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第八九章:何曾法

第八九章:何曾法


  常慧法师:“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释迦牟尼佛说:阿难,「汝体先因父母想生」:为什么说是情呢?卵因想生,胎因情有,阿难也是胎生,并不是卵生。所以说想生,这个想就是个情字。往粗了说,就是妄想;往深一层说,就是个想;再往深了一层说,就是个情。这先因父母这个情生,怎么说是情呢?父亲母亲因为有这种欲心、情欲,所以就发生一种男女的问题。于是乎就有了小孩子,这岂不是因情而有的呢?「汝心非想」:虽然你父母因为有情想,而有这种男女的问题,那么你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一种爱父憎母,或者爱母憎父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你这个身体的。所以在你的中阴身的时候,也是有这种情想;有你这种情想,所以你这中阴身才来投胎。「则不能来」:你要是没有情想的话,你就不会来投胎的,不会有你这个身体的。这是一定的道理,你想不承认也不可以的。则不能来,你看「则不能来」这个语气说得很决定,这是决定辞。就是你若没有情想,就绝对没有你这个身体,则不能来。这个是怎么样?「想中传命」:就是由这情想而传续──传承接续──你这个生命。你有生命,都是由彼此的情想互相传递而有的,所以这叫想中传命。传命就是继续的意思,继续你的生命。你有这个想,才能继续你的生命;如果你没有这个想,你生死就了了。所以想阴断的时候,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梦想都没了;你若妄想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为什么你有生死呢?就因为你妄想太多了,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生生不已,如水波浪,川流不息。所以这川流不息,也就是想中传命的道理。《楞严经》这个哲理,讲得是最彻底了,这是究竟的哲学,究竟的真理。可是究竟的真理也就是究竟的妄想,你不要把这个就说是究竟真理了。我说的这个真理,就是他讲就有这个情形。这个情形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那儿来的。所以,我说它具有究竟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那儿来的。你说出妄想,它就有了;没有妄想,就没有了。「如我先言」:阿难,像我以前告诉你的,记得吗?告诉你什么?「心想醋味」:你心里这么想:噢!这个醋啊,真酸,啧!啧!真酸。这个酸梅呀,噢!酸哪!一吃我这牙都倒了,也软牙了。你这样一想的时候,这口里口水就出来了,这样一想酸哪,「口中涎生」:口里就流口水了,这个口水不是馋出来的,而是想这酸味想出来的。所以无论谁,不要妒忌人,妒忌人在中国话就叫吃醋,不要吃醋。一吃醋就有酸味了,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心里想登高,这足心这个酸味又起来了,足心就发酸了;发酸了,脚心也软了;脚心软了,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要跌到那个万丈悬崖里去了。你说危险不危险哪?「悬崖不有」:这个悬崖不是有的,只是心里这么想一想;心里这么想一想,这足就发酸了。以前想酸梅、想醋,是嘴酸;现在想悬崖,他腿酸了,足也酸了。你说这个足怎么也会酸呢?有一个人就讲了:「我知道了,法师你不要讲这个道理了,我已经明白了,我已经开悟了。」开了什么悟呢?「你前面所讲的那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根的作用,所以现在脚也会吃东西了,所以它就酸起来了。」真是这个样子?啊?我不相信你这个开悟。你开这个悟,为什么我不相信呢?我还没有开这个悟呢,你就开了这个悟?那没有这个道理的。这个道理,我不承认的。那怎么样子呢?因为这就是个妄想,这个脚并不会吃东西,也不会听东西,也不会看东西。六根互用说是眼、耳、鼻、舌、身、意,并没有一个脚,所以你开的这个悟,我绝对不承认的。悬崖不有,「醋物未来」:那么悬崖也不是有的,这个醋物也不是有的,只凭你一个妄想,嘴也流涎了,足也酸软了。「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如果你这个身体不是由这个虚无的妄想来的,和妄想做朋友,做同类,「口水如何因谈醋出」:如果你这个身体不是由妄想、由这个情想而有的话,那么你口里流的口涎、这个口水,为什么我和你一讲这个醋,它就会出来?讲这个醋,这只不过讲一讲,并不是真有这个东西。讲一讲,这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它酸味就出来了?就觉得口里也酸溜溜的,脚上也酸溜溜的。这么样子,你想不承认是妄想来的,可以吗?不可以的,那是从妄想来的。「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因为上边所讲这个道理,所以你就应该知道,你现在这个色身,就是你这个身体,「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虽给它起个名字说它坚固,只不过是个名而已,其实这就是由你第一个妄想,由这色阴而造成的。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即此所说」:就是上边我所说的这一段文。说的什么呢?「临高想心」:你做这么一个妄想,想自己站在那个万丈悬崖上,就是这个妄想的心,「能令汝形」:它就可以使令你自己这个身体,「真受酸涩」:就这么讲一讲,想一想,啊!你这个脚上就觉得酸,又觉得涩了。什么叫涩呢?