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傅大士-行路易

《禅诗净解》傅大士-行路易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体,空佛本来同,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无作,持经不动口,坐禅终日卧。

  无生无处所,无处是无生,若觅无生处,无生无处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无心真解脱,自性任纵横。

  菩提无处所,无处是菩提,若觅菩提处,终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虚,善恶无分别,此则是真如。

  有无皆解脱,累息在无生,菩提是颠倒,生死最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语,修道不须师。

  东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行路易,路易人不识,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剧。

  猛风不动树,打鼓不闻声,日出树无影,牛从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长伸两脚眠。

  佛心与众生,是三终不移,虚空合真理,人我在无为,行路易,路易真难测,寄语行路人,大应须努力。

  人道行路难,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长伸两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刹那心不二,终日是天堂。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平地,烧冰将煮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觉。

  无用是无作,无作是无心,无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达时遍境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乐,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无事真无事,无事少人知,无为无处所,无处是无为,行路易,路易人莫惊,无有无为事,空有无为名。

  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心总无,欲觅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牛生象儿,行路易,路易须及早,不用学多闻,无言真是道。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谛听,无觉无菩提,无垢亦无净。

  虚老偈曰:“大道无难亦无易,由来难易不相干,等闲坐断千差路,魔佛难将正眼观。”

  老子《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笑易,悟道难?万水千山只是闲。会者不难难不会,随顺觉性不用帆。

  还源去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还源去,说身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为般若观。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易是非心,自然成人智。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是生死,烦恼是菩提。还源去,依见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无染世。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修。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渡众生。

  《还源去》宜与《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刘巧玲译)相参:(略改)

  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之物,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它既非永恒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同时它亦非受造,因它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不可分割,只具一味。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自性也如虚空,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事行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你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何其奥妙!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殊胜之正道有四:殊胜的正见: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殊胜的正修: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殊胜的正行: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殊胜的正果: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三世不易的四定法: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明空不二,是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乱,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着习气,当下的觉性刹那归于清净无染。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唯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你又不落于执着或贪嗔惧情,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此即无上佛果。

  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碍的常存觉性,它又是空性之核心,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你若明了此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圆满智慧。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征奥义。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它皆自适其所。由于它是涅槃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由于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这空明常在的觉性,又被称为平常心(觉)。不论它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

  于此心外,向外驰求,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也无法穷究这奥秘的究竟。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一心,便无由证得佛果。不知识取本觉之人,自然向外驰求,一味向身外寻求自我的人,怎会找到自己?好比一个笨人,进到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一旦忘失自我,便四处乱寻,不断误将他人当作自己。同理,如果你不知万物之本性,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会再三流转于娑婆。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来心性就是如来,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所谓娑婆与涅槃,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你还以为它们存在于你的自性之外,真是极大的错误!其实错误与无误,本来也是一味(自性而已)。一切有性的心念本来不可分割,不修不整的心性,只需安住本来自然之境,便是解脱。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

  你应努力觉照那自始自生者,由外相观之,起初似有所生,存在期间,似有所住,最后终将归于某处。可是你若加以细究,它却似乌鸦照井,当乌鸦离井而去,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既由心生,也由心灭,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净,有如天上穹苍,它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自生的本觉虽能生出外境,变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万象,此即法性,也是实相。它虽藉外相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你心中却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由于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视为虚空。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比拟而已,不足以涵盖其意。因为自性虽如虚空,却具本觉,无所不明,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了无生命,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的。总之,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何况纷纭万象,也具有俗谛(相对性的真理)的价值。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它们迟早会消逝。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只不过是表相而已,以那唯一的自性去觉察。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或以不灭论来驳斥空论,密法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说立论也互异,一旦执着于变化无常的表相,谬误便由此而生。你若能对自心所见的表相,不论它们是虚是实,始终不执不取,便是佛境。

  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着才成障碍。你若了知那执着外相的念头,就是自性,此念当下解脱。一切显现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整个宇宙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六道众生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贪嗔痴等五毒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自生的本觉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魔难障碍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净念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这也是心性的流露。没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正因自性无碍的本质,境相才能不断生起,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自然解脱,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由究竟观之,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它虽是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它不由造作。它也不是虚无,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它更不是各种形色,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当下此刻的自觉是如此空灵及实在,虽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一无实质。只要据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脱,我们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当下体认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不经榨压,哪来麻油?不经搅拌,哪来奶油?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不经修持,如何证入佛果?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他虽不了解其中学理,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调练自己。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错失本觉,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路,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缺乏证量经验,所说难免以讹传讹,离佛地益远。

  一旦了知本觉,一切功德业报当下灭尽;若不识本觉,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中轮回流转。只要你能识破自性中空虚的觉性,善、恶、德、业,便不致落实成报。就如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无法滋生业果。那自生的本觉方能观照透视一切,以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是如此深奥!你必须熟谙自己的觉性。这秘密教敕何等深奥!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嗔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息心铭

  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本在末,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聋,见色者肓;一文一义,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蔽。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行终迷,修途永泥。莫贵才能,日益昏瞢;夸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形薄,其高速崩。内怀骄伐,外致怨憎。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亦丑。凡谓之吉,圣谓之咎。赏玩暂时,悲哀长久。畏形畏迹,逾远逾极。端坐树荫,迹灭影沉。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贵何贱,何辱何荣,何胜何劣,何重何轻?澄天愧净,皎日惭明,安夫岱岭,同彼金城,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616.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