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傅大士-行路难

《禅诗净解》傅大士-行路难


  行路难序文

  夫心性虚凝,量同法界,随如绝相,无作无缘,湛尔常存,而无住法流满世界,而实理不迁,妙道归空,而普同万有法王,御此而说金坚故,昔言欲显其相而复不为言之所诠,然触事该罗而事之不摄,性非解脱,本无十缠,缘所不起呼之为妙,言方不及故号自然,常与世和而世法不染,俗是其体而亦不为俗之所牵尔,乃虚玄绝妙,空号坦荡,心无状而现形,虽有形而无象,散合无方而非还非往,由聚敛而不促设,开舒而不广斯,非物而有音,具大音而稀响,性寂虚冲非一非两,广照分明,徒自明而自朗,未曾暂有而全体现前,虽复现前而难习难仿,细于毫末而不微,生遍三千而不长,理无决定,无听无闻,无而恍晃,生死坦然,非因育养,识类含生同斯法纲就悟,名为涅槃,而不知者说为忆想。斯则真实无疑,能柔能强,广望则世界不容息念,则举体皆同,乃是无色之色,恬静渊洪止之,即为无量无穷之体,合之,则非只非双。一起普周万国,无迟无疾而容不容,非凡非圣,非智非愚,唯有无心质士合此虚宗会之者,豁冥昧照之者,朗迷蒙遮那湛然,无增无减,四生三有闻尔还空,若乃幽微寂莫,难见难知。若立一名相而不合不离,非断非常,而二边俱会,无明无暗,非慧非痴,此非世间智辨照之所能及。是无生慧者之所深思,斯乃自悟虚心,即长生而不灭,见而非见,无著无依,世有九十六种外道,亦所不及,唯是无上佛法要切良基,余既瞥闻不能默已,抱愚竭智,聊述拙辞,虽不会妙理,然其语意大指终归自然,烦愦性迷,制斯遣虑,愿高明正士,见者不嗤。

  第一章,明非断非常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实无伤,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自悟知此无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求消亡,觉诸烦恼随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行路难,路难行,微妙甚难行若以,无知照见法现前,悠然证得本无生。

  当我们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或是看电影、通过电脑显示屏幕看视频、在摄影设备上采集画面的时候,那些动态场景是“断”还是“常”?做梦的时候,梦境是“断”还是“常”?我们每天面对的一切,是“断”还是“常”?

  我们欣赏名画的时候,除了景色人物,还有看到画纸吗?看到颜料吗?

  闭上眼睛,前面的黑暗是“没有”吗?拍摄“黑暗”不需要胶卷吗?

  狮子老虎来到镜子前面的时候,镜子里面现出它们的形象吗?镜子恐惧吗?镜子是否因为影子的出现、消失而生灭呢?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劳争,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若能慧心持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行路难,路难行,常居五阴山涅槃,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悠悠独清闲。

  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自《大佛顶首楞严经》)

  「见见之时」:你看见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你看见,怎么看见?第一个「见」字,这是我们那个真正的见;第二个「见」字,就是见精的那个见。见精那个见,虽然说也是一个真见,但是就稍微有一点妄了。头一个见,是一个精见的见,就是真正那个真见;第二个就是带一点妄见。所以你那个真正的见,能以见到那个妄见的时候,见非是见,你这个真正的见,也离开一切的体相了,没有体相,什么都没有的,所以说见非是见。

  看!连个见也不成了,根本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什么都没有,你就不能给它起出个名字来,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离言说相」,说也说不出来;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就是这个言辞丧亡了,没有了。「心欲缘而虑亡」,心里要想想一想,也没有办法可以想了,这个虑也没有了,也死亡了。这叫离言说相,说也说不出来的;离文字相,你也不能有一个字可以代表出来它。所以见非是见,根本就没有个名。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这个道路断了,没有了。这个心可走的那个地方也灭了,也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这叫“见非是见”。

  这个道理是很不容易明白的,不过你若对于佛学有认识了,这也很容易明白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这个心行,心怎么会行呢?就是心想的地方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离一切文字相,离一切言语相,什么都没有了。

  「见犹离见」:你这个见尚且应该离开这个见。「见不能及」:你这个见,也不能追得上这个见,没有了,你找什么?见不能及。你能看见的这个见,都看不到了。你看不见这个见是什么?就是你那个真正的见。