这个涩就是不光滑,就觉得很酸涩的,就觉得这个脚好像站不住了似的,要跌倒要跌倒那么样子。你走到那个万丈悬崖上去,往下一看,噢!看不见底,这个脚心就发软了,即刻就是不向下跌也要向下跌了。这什么道理?就因为你这个妄想做成的。你若没有这个妄想,同样的路,你在平地上走来走去,走多少路,这个脚心也不发软,也不发酸的。你走一个独木桥,底下看着那个水流得清流湍急,噢!这一掉下去,就没命了,就会被水淹死了。不想,没有事;一想,这个脚就即刻迈不动步了,就软了。迈不动步,就跌下去了,这个就是你这一想的关系。你若没有这个妄想,闭着眼睛往前走,不知道有这么个独木桥的时候,反而没有事。那说我闭着眼睛走独木桥试一试,那也一样掉到里头去,因为什么呢?你看不着,一脚就踩不住那个独木桥了。所以你看见,你若一打妄想,一知道下边是清流急湍,这个水流得很急,你也就生恐惧心了;你要是闭着眼睛走独木桥,也一样掉到水里去。所以不要睁着眼睛打妄想,也不要闭着眼睛死妄想。你若闭着眼睛死妄想,那也是行不通的,所以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你也不要闭着眼睛死妄想,怎么死妄想?把那个妄想死了。你睁着眼睛打妄想,生出这个妄想,也一样脚心发软;你闭着眼睛也一样掉到万丈悬崖里去,所以闭着眼睛,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因此,最难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怎么样呢?你最好就是不打妄想,那就没有事情了。「由因受生」:因为你受这个生,才有这个身体,「能动色体」:你这个色身,有色质的这个形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你现在这个现前,顺着有益的事情,你就欢喜;有损害你的事情,你就不欢喜。「二现驱驰」:这两种的妄想互相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虚,是不实在的;明,就是光明。但是这个光明是不实在的光明,这就是你这个虚明,你第二种的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因为你这种的妄念,役使你的色身。「身非念伦」:身并不是这个念。身和这个念不是同类的,可是它们为什么互相有一种的感觉?「汝身何因,随念所使」:为什么你起一个念,你的身就随这个念来使用?被这个念来支配?「种种取像」:在种种的取像里边,「心生形取,与念相应」:你心生一个念,形就想去取这个东西,身和念是相应的,是一致行动的。你的身为什么和念就会一致行动呢?什么叫做念?念是想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念?,这个念就是一念。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一念里边,就有九十个剎那。剎那是很短很短的一个时间。「在一剎那里边,就有九百个生死。」有九百个生死,也就是九百个生灭。所以才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你若能一念不生,就全体现。什么全体呢?就是全体大用,也就是如来藏性,你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风光,本来的面目现前了。六根忽动被云遮,你六根稍微一起的时候,就被云遮住了。所以才说修道的人能到一念不生,那时候鬼神都没有办法你了。你若能一念不生,就能一念不死;若不能一念不生,也就不能一念不死。这个地方很要紧的,你若把这个地方明白了,一念不生,你全体现了;你六根再一动,就又被乌云遮上了。「寤即想心」:寤,就是醒着。前几天我不是讲过庄公寤生?他妈妈因为他寤生,遂恶之,就讨厌他。爱共叔段,她欢喜第二个儿子──共叔段。欲立之,她想立共叔段继承父位,所以武姜左一次右一次向武公请命,说是叫小儿子继位,不要大儿子继位。可是郑武公不准,所以还是庄公立了。庄公立,武姜就叫共叔段去造反,结果也失败了,这就是那个寤生的故事。这个寤就是没有睡觉。寤即想心,醒着的时候,就是想阴当权的时候。「寐为诸梦」:你要是睡着了,这就是梦,这个想阴就会有梦,会变梦。以前讲到想阴的时候,不是说他这儿睡着了,旁边在捶衣服,捣衣舂米的,他就听这是撞钟,或者敲鼓?也就是这个想阴。他睡着了,就有这种错觉。「则汝想念,摇动妄情」:那么在梦的时候,你这个想念摇动,就知道撞钟击鼓的这种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这个名字就叫融通。融通就是融而通之,通而融之;就是互相合作。我告诉你,无论醒着,或睡着了,这想阴,现在的名词就叫互相合作。互相合作就是通融,这叫想阴的妄想,这是第三想阴。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化理不住」:这就是行阴。行阴像水波浪似的,那么川流不息,它不停止的。也就是前念生,后念灭;后念灭,后念又生,这么互相生灭。化理不住,这种变化的道理不停止,总是这样地去工作,不停止、不休息。「运运密移」:运,就是运转的意思。运转运转就川流不息,密移是你看不见,它这个是很轻微的,在你不知不觉地,它就搬了家了;你不知不觉地,它就变了样了,这是运运密移。什么运运密移呢?好像「甲长发生」:什么叫甲呢?甲就是指甲。指甲你两天不剪,它就长得有这么长;这三天不剪,它又长一点;四天不剪,它又长一点。它一天比一天长,一天比一天长,可是它怎么样长呢?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长多少?你知道不知道?它怎么长出来的?你知道不知道呢?这个甲长──长啊,就一天比一天长。发生,你我这个头发一个月不剪,大约就有四分长。一个月不剪有四分长,你知道它一天长得多少呢?也不知道!说那我可以统计一下,你统计,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用计算机算术机算一算,看一看它知道不知道?