛。到了隋唐的时候,佛教更兴盛了;因为种种因缘,佛法因人施教,演化出八种宗派,这八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真言宗)的教义同时发展。

  赞曰:

  佛法东来,始汉明帝:佛法是在汉明帝的时候,开始传到中国。

  夜梦金人,问是何意:因为汉明帝晚上梦见丈六的金色神人,就问太史官吉凶祸福,这是什么预兆。

  西方有神,普渡大地:太史官说:“西方有一种神,名叫佛,他普渡大地的众生。”

  请速迎接,同舟共济:我们应该快一点迎接佛的教化到中国来;大家坐到法船上,一起离苦得乐,了脱生死。

  又说偈曰:

  汉朝机缘已成熟:汉朝的时候,机缘已经成熟,佛教应该传到中国了。

  大教东来指迷途:佛教是一个大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所以叫东来。佛教指引众生的迷途,令他们不再迷失。

  无量众生获甘露:佛教令无量众生都得到甘露水的滋润。

  万千善信饮醍醐:所有的善男信女都得到醍醐妙味、无上的法食。

  男女勤修习百法:当时的男女都勤修佛法,学习《百法明门论》。百法包含:色法十一种、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起来就叫百法。这是把世、出世间的万象,总括起来分成百法;若要详细说,法是无量的,有八万四千种法那么多。

  沙门抖擞解三毒:沙门是梵语,中译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出家受戒的比丘就叫沙门。贪瞋痴是三毒;息灭贪瞋痴,就是把三毒化解开。怎么化解呢?要是遵照佛经,依教奉行,就能化解这三毒烦恼。

  蔡愔功劳难穷尽:想要化解三毒烦恼,我们必须要有感恩报德的心。感恩就是感谢蔡愔等人,汉明帝派他们去迎接佛法,他们把摩腾、竺法兰二位圣者请回中国;所以我们应该感恩报德,追念蔡愔等。他们这种功劳是无穷无尽的。怎样无穷无尽呢?

  天长地久皆欢呼:天长地久就是久远的意思;甚至无量劫以后,大家对这件事都特别高兴,特别感激他们这种功劳。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71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