  (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第三章,明心相实相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已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正觉此是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又达互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于兹六情还念灭,即是真了涅槃城;行路难,路难行,无往复无还贪嗔,不在于内与外边,亦复不在那中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憨山大师注: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

  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

  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

  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

  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

  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

  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分别菩提非一异,恒同一体不相携。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赍,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法不乖迷;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净华生淤泥。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知蹊;行路难,行路难,虚尔本自是泥洹,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遮那;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槃常共和。虽复强立和名字,只个爱痴真佛陀,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余既诚心学此述,聊抽拙抱作斯歌,行路难,路难行,心性实奇宽无边,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此《我侬词》词出自元初的中国书画大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背景是赵孟頫五十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第六章,明惩心性无染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惩心于不心;若也求心后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余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行路难,路难行,心中本无物与欲,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屎里蛆儿,头出头没。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第七章,明般若无诤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无心舍离于生死,涅槃无心亦不追;涅槃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般若明心无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行路难,路难行,遣之而复遣无性,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混元一气此为先,万劫修持合太玄。莫道此中多变化,汞铅消尽福无边。

  (《封神演义》文殊广法天尊)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三界众生乃迷务,于其实录是无为。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亦复不堕过人法,险巇绝危而不危,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行路难,路难行,若知心中无可看,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槃。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红楼梦曲》)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三空,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升不相逢;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行路难,路难行,若了心中非是心,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尔时维摩诘长者,白文殊师利菩萨言:“汝善明解如来种性,于意云何?何等为种?”文殊答言:“……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性。”

  时维摩诘问言:“汝何义故,云一切烦恼是佛种性?”文殊师利答言:“……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无由取得无价宝珠。善男子亦复如是,若不入烦恼大海,无由取得佛性宝珠。当知菩提种性,本从烦恼中来。”

  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有灭,真实觉中无觉知,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若欲速求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羁,行路难,路难行,诸尘微妙甚希奇,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驾车上路,专心出离。只观路况,不看玻璃。

  第十一章,明法身得用自在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虚空往还能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见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见觉亦非新;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槃之上珍,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行路难,路难行,诸法名异理无分,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消除生死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憨山大师注:此释世人居有为之迹,虚名不足尚。圣人处无为之道以御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谓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而观,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之迹。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别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恶之名耳。

  然天下之人,但知适己意者为美。殊不知在我以为美,自彼观之,则又为不美矣。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

  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过也。

  是则善恶之名,因对待而有。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譬如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而尺为短矣。凡物皆然,斯皆有为之迹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

  是以圣人知虚名之不足尚,故处无为之道以应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无心而生物,即万物皆往资焉,不以物多而故辞。虽生成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有。虽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圣人处无为之道,亦由是也。盖万物作焉已下,皆是说天地之德,以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庄子释此意极多。

  第十二章,明金刚解脱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忽忽六趣奴,不事身中法身佛,穴穴向外礼浮图。乍看而欲似精进,捡责身中皆并粗,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余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余。行路难,路难行,举世匆匆皆虚妄,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鄣。

  宣化上人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题:

  “金刚”:甚么叫“金刚”呢?怎么又“金刚般若波罗蜜”?甚么叫金刚呢?我告诉你,就是那个金刚心。金刚的心也就是那个金刚性,也就是那个金刚的般若。金刚的心也就是金刚性;金刚性也就是金刚般若。

  说出来这么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个。为甚么要说这么多名呢?你不知道这一个,知道那一个;你不知道那个,就知道这个;你那个、这个都不知道,你又知道这个般若。所以多举出几个名字来,你张三也就是那个张和,也就是那个张老三。这么说好几个名字,你就认识他。这金刚也这样子。那么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我们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自性也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般若,就是实相般若。这实相的般若也是永远都不坏的,永远存在。

  所以这一部经的名字,这“金刚”是个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这一部经就是法喻为名。在七种立题里边就是法喻为名:以金刚来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么这个讲法固然是对,可是不如我说它是金刚心、金刚性、金刚般若。这个般若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心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性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就是甚么呢?金刚,不要比喻,比较直接了当。