「气消容皱」:气一天比一天就衰败了,这叫气消。好像青年的人,天真活泼;壮年的人就壮;老年的人,这气就消了。消不是没有了,就是衰败了。容皱,这个容也鸡皮鹤发了,面貌也老得不得了了,再想装一个后生的人,装一个年轻的人,也做不到了。你就怎么样化妆,八十岁的人也不能变成二十岁的男子,所以这叫容皱。「日夜相代」:这个甲长、发生、气消、容皱,白天晚间都一样工作的,它不停止它的工作,真是比钟表都勤力。钟表有的时候你不上链,它会停止呢;这个你不要给它上链,它也一样地工作。除非死了,死了就不工作了。「曾无觉悟」:它就这样日夜相代──日夜来摧你,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这叫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永远都不觉悟。永远在这里头迷迷糊糊地,胡涂而来,胡涂而去,这就是行阴的一种妄想。「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你这个身体甲长发生,气消容皱,你若说这个指甲不是你的,它怎么在你身上长长呢?你说这个头发不是你的,它怎么在你头上长长呢?你说这个气不是你的,怎么你觉得气不足,就衰弱了呢?你这个面如果不是你的,它怎么会皱呢?你说这个容皱也不是你的,那么你的面怎么会自己皱呢?它怎么会在你身上变化呢?如果不是你的,怎么你这个身体会迁变呢?会由少年的时候就搬到中年的时候,由中年的时候又搬到老年的时候,由老年的时候又搬到死的时候。所以你不能说,不是你的。如果这不是你的身体,汝必非真,那你就不是真的。「如必是真,汝何无觉」:若说一定是你的,你怎么不知道呢?你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甲长,你也没有感觉;发生,你也没有感觉;气消,也没有感觉;面皱,也没有感觉,你也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变了样了。这是两边都给破了。你说是你的,也不对;说不是你的,又不对,这都不对了。那么你说这怎么办?就是妄想!就是在这个地方,由妄想造成的。「则汝诸行,念念不停」:你的行阴,它也是念念不停的。「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一种念念不停,不容易觉察得到的,它有微细的动相。幽隐,你不容易觉察得到的这种变化。变化密移,毫无感觉,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第四种行阴的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在你这个精明的时候,湛清而不摇动这个地方,这个名字如果叫它恒常的话,「于身不出」:那么在你身上不会有「见闻觉知」。「若实精真」:假设若真是精真的话,「不容习妄」:就不会有这个习气和妄想发生了。「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有什么原因呢?你在以前看见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经历不知道多少年岁,这个忆也没有了,忘也没有了。你若有个忘,说我把什么事情给忘了,那还有个记忆呢。你现在忆忘俱无,也没有记,也没有忘了。「于后忽然,覆睹前异」:以后,忽然又看见以前所看过那种奇怪的东西,「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在这时候,你就想起来了,啊!以前怎么样记忆的,怎么样遇到这个奇怪的东西,那时候怎么样见的,一点都不会忘的。「则此精了」:这个能回忆以前的这种精了,「湛不摇中」:在湛清不摇的里边,「念念受熏」:在这里边念念有这种熏习的情形,「有何筹算」:怎么样子算计算计呢?怎么样想一想啊?怎么就已经忘了这个事情,然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又想起来了?那么没有再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忘了,想不起来了;遇到了之后,又随着就想起来了。这是有何筹算呢?谁给记的账呢?谁给算计的呢?由这个证明,在你八识田里边记得,不过你说忘了,于是乎就想不起来了。那么你几时再见着它,就又回忆起来。这并没有一个人给记上账,就是在八识田里边,天然地在那儿存在着。「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此湛非真」:前边湛不摇中,这个湛不是真的,「如急流水」:怎么说它不是真的呢?就好像急流水,它那个水流,「望如恬静」:你看着它好像没有波浪似的,没有流。可是「流急不见」:它那个水流因为没有波浪,它流你也看不见。「非是无流」:不是没有流,它是流,你看不见,只是它没有波浪而已。前边是行阴,现在是识阴,这个识阴里边,「若非想元」:假设不是妄想的话,「宁受妄习」:没有妄想,就不会受妄的习气来熏它了。「非汝六根,互用开合」:如果不是到你六根能互用开合这种境界,这种程度,「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这个妄想,没有时候可以灭的;除非你到六根互用的境界上,这个妄想就消灭了。「故汝现在,见闻觉知」:所以你现在这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六根的知觉性里边,「中串习几」:中间串合着习几,就好像用绳串起来一样。习,是习气;几,是几微,最微细的这个地方,就是你不容易觉察得到,不容易看得见的。「则湛了内」:就在你湛了这种性内,「罔象虚无」:罔,你说它有嘛,它又没有;象,你说它没有嘛,它又有。这一种虚无飘渺的情形,「第五颠倒」:这就是第五种的颠倒「微细精想」:这个微细不容易觉察得到的境界。精想,这种妄想也是很细的,也是很不容易觉察到的。”

