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第七八章:演大教

第七八章:演大教


  小磊:“我们还是说说三国吧,我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

  胖哥:“三国时期,有一个人与汉朝的张良有些相像。”

  小磊:“谁?”

  胖哥:“有这么一句俗语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先生名庶,字符直。东汉末颍人。少年习武,后弃武学文,受业于水镜先生门下。智高谋广,博学多闻,初事刘皇叔,颇受礼待。曹军围攻,先生用计破之,轻而易举,大获胜利。曹知先生之筹谋,故骗其母入曹营,令书与先生招之,徐母深明大义而不为。操令人模仿徐母之字迹,先生得书,知其伪也,若不归曹,必害母命,天下人笑徐某之不孝也,故辞皇叔。刘备相送途中,因视线被林木所遮,令兵伐之。故先生受感动,回马荐诸葛亮。徐母见子背刘备,而大怒,自缢而死。先生虽在曹营,但终身不为曹设一谋。想一想三国时代这一些个杰出的人物,那么徐元直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谋略是很多的,可是建树很少。为什么呢?这也可以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那么命运不太好,所以,虽然有那么大的本事,却怀才莫售;他才能是很大的,满腹的经纶,可是‘莫售’,卖不出去。这是为什么呢?这有他的前因后果,因为在往昔种的因种的不好,所以今生结的果也令人不满意。虽然不满意,可是「反者道之动」,他没有参加军队去作战和人争胜负,据说他以后是修道去了。有人说他在东北的千山那儿住。东北有广宁山、有千山,所谓‘千广二山神仙多’,这里头有几百岁的老比丘都有的。上人家乡庙上的那个方丈和尚在守孝的时候,就见过明朝的人。那明朝的人用扁担挑着两个小包,就叫‘挑子’挑着。那么在那明朝的人没来之前,方丈和尚就在打妄想,说是:‘啊,我守完了孝,到千山去修行去,因为那个地方是很好用功的地方。’那么这样呢,有一天他就听见耳边有人告诉他说:‘你今天要等一等,有贵人要来看你。’他当时在坟上守孝是不讲话的,也不知道这个贵人是个谁。那么等着,等到大约巳时的时候,是上午还没有到午时,就来那么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挑这一个叫高挑的,有两个包包,在这扁担两头绳挑着。那么到这儿来,他心里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啊?’这个人就用口答他:‘我从千山来的。’‘你来做什么呢?’这个人就说:‘我来要告诉你,你若守完了孝,不需要到千山去修行。你就在这一带修行就好了,因为这一带的人和你有缘,你不必到千山去啦。’‘那么你是谁哪?’‘我是在明朝做过将军的,以后和清朝作战失利,我就不做官,到山里头去修行了。因为我和你有这么一段缘,所以我现在来告诉你,我告诉你完了之后,还回千山去。’就这样子,那明朝的人把他姓什么、叫什么,当时是哪一位将军,都告诉他了。不过那方丈和尚也很善忘的,或者他忘了,或者他也不敢讲那人的名字,那么这是一个。又有人说这个徐庶在每年三十的晚间,到一个家里头去和老百姓谈话,可是他告诉这些人不要出去宣传。这是现在的事情,究竟是真、是假的呢?这也没有什么考据,没有什么证明。古来到今这些个修道的人都神出鬼没的,都是像那神龙变化无穷的。徐元直这位先生的名字叫‘庶’,就是徐庶;‘庶’当个众字讲,当个多字讲,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这是他的名字。字叫元直,他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东汉颍川人(现hn省)。那么他少年时代学武,到后来他就弃武学文,跟着司马徽水镜先生,做他的学生。他智多谋广,博学多闻,所以对兵书战策一目了然;孙子兵法这种种的兵书战策他都懂。因为懂这个,他以后就效忠刘皇叔,在那儿处理事情,得到刘皇叔的特别待遇,很优待他的。很优待他,他就帮着刘备来计划事情,就做参谋,现在的名词就是参谋(谋士)。这时候刘备在樊城这个小地方,曹操想要用人海战术来包围刘备,刘备那时候的军队最多也不过几千人,或者最多也不超过一万人。那么,本来这是寡不敌众、少不能胜多;可是,徐元直先生就用种种的智谋,以少胜多,把曹操十万大军都给打败了。曹操当时以为十万大军就像席卷残云似的,能把这个刘皇叔杀得片甲不留,想不到他这么多的军队被刘备给袭击而破,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么曹操也是很善于用兵的,像鬼那么奸;鬼是更奸的了。所以说:‘曹操奸似鬼’,曹操那个奸法就像鬼似的;‘尧帝智如神’,帝尧他的智慧像神似的。那么曹操就调查自己的军队是怎么样失败的,这么多军队怎么会大败溃输呢?然后就知道:喔,原来在刘备的军队里头有一个叫徐庶的!这个徐庶是足智多谋,三韬六略他都懂得,善于用兵。于是乎就想办法,怎么样能把这个人拢络来,能把他弄到曹营这儿来用呢?曹操也有谋臣,就说:‘这个徐庶,他侍母至孝,最孝顺母亲;他母亲是个守孀的,是个寡妇。我们把他母亲给请来,然后叫他母亲写信叫他来,他就会来了。’曹操说:‘好计,好计,这是好办法!’于是就到徐母那儿,说是她的儿子在他们军营里头病了,请她到这儿来看一看,徐庶的妈妈就给被骗来了。她到曹营来了,曹操就威迫利诱的,说:‘你要给你儿子写一封信,叫他到这儿来看你。你如果不写这信,我就要杀了你。’大约徐庶的妈妈也是吃软不吃硬的,也是性情很刚强的(要是不刚强,也不会守寡的),所以就很坚强的说:‘这个信我不写。’那么不肯写。