  这个讲法,是很少人这么讲的。可以说是这样,一般的法师,要是对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认识的,都不这样讲。怎么样讲呢?都作为法喻为名。我现在,是不是不以法喻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为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个,这个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个。分而言之,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刚经》。所以普通中国人叫它叫《金刚经》,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么再可以说,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经》。

  那么这法,我常常对你们讲,应该讲活了,不要把它讲得死板板的。所以现在把它讲成一个也可以,讲成两个也可以,甚至于讲三个、讲四个都可以,这没有一定法!《金刚经》里边说:“无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多!”你要把它讲成死板板的,好像那个钉是钉,卯是卯,总有一定的:那就成一个不活动了。

  我们讲来讲去,究竟“金刚”的这个意思,我还没有明白。你讲一个也好,两个也好,三个也好;你讲了这么多个,但是我还没明白!这怎么办呢?那好了,我现在再给你把它解释解释。金刚具足三个意思。三个意思是甚么呢?

  第一个就是坚固;第二个就是光明;第三个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甚么叫锋利呢?就像那个刀刃,非常锋利,非常快,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这都是金刚。

  削铁如泥,砍到铁上,就好像砍到那个泥上一样,一点也不能挡得住它。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可能为一切所坏,它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就是甚么呢?摧伏天魔,制诸外道。

  天魔外道这种邪知邪见,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这个金刚的体,就把这个天魔外道都给它破坏了,这金刚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它是透明体的,光明的。光明而不为一切黑闇所破坏,而它能破坏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间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刚都可以把它破坏了。说那是破坏主义,你破坏这黑闇,才能得到光明!这是破坏邪法,而不是破坏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这是破坏一切的黑闇。金刚的用,它的功用,是锐利的。这个锐利得,也是无坚不摧,无邪不破。

  讲到这个金刚心,我们一般人不要误会了,以为是我们胸腔里边这个心。这个心,是个肉团心。这肉团心,没有甚么用。这肉团心,它的形相犹如一个倒挂的一朵莲花这么样子。白天,它就开了;晚间,它就合上。合起来,像一个倒挂莲花一样;开,甚么时候开了呢?这个心里边有孔,那个孔窍白天它就开了;晚间睡觉的时候,那孔窍就合上了。所以这个心,是个肉团心,没有甚么用处。

  那么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这叫六识。在这个第六意识,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又以为他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严经》上;听过《楞严经》有这么一段文,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一段文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一段经文,有的人记得吗?

  这一段经文,是很要紧的。这一段经文就是说的这个第六意识尽打妄想;他妄想这本领非常大。他这个打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藉著火箭的力量。他这一个打妄想,月亮在那儿,跑到那个地方去了。一瞬间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间打个妄想又到了东土:甚么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著妄想,日本那个街道,就现在你这个眼前了。你到过德国,到过法国,到过你所到过地方,你这一打妄想,也到那个地方了。现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这由甚么造成的?就都是由这个妄想。现在打这个妄想,就要实现这个妄想,这都是从第六意识发生出来的。所以,这第二是妄想心。

  阿难就认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对佛讲,但是佛就告阿难,“此非汝心”:这个不是你的心哪!那么是甚么呢?“乃是前尘。虚妄相想。”这是一种前边的尘相,“虚妄相想”;虚妄的那个相,是由你那个妄想生出来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无始”: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了,“认贼作子。”你认贼作你的儿子啰!“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来固有的宝珍,都丢了。原来常住不坏的那个宝贵的性,宝觉,明心,都失去了。“故受轮转”: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这么样子,总也无有了期。这一段文就是说这个妄想心。

  那么第三是甚么呢?真如心。这个真如心,也就是实相的般若,也就是实相。这个真如,这个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的;你说小,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这叫真如,真如心。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这心有这三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这两个字已经讲一个大概。现在讲这个“般若”。甚么是般若?“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个绿的竹子和这黄色的花,都是般若。

  般若是印度语,在五种不翻之中,它属于“多含不翻”。因为翻过来中文,祗可以翻译一个意思,而不能翻译它这样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么多的意思有多少呢?有三种般若。这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种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来这个梵语来尊重,不翻;尊重这个般若,所以就不翻它。

  那么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这个《般若经》,那就有很多。本来是说有八部,但是详细地分析来,它有十个种类的般若。十个种类的般若都是甚么呢?