  小磊:“哎呀!我还以为自己修行得不错呢,根本我都没有入门儿呢!”

  常慧法师:“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阿难」,「是五受阴」:这五种的受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的阴,你都有领受的这种情形。「五妄想成」:所以五种的妄想,也就发生出来了。「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你现在想要知道五阴这种妄想,每一个阴它的界限是浅?是深?是怎么个样子?它的边际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告诉你。「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色而对空,就是色的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这个触尘和离,就是受的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这个记和忘,是想的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惟灭和生,是行的边际。「湛入合湛」:你清净又合清净,「归识边际」:这就是归八识的边际。「此五阴元」:这五种阴的根本,「重迭生起」:它重复而重复地迭生,生了又生,这样地互相循环,互相帮助。「生因识有」:那么这生就因为识才有的。「灭从色除」:灭就从色除。怎么会灭呢?因为有色。若灭色,它就归空,这所以灭。生,就由识生出来的;灭,就由形色而灭。「理则顿悟」:在理上来讲,这个道理你很明白了,可是「乘悟并销」:乘(同「秤」音),就是这种乘除的方法。你悟了,也没有这个乘,也没有悟了。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你若明白这个理了,那么你就连悟都消了。「事非顿除」:在理上讲,你是悟了;在事相上讲,你还要「因次第尽」:你要好像脱衣服似的──脱了第一层,又到第二层,然后脱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你在事相上要由次第而尽──次第没有了。这个理你是明白了,但是你还没有修呢。还要修,才能把这五阴都破了。不过,以「穿五层衣服」来比喻「五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像穿五层衣服似的,那五层衣服都剥下来,人就裸体了。所以有居士说:「这教人打妄想」,是真的。那么不破这五蕴,还有这五层衣服遮着,人没有打那么多妄想。要是破了,裸体了,这怎么办呢?所以这比喻是有一点问题,难怪你说令你打妄想。那你说这怎么办?你对这有什么解释法没有?用五层衣服来比,这是一种有形的。而五蕴是没有形的,没有形和有形来比,这是不一样的。这五蕴只是一种阴气,这阴气也可以变成阳气,阴魔也可以变成阳魔,就看你会不会用。你若会用,在这修行上不被它所转,这个境界不是不好。你贪图神通,贪图好处、境界,这就被它所转了。所谓五阴,又叫五蕴。五阴是五种阴气,因为有阴气,所以就着魔了;有阳气,这就是菩萨了。不过,要紧的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了,就是「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不要执着穿没穿衣服。「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真正用功的人,对这些都没有执着了。不一定就像五层衣服这么脱光了,没有衣服穿,那怎么办呢?这只是一个很浅显的比喻,就恐怕你不明白,所以才这么样说。其实五阴根本就是一股气在那儿作怪,这气有邪气,有正气。邪气就是阴气,正气就是阳气。你要是不会用它,就变成阴魔了;你要是会用它,就变成阳魔了。在这个时候,就是要用这个不思善、不思恶,你也不要贪好境界,也不要怕坏境界。就是遇到这种境界,还若无其事似的,不生一种执着心。《楞严经》这是佛教里一部照妖镜的经,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魉,一见到《楞严经》都现原形了,他无所遁形,什么地方他也跑不了。所以在过去,智者大师听说有这一部经,就向印度遥拜,拜了十八年,以十八年这种恳切至诚的心,求这一部经到中国来。过去的大德高僧,所有这一些有智能的高僧,没有哪一个不赞叹《楞严经》的。所以《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楞严经》如果毁灭了,佛法也就毁灭了。怎么样末法呢?末法就是《楞严经》先毁灭了。谁毁灭的呢?就这一些个天魔外道。这些天魔外道一看见《楞严经》,就好像眼中的钉、肉中的刺一样,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所以他必须要创出一种邪说,说是《楞严经》是假的。我们做佛教徒应该认识真理,《楞严经》上所讲的道理,每一个字都是真经真典,没有一个字不是讲真理的。所以我们现在研究这五十种阴魔,更应该明白《楞严经》这种重要性,其它这些邪魔鬼怪最怕的就是《楞严经》。虚老活了一百二十岁,他一生,旁的什么经典也没批注过,只有批注这部《楞严经》。批注《楞严经》这个稿子,他是很注意地来保存,保存了几十年,结果以后在云门事变时,就丢了,这是虚老一生一个最大遗憾的事情。他主张我们都应该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来,由前边背到后边,由后边背到前边,顺背倒背,顺倒都能背得出来,这是他的主张。那么我知道虚老一生之中,对《楞严经》是特别重视的。有人也对虚老提过,说:「《楞严经》有人说是伪造的。」老和尚说这末法怎么叫末法呢?就因为有这一班人,弄得鱼目混珠,是非分不清楚,教你这人都迷了,瞎人眼目,令人认不清楚佛法了。他在那儿把这个真的,他当假的;假的他又当真的了。你看这一些个人,又是这个人写一部书,人也拿着看;那一个人写一部书,他也拿着看,真正佛所说的经典,人都把它置诸高阁,放到那个书架子上,永远也不看。所以这也就看出来众生的业障是很重的,他若听邪知邪见,就很相信的;你讲正知正见的法,说了他也不信,说了他也不信。为什么呢?就是善根不够,根基不够的关系,所以对正法有一种怀疑的心,有一种狐疑不信的心。我们这儿要立楞严的坛场,最好你们谁发心把这部《楞严经》,天天能读它,或者一个钟头、两个钟头。能把它像读书那么读,能记得又能背得出,把这《楞严经》、《法华经》,甚至于《华严经》都能背诵出来,这是最好的。谁能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若都能背得出来,那世界上这还是正法存在的时候。所以我们大家要发大菩提心,做一些个事情。不是说我们和人比赛,我们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要做这些事情。大家要发大心,把佛经和戒律──《楞严经》、《法华经》和《四分律》、《梵网经》都能背得出来,这是最好的,那我们这儿一定是正法久住了。最后,我们看经文: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我已示汝」:我以前已经告诉过你,「劫波巾结」:我用那个巾结了六个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你怎么还不明白呢?还来这么向我多问,又这么啰啰嗦嗦的。「汝应将此」:阿难,你应该将这种的「妄想根元」:这个妄想生出来的根本来源,「心得开通」:令一切的众生都明白、了悟这个道理。「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你再把这个道理,传给将来末法的时候,这一切修道的人。「令识虚妄,深厌自生」:令他们也都知道这虚妄的妄想,是他自己生出来的,令他很明白、很了悟,知道这种妄想的来源和它的脉络,而生一种厌恶的心。「知有涅盘,不恋三界」:令一切的众生知道有涅盘可证,不留恋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火宅了。”

  胖哥:“《楞严经》绝对是个宝贝,宇宙的实相,人生的真理就在这里了!”

  小磊:“法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佛陀的传法偈颂?”

  常慧法师:“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故暨于释迦,但纪七佛。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我说说七佛传法偈。毗婆尸佛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其传法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身从无相中受生’:这个身从什么地方来?它没有一个形象,没有一个实体,是四大和合而成为身的。所以说身从无相中受生,它就生出来了。‘犹如幻出诸形象’:就好像变戏法、变魔术的那个人,本来没有这么个东西,他变化出一个来。那么变化出来的是真的吗?不是,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亦复如是,所以第二句说,犹如就是好像,幻出诸形象,是从虚幻不实这里现出来,变化出这么一个形象,这是说身体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为什么有人骂你,你受不了?打你,你更受不了;赞叹你一句,你就高兴得不得了;诽谤你一句,你就发脾气。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不是被这假的把真的给蒙混住了吗?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怎么有这么多麻烦呢?这个麻烦是你自己找来的。有人骂你,你拿它当唱唱不好吗?唉!他说日本话呢,我不懂。啊!他说西班牙话,我也不懂;说葡萄牙话,我也不懂他唱唱什么。他骂你,你不会骂人,那么还有什么叫骂呢?他骂就骂了,你拿它当音乐听,不也很好的嘛!啊?不需要发脾气。有人打你,就当做你走路没小心,撞到门框上了,这不可以吗?你撞到门框上,撞得痛了,那你找谁去再打一下?你打那个门框,你手又痛了;你若不打,那根本没有事嘛,痛一阵怕什么呢!‘幻人心识本来无’:幻化的人没有心,没有识,也没有知觉。‘罪福皆空无所住’:罪和福都是空的,什么叫罪?什么叫福?你不应该执着到这个上。你执着我这个身体,又执着我这个心,这简直是大错而特错;你若能不执着,你说这多自由、多好!不为这个枷锁所枷着。毗婆尸佛的传法偈,就传这个法,教你认识身心本来是虚幻的。”

  大家点头称是。

  常慧法师:“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大论作严那尸弃。义曰顶髻,最上。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其传法偈颂: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起诸善法本是幻’:你以为你做善事这是真的?善事也是假的,你不要执着这个善事,所以起诸善法本是幻,本来也是虚幻的。‘造诸恶业亦是幻’:造这个恶业也是虚妄幻化的,它都没有实体,没有形相的。‘身如聚沫心如风’:这个身也是假的,它好像海里那个泡沫似的,你看着有,你去一碰它,没有了。心如风,心就像刮一阵风似的。‘幻化无根无实性’,它没有一个根的,找不着根。什么是心的根,什么是身的根?你找不着,没有实在的一个东西,没有实体。所以由这个传法偈来看,就是要我们人没有身见,没有心见,没有这些个边见,虚无飘渺这些个执着,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呢?我们人修行,如果能把身体看假了,把心也看得是虚妄了,那么执着就没有了。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就因为看不空,才什么都有了;你若能看得空了,什么相也没有,连自己都没有,怎么又会有个人相,又有众生相,又有寿者相呢?这都是我们人自生分别呢!”

  大家点头:“说的对……”

  常慧法师:“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佛。《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这首偈颂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身体认得那么真。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热力属火大,摇动就是风大,有湿性就是水大,又有坚固性就是地大;这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一个身体。所以说:‘假藉四大以为身’:我们假藉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来成的一个身体。‘心本无生因境有’:我们这个心本来不生不灭的,可是因为你着到境界上了,也就有这个生灭心了。所以说:‘前境若无心亦无’:前面那个境界若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心是因为境界而有的。‘罪福如幻起亦灭’:所以罪也是虚幻的,福也是虚幻的。罪福如幻就像泡沫,电光石火一样;虽然罪福起了还是灭的,这是毗舍浮佛说的偈颂。我们学佛的人,对七佛偈颂应该熟读,不要忘了。这每一首偈颂都是叫你不要执着身心;我们一执着身心,就有障碍了。为什么起这个障碍呢?就因为认假为真,认贼做子,认贼做父。那么这样子,所以古人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你看看这多厉害!就因为你一念的瞋心起来,这八万的障门都来障着你了;你若不起瞋心呢,八万障门自然都化为乌有了,所以这是各人要特别注意的。所以一切唯心造,就是在这一点要认识;境界来了,这都是考验,一种修道必然经过的步骤。那么境界来了,我们一考验就考不上,落选了,这就是平时功夫没用好,所以到了紧要的关头就手忙脚乱,无所措手足了。我们修道的人要注意这一点,要认识境界。”

  小磊:“尤其要认识五十阴魔之境界。”