  第一是《大般若经》。这《大般若经》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讲过吗?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桃开六度。那个桃花在这一年之中,开了六次。不是说六年开了六次;要六年开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这一年之中,桃花开了落;落了之后又开;开了又落。那么大约两个月开一次,一年十二个月开六次,两个月一次。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是也不会相差太远,这叫“桃开六度”,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说这个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诃般若》。这摩诃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这个叫《摩诃般若》,和那个《大般若》又不同了。这个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这第三是《摩诃般若》。

  第四,叫《光赞般若》。由佛放光而赞叹说这个般若,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个道;行就是行为的那个行,行走的那个行。《道行般若》,这是第五。

  第六,《学品般若》。这个《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这每一种有十卷,这合起来也是三十卷,这就六百九十卷了,这是第六。

  第七,叫《胜天王所说般若》,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有两卷。

  再第九是《实相般若》。有这个《实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这合起来大约是七百零一卷。这是《般若经》。

  不是说,知道这个般若有这么多够啦!那么,他在甚么地方讲的?讲了多少处?有多少法会讲过般若?这我们也要知道的。

  我们研究般若部,对于这些个问题,虽然是一些个皮毛,但是也都应该明白的。那么这个《般若经》,说的有四处说般若部;四个地方说般若,有十六个法会,都是说这个般若的。四个地方是甚么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鹫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罗筏城。鹫峰山就是灵鹫山,这儿说了七会。

  第二就是给孤独园,说了七会,就是现在这个经的,这个地方,这是第二。

  第三呢,是在天上说的。甚么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了一会。

  第四是在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

  这合起来是四个地方,说了十六会。你看!王舍城灵鹫山七会,给孤独园七会,这十四会了;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这十五会。再加上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这统统是十六会,四个地方,这是般若。我们要知道这个般若有多少种、有多少会所说的,这是应该知道的。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哪一个地方所说的呢?是在哪一会呢?这要应该知道的。这是在第二次,在给孤独园。你看那个经文上不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以我说这个在第二处,没有错的,绝对不会错的!为甚么?如果错了,我也不讲了。那么第二处的第三会;这是在第二处的第三会所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这个《大般若》六百卷里边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这是这一部经的来源,它的历史。

  那么般若,由这个文字般若而起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而达到实相的般若。甚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这个经文,这不有文字?这叫文字般若。那么文字般若,你要没有观照的智能,你光有文字,你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没有般若了;没有般若就是没生出智慧了。这智慧本来是你有的,但是你没有栽培灌溉,没有用般若的水来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来;不生出来,你就没有观照的智慧。你没有观照的智慧,没有观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实相的般若。你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以这个正观的智慧来观这个般若,然后才能达到这个最后的目的,这实相般若。般若大约的意思是这样子。

  “波罗蜜”:有的人说波罗蜜是甜的。不错,波罗蜜是甜的。不单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么样呢?离苦得乐。这是把苦离了而得到乐,这就是波罗蜜。甚么叫波罗蜜呢?这波罗蜜也是印度话。这印度人,甚么事情做好了,就说波罗蜜。这个事情做完了,也说波罗蜜了。就像英文说,这个意思。英文是,完了;这个波罗蜜,说这个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罗蜜。

  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甚么叫彼岸呢?我们现在在旧金山到奥克兰去,或者在这个桥上走过去,或者坐船过去;这从这一边到那一边了,这叫波罗蜜了,这叫到彼岸。

  这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学里边去读书,在小学校里头毕业了,得到小学文凭,这是波罗蜜了。你到中学,由开始到最后,得到中学的证书了,这也叫波罗蜜了。你由大学开始,把大学读完了,这也叫波罗蜜。你由这个学士得到硕士了,这也是波罗蜜。由硕士得到博士,这也是波罗蜜。那么,为甚么讲这么多?讲这么多,你就懂这个波罗蜜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是由甚么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这个烦恼,就是好像个海似的--到涅盘的彼岸;到达涅盘的彼岸,这也叫波罗蜜了。这个波罗蜜,说起来,甚么都可以说是波罗蜜。你这儿坐禅,没有开悟;你从现在开始坐禅,等到你开悟了,这是波罗蜜。总而言之,把甚么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圆满,这都叫波罗蜜。