  常慧法师:“拘留孙佛。在贤劫,第一尊佛。我们现在处在贤劫之减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还用解释吗?四大假和非实我,六尘幻影意识心。既明业相皆虚妄,当了体性亘古真。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佛。《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其传法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佛不见身知是佛:佛不执著这个肉身,什么是佛?这了了灵知就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然而,你要执着这个灵知,那你又找不到佛了,佛就是这灵知,是无知的知。你千万不要执着这个灵知,执着就是障碍。智者能知罪性空:有智慧的人能知道万法皆空。一切皆空,那罪性也是空的。那你明了罪性是空的,你就不造罪了。为什么造罪?因为你着有啊!因为你执着身、执着心、执着我,才造罪呀。你明了了罪性空了,那一切万法皆空了,你还造罪吗?并不是说叫你知道罪性空叫你大造罪,这是邪魔外道、魔子魔孙来借助这句话,反正罪性是空的,我什么都能肆无忌惮了!错了!罪性都空了,你为什么还造罪呀?你为什么造罪?因为你不知道罪性是空你才造罪呀!罪是你的我呀,你的我都空了你还搞这些吗?断章取义!所以这个罪性是空是告诉你:不是叫你造罪,而是叫你明白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再造罪了!好比‘淫怒痴都是梵行’什么意思?是叫你断了**、断了恼怒(发疯发狂)、断了愚痴以后告诉你‘这些淫怒痴也是空的,也是不可得的’,是这样。你千万不要断章取义!所有的魔鬼就在这里断章取义:‘智者能知罪性空’!它认为是空的,是空的吗?空的你怎么还造啊!所以它断章取义呀,最恶毒的就是这种人,卑鄙下流无耻,他借助于佛说的这些法来断章取义,他说什么:‘罪性反正是空的’,是空的吗?空的你怎么还造罪呀!‘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就是没有生死!你不造罪了,没有生没有死,哪里还有生死啊!所以一定要正确地了解这个佛法的真实义。迦叶佛。贤劫第三尊佛。《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皓月当空,捏鼻成二,孰真孰妄,何罪何福?最后,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生在中天竺(中印度)的舍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后舍转轮圣王位,出家成无上道。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就会做转轮王,他出生在皇宫里头,对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他都舍弃了,出家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讲经说法,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七十九岁时,就入灭、圆寂了。垂般涅槃。释迦牟尼文佛以正法眼藏,传给摩诃迦叶尊者,也就是修头陀行的老迦叶。并敕令阿难尊者,帮着迦叶尊者来传扬佛法。同时,将金缕僧伽梨衣(祖衣)交给大迦叶尊者,令其在yn鸡足山入定,等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的时候,把衣钵交给弥勒尊佛。其传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本法无法」:什么叫法?法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可说的。「无法法亦法」:可是在这个无法之中,我们又来说这个法。「今付无法时」:我现在传给你这个衣钵时,这是心印法,没有什么形象的。「法法何曾法」:这个法中的法又有什么法呢?没有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何曾法」。”

  胖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小磊:“常慧法师,是不是给我们讲讲楞严咒?我很有兴趣听一听。”

  常慧法师:“讲解楞严咒,当今世界首推宣化上人的《楞严咒句偈疏解》。上人将每一句咒文作一偈颂,此种方式真是独步古今。你有兴趣可以请这本书来看看。”

  胖哥:“我这里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可惜不全,据说印此书的居士专门联系了美国万佛城,无奈当年宣化上人讲解楞严咒的录音带有缺失,难成完璧。”

  常慧法师:“哦?哪几句缺失?我们不妨共同研究研究。”

  胖哥:“楞严咒有五会:第一会:毗卢真法会;第二会:释尊应化会;第三会:观音合同会;第四会:刚藏折摄会;第五会:文殊弘传会。在第五文殊弘传会中,我数了数,共有十六句咒文的解释缺失,只有偈颂,没有白话解释。”

  常慧法师:“我们来研究一下。”

  胖哥:“第一句:什佛啰。译‘壮热鬼。’清朝续法大师云:什佛啰。翻自在。毗卢十身。遍一切处。得大自在故。宣化上人的偈颂:口吐火烟烧世人,瘟疫流行害生灵。于今护法皈三宝,念之离苦进佛城。”

  常慧法师:“感得饿鬼之身。脚臂细弱,羸瘦枯槁。足如覆盆,皮肉干燥,血脉燋竭。腹大如鼓。咽如针锋。不通气息。常有猛火烧燃其中。如大火聚。头颅纵横五弥楼山。猛火赫焰不曾暂废。动身之时。洞燃火起常为**。大火逼切烧恼身心。东西驰走。鸣鸣叫唤求索饮食。设见美食欲往趣之。以恼贪力。上妙美味变成脓血臭恶流溢。虽见大河清凉泉水欲往取饮。为诸水神以铁杖打之。设无守者。清凉冷水变为火焰。诸饿鬼饥大逼故。嗔心转盛更相残害。破脑出髓互共啖食。五百劫中尚不闻有浆水之名。何况得见。现在他自己咽喉小,腹腔大,口吐烟火,他干什么呢?他恼恨世人,他给世人添麻烦,找替身,让世人也像他一样尝尝滋味,于是闹得瘟疫流行。所以说,「口吐火烟烧世人,瘟疫流行害生灵。」为什么饿鬼会有这种苦报?所以然者。其世间人不信罪福。谤无因果。颠倒无知。悭贪嫉妒。命终之后。殃坠无间。具足受众苦,不可思议。从地狱出生饿鬼中。具诸恶业受报差别。以恶业故,受饿鬼之身。是诸饿鬼皆由前世愚痴颠覆。恼贪溥着,心刚如铁。但乐规求剥削他人,不知厌足。如是悭人,不虑无常。父母妻子悉不给与。师长教诲视如粪秽。婢亲友不施。护惜财物。言作百年。加复教他(教唆他人)贪求藏积。不知无常老病相逐身。遇恶病时,自知不久。常默念。我在生时。勤苦求财。我若死后。是诸恶人食我财物。如吞猛火。居我屋宅。如处暗室。作是念时。以恶业故。罗刹狱卒变为恼人。收其资生。至罪人所。以火焚之。罪人欢喜。以此因缘,恶业道中,中阴相现,风大先动,失熅暖相。黄冷诸风因便发动。恶风动故,脉络筋痑,口中干燥,面目狐齿,遍体萎黄。腹胀粗锖,青黄脉现。饮食不消,身体羸瘦。口苦尿黄。目视脱精,唯见光焰。喉痹肿急,逆气噫满。心头恶臭,上衡其咽。声噤短气,遍身疮癞。脓血臭烂,受大苦楚。临欲终时,复作此念。得一铁丸烁开咽喉。得大火聚入中而坐。又得一黑暗处。令离光焰及除冷病。不亦快乎。是时狱卒化作良医。幻提铁丸如大药丸。着其口中令急含口。又化大车作金莲花。上有童子执拂鼓舞。病人见已,心生爱着。此化热暖必除我冷。即前往趣。气绝命终生铁丸窟无间地狱。我佛慈悲,发海潮音:善男子。汝等当起大悲救其苦难。所以尔者。诸饿鬼等皆是过去汝等父母、兄弟、姊妹。以颠倒愚痴,不肯求出世之乐。恋着三界,具造众罪。业力所感,生饿鬼中。苦恼交煎,无时出离。永失人身。以失人身。远离善友。远善友故。重翳疑网。永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当知甚可愍伤。宜拔其苦厄,令尔得解脱。我有胜大悲曰陀罗尼门。名曰嚫那毕唎多大道场会甘露味法。不可思议。具大慈悲。有大威势。能碎地狱畜生饿鬼广大业山。亦能令菩萨速得如来一子之地。复得成就一百一十种大慈悲心。能令持者现身证得大悲轮顶王陀罗尼大悲不坏藏三昧门。善男子。此大神咒能灭饿鬼饿渴剧火。施与清凉甘露美味。毕定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夜月能除郁蒸。此陀罗尼亦复如是。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及诸人天。意欲受持此方便法者。应须召请尽十方界一切六趣诸饿鬼神众。当作是念。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本尊释迦牟尼如来。南无安住大地菩萨众。南无一切龙天善神。愿以威神加哀护助。我今召请十方刹土尽虚空界一切六趣饿鬼有情类。以三宝威神力故。悉至我所。作是说已。面向东方。即诵召请神咒七遍:‘那谟菩布底哩迦怛哩怛他伽哆耶’。召请彼已。尔时十方一切六趣饿鬼鬼神悉赴集。瞻仰行者。如见父母。行者尔时应当起大悲心而语之言。汝当善听。我今以此陀罗尼开汝咽喉。施汝清凉柔软快乐。欲令汝等自恣饮食甘露美味。开咽喉陀罗尼咒曰:‘唵菩布底哩迦怛哩怛哆伽哆耶’。诵此陀罗尼神咒满七遍已。是诸鬼等以此咒力。咽喉通息猛火息灭。无复痛恼身心泰然。尔时行者当先施水,每于晨朝或日中时。取一掬净水。面向东方。诵施甘露浆陀罗尼神咒:‘那谟苏卢婆曳怛伽他哆耶怛铁他苏嚧苏嚧波啰苏噜莎婆呵’。咒之七遍。向东散洒着于空中。其水以此陀罗尼力一渧堕地。变成十斛天甘露浆。诸鬼神等充足饱满欢喜无量。复次若诸人天欲施其食者。每日要于斋前时。以好最胜器钵。或金银器。或铜器铁器鋀石铅锡。或琉璃颇梨贝玉等器。若无上者。但得木石瓦器实清净者。或瓢瓠亦得用。盛满奶酪。若无奶酪。净水亦得。取所有饮食。或乳饭。若粳米大麦饭。若饼曲粥等。着于器中。勿着菜茄。于一阴凉树下。先诵召请咒。次诵开咽咒。如向所说。并诵施甘露食陀罗尼咒曰:‘那谟娑婆怛他伽哆南嚩揭帝唵三沫罗三沫罗吽’。咒器中食七遍已。泻着树下。是时十方一切饿鬼。以陀罗尼威德力故。皆得食吃。亦不变化作脓血。亦无遮禁。自恣啖食。充足饱满。灭饥汤火。身体安乐,无诸痛恼。复有清凉柔软微风。来触其身。悭垢除灭。身无热苦泰然快乐。身诸长毛恶虫堕落。亦无一切毒恶禽兽来相残毁。心意勇悦。以此因缘。罪毕得出,生人天中。受天尊胜,微妙快乐,殊胜自在。故曰:「于今护法皈三宝,念之离苦进佛城。」”