  我们现在修佛法,一开始这是很难懂的,所以有的人听一次,就不感觉兴趣了,不来了。为甚么呢?这个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这一种的,认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没吃饱饭。我所以一定要去听经闻法,比到饭馆子去吃最好的东西,都没有这么香。你要有这么一个,好像吃东西,又好像你这个欲心,贪欲你所愿意的东西。那么你所愿意的东西是甚么?我不知道,你自己会知道的。你把这种,最欢喜的这种的心理,放到这个听经上;听完了,这也是得到波罗蜜了。这波罗蜜,讲起来,那太多了。

  这个“经”的意思,经者径也。做什么的径呢?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由这个生死的路,走到没有生死的那条路去,就是从凡夫可以达到圣人,达到佛的境界,这条路。你想要从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须要依法修行。这个法就是经。

  这个“经”又有一个意思。甚么意思呢?就叫“出生”。这个意思就出生,从这个出就是出来了,生出来了。这从佛口生出来的,这个是经。又有一个意思,叫“显耀”。显,就是显露的那个显;耀,就是光耀的耀。这个经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这个是显耀。

  又“经”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常”。无论你古往今来,这经典是不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叫经。

  又有“贯”的意思。这贯,就是贯穿起来,把它串起来,这一行一行的经,从开始到最终,这是贯穿起来。贯穿起来甚么呢?义理,把义理贯穿起来;贯穿圆满了,这是贯。

  “摄”,就好像吸铁石似的,把所有的众生都吸收来了。众生,就等于铁,那个经,就等于吸铁石,把众生都吸到这个吸铁石上来了,就是令众生都完全明白佛法。这个摄,摄所化机。

  又有“法”的意思。这个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都遵守这种的法律,这种的规则,所以这“经”就有这么多的意思。

  那么“经”还有一个意思,我不妨和你们大家再讲一讲。这个“经”字的意思,前边讲了很多,还有一个意思是甚么呢?就是涌泉。涌就是从地里边涌出来的这一个水泉,好像水似的,从地里涌上来了,这涌泉。涌泉涌出来这个泉水,普润大地一切众生,令大地众生都得到法喜充满了,都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涌泉也是这个“经”的意思。

  合起来,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这个经的名字。

  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一切法中心为主,余今不复得心源;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世人狂狂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静亦无喧,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行路难,路难行,舍痴妄取而复痴,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心中心初祖大愚阿阇黎)

  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虽说三无实非说,心于万境不由居;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余。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不依六尘心动摇,随如无作顺空虚,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拘,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体,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行路难,路难行,顿尔茫然难料理,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世人称誉涅槃妙,余道生死最深玄。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正士由心于是观,不为八风之所牵。天乐自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妄忧煎;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沉如似颠,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行路难,路难行,心了非空亦非有,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二边不立,中道莫安。海不容尸,廓然无圣。

  第十六章,明魔怨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像尽皆深,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色相离贪淫,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行路难,路难行,诸法微妙实无双,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闻而不闻,睹亦未睹。群魔乱跳,咆哮龙虎。识得不冤,捏鼻病目。生灭灭已,何乐何苦?

  第十七章,明法性用平等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行路难,路难行,苦乐何未殃及命,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纵说疏疏落落,横看脉脉憧憧。那得心如荷叶,水珠转念无踪。(钱钟书先生诗)

  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虚妄行慈敏众苦,不知诸苦是慈悲。嗔恚无明最微妙,多少智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四趣三途悉非有,三鄣三脱不分离。行路难,路难行,无有是非俱并忘,了知烦恼无生想,即是如来坐道场。

  水凝为冰,蓝能出青。八识业海,中藏珍晶。西方极果,倒驾娑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

  君不见,正心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知心,非心之意觉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适性任沉浮,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生死相连弥复甚,判不能得永长休。行路难,路难行,修道无令过诸念,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蟾酥入药,雪疗寒疮。以毒攻毒,将妄制妄。屎尿污秽,肥泽稼庄。常观不净,了悟真常。

  第二十章,明善微妙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善达贪爱得无生,无明去来无动摇。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行路难,路难行,世间非秽亦非净,若了诸相虚妄尘,是非双泯复还存。

  大道至简,刷牙洗脸。本地风光,不落二念。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615.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