  胖哥:“堙迦酰迦,译为‘一日疟鬼’。续法大师:堙即婆誐。婆夜。佛至尊也。亦即佛姓舍夷。耆耶。释迦。亦即佛心。即葛。?迦。佛部心也。迦者。一。迦罗。翻作者。我所作也。二。婆伽。云圣尊。修伽。云善逝。路伽惫。云世间解。路伽那陀。云世尊。后并如法。例知。酰。即誐兮虚空藏也。宝部心。宣公上人:一日三日五日发,疟疾鬼祟施邪法。仰仗三宝威德力,同入无生宝莲华。”

  常慧法师:“「一日三日五日发」:凡是恶疾,如疟疾、癌症等,都有鬼在后面支配着,令人体内五脏错位,四大不调,都是业障鬼在作怪。因为人夙世有业障,时间到了,鬼就来讨债。也因为这个人的阳气不足,阴盛阳衰,所以鬼就能得其便。你若能常常无烦恼,智慧现前,鬼也无隙可乘;一旦生了欲念、无明,鬼便容易钻进来。以此类推,八万四千种病,都有前因后果。甚至蚊子咬你一口,蜜蜂螯你一下,还有其它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互为经纬。人若明白这个道理,那一点错事也不敢做,一做错就要受报应。尤其是修六度万行,更要脚踏实地,丝毫不能行虚伪,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到果地的时候,就有很多麻烦。所以诸位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不能有少许放逸的行为。大家要随时随地提高警觉,不去害人,只去利益人,那什么毛病也不会发生,鬼也找不着你。「疟疾鬼祟施邪法」:阿婆魔罗,疟鬼之总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婆魔罗,此云无花鬘,或云颠狂也。’邪病,就是一个人本来好好的,就有一个鬼来上身,这叫鬼上身,也叫伏尸、传尸。伏尸,就是诈尸;或者人死了几天又活了,但是不是那个人活了,而是有一种邪魔到他尸首上。这种病,一般人没有法子治,就是给他吃药也没法子治,这叫传尸鬼气。或者在一个地方死了一个人,在另一个地方有人生病,就说是鬼到这病人的身上,借着病人讲话,讲话的声音和那个死人一样:譬如那个死人是老人,这病人也就变成老人的声音。在中国有很多这种的病,这叫邪病。传尸鬼气,伏尸连病,这种病就叫邪病。西方人不信这种病,不是不信,因为西方这种的事情很少,在中国这种病很多。「仰仗三宝威德力」:我们人想要用咒文加持水来给人治病,这也是行菩萨道之一。可是你要行菩萨道,先要修菩萨行;你要存一个无人、无我的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不要以为:「我能替人治好病,我念〈大悲咒〉、〈楞严咒〉都念得非常的有感应。」不要有这么一种心,为什么?你有这种心,这就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会着魔障。你若没有这种心,还都会有魔障的;因为一般人有毛病,都有一种或者是业,或者是魔,他的业障罩到这个地方。你教他的病好,这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他是魔障病,有魔,你想要他的病好,他这个魔就想要找你了,就会和你来斗争。如果你的道力不够,就会入魔王的境界;你要是有道力,也会和这魔来结冤。结冤,他就总想要找机会来斗争你,令你输给他。所以,仰仗三宝威德力。这里边有好也有坏。你若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能无四相,就可以做;要是四相空不了,就很容易着魔障。想结缘给人治病,有这种种的关系。「同入无生宝莲华」:楞严咒每一句都有无量意义,每一义都有无量功能。想学楞严咒,持诵楞严咒的人最好能发大心,为全世界诵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全世界。这样成就的功德果报才大,因为其中没有自私心,不为自求,所以大忏悔文上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楞严咒,就是佛的化身;不但是佛的化身,还是佛的顶上化佛。又,印光大师有治疟疾一方,不费分文,治无不愈。祈与一切人说之,俾疟鬼不复困人,则其益大矣:乌梅(两个)红枣(两个)胡豆(一岁一颗,其人十岁,即写十颗,十一岁,即写十一颗。余可类推。)用二寸宽白纸一条,写此三种,折而叠之,于疟将发之一点钟前(即六十分钟),捆于手腕之上,肘之下,即臂干之中,便不发矣。并不要买此三种药物,但写此三种字捆于臂间即已。其灵不可思议。捆时不须与别人说,勿令人知。须分男左女右。此方,治无不愈,虽二三年十多年之久疟,亦一治即愈百发百中。一弟子以其方治数百人,每令用过字纸勿弃,仍有弃者,心颇忧之。梦一老人谓曰,但用白纸一条,写‘疟疾调理丸’五字,焚于温开水中,服之即不发矣。试之奇效,亦须于未发一点钟前服之。焚字条时,宜以长针或锥子掏于纸条头,以免火烧手,或致字未焚尽。世间有许多事,不可以情理测度。一gd弟子以治疟疾方,治无数人。或问是何道理,不是咒,不是符,不是药,而能治病。彼云,此乃无道理之道理,名为不可思议。非符非咒非药,而能愈痼疾,岂可以常理推之乎。世间事体,均难思议,如眼见耳闻,乃极平常事,人人知之。若问眼何以能见,耳何以能闻,则知者绝少矣。佛法有不可思议而可思议者,有可思议而不可思议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岂可以常情测度乎。”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597.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