大约曹操以前有徐庶母亲写字的笔迹,就叫一个人假造了一封书信,用徐母的名义,叫她儿子来曹营。徐元直一看这封信就知道是假的,可是被时势所迫,没有办法;不去,就怕曹操真把他母亲给杀了,那么母亲就没命了。他这个孝念是很纯的,所以就到曹营去救母,宁可不保刘备,要去保曹操了。刘皇叔亲自送他出城,而且一直站在原地等他渐行渐远,就是不忍离去。后来徐庶的身影被途中的一丛树林挡住了,刘备看不见他,就命令士兵把树林砍了。徐庶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勒转马头,回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先生。那么去到了曹营,妈妈看儿子来了,就知道他儿子中计了。徐母知道因为自己令儿子的志愿、抱负不能发展,于是乎就自缢而死,自杀了。那么徐元直本来是来救他妈妈,想不到妈妈比他更刚强,比他更有骨头,自杀了,免得累赘他。徐母死后,曹操也不叫他走,就把他软禁起来,给他好好的待遇,每一天吃好的、住好的。他就在曹营里头也是郁郁不得志,一天到晚也不讲一句话,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语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因为什么他一言不发呢?一方面和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看他是个奸雄,所以不愿意帮他;一方面他母亲自杀,这杀母之仇,也是曹操用手段,就等于间接地把他母亲杀了一样,因为这个,他就不出力给曹操。曹操在曹营里养着他,他就在那儿修道了,也等于死了一样!说他闭关也可以的!这一些个好像诸葛亮、庞统都是古来的隐士、古来的大学问家,他们都是想要少欲知足的、淡泊明志的。那么这样子,他在曹营里住到多久,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大约以后他不知道怎么样子就离开曹营,去修道去了,修道就跑到东北千山,所以到现在据说有人还见到徐庶。赞曰:满腔热血,一颗丹心,略使小计,曹操胆惊。伪造母书,先生奔命,一言不发,还我清净。满腔热血,一颗丹心:这位徐元直先生,他抱着满腔的热血。那么他也就是一颗红心(爱国心),当时的志愿想复兴汉室,想把复兴汉室为己任,所以他初初地就保刘皇叔。略使小计,曹操胆惊:他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计策,还没有展开他的抱负,没有用上他的才干,曹操就吓得胆子都吓怕了。因为他以少破多、以寡击众,以这个很少的兵,就把曹操那么多的兵都给打败了,所以曹操也就害怕了。伪造母书,先生奔命:曹操假造一封母亲的书信给他,先生就到曹营里来,听他母亲的命令;也就是,被曹操这种的狡猾陷阱,设计把他弄去的。一言不发,还我清净:可是到了曹营之后,就是被这个环境逼迫,他也一句话不说,什么也不干了,用功修行,要个清净了。不然,他一定要把曹操杀了,因为杀母之仇不共戴天嘛!又说偈曰:事母至孝为国忠,追随刘备走西东。大志未伸堪遗憾,小鬼设计入曹营。逆来顺受道之动,返本还原德业兴。从赤松游黄鹤跨,比美留侯子房公。事母至孝为国忠:这位徐元直先生,他事奉母亲很孝顺的;妈妈守寡,守着一个儿子。那么他不只侍母亲尽孝,也还想要复兴汉室,想要尽上自己的一种忠心。追随刘备走西东:他毛遂自荐,到刘备那儿,想要帮着他复兴汉室,所以效忠汉朝,到处奔波。大志未伸堪遗憾:他这种很大的抱负、志愿没有能完全施展出来,他自己当然认为是遗憾了,这是我们后人也觉得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小鬼设计入曹营:这个‘小鬼’就是曹操,曹操就是个小人;小鬼并不是另外有个小鬼,就是上人叫曹操是小鬼。那么他做事不是光明磊落的,他用一种权术,用一种手段来想要拢络徐元直,结果令徐元直怀才莫售。那么曹操的这种鬼计多端,对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上人叫他叫小鬼。上人是光明磊落大丈夫,是有这个资格叫曹操小鬼的。逆来顺受道之动:‘逆来’,我们人谁要遇到有坎坷逆境,都应该很欢喜的接受这种的逆境。逆境,就是不顺心的事情,就是横逆;横逆,就是不如你的意的事情。如意吉祥那是如意,那么这个不如意,就是你想什么也得不到什么;想这样不得这样,想那样不得那样,甚至于各方面的灾祸都来了。逆来顺受要认命,所以‘认命要知足,烦恼一概除;声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图。瞪我没看见,骂我把理服;打我忙跪倒,光笑不会哭。人间也没有,世上找不出;西方真衲子,怀揣摩尼珠。’你要能这样子,那就是‘道之动’。人为什么有逆境呢?逆境造英雄,你若能在逆境里头,能明白了,这个逆境是给你说法,是叫你提高志气,要有真正的志气,有真正的硬骨头。受,能以改变横逆,这叫‘逆来顺受道之动’。所谓‘不受魔,不成佛;不受苦,不享福。’你能在这个反面找好处,能从反面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为用。’弱就是有一种柔和,好像是软弱,但是这才真是道的一个用。返本还原德业兴:你若能返本还原,就万德庄严,能认识本来的面目。我们人在世界上,都是在这儿像做戏似的、作梦似的,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包括世间社会所有一切一切,这都叫有为法;有形有相、有所作为的,这都叫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像在作梦似的,都是虚妄的;泡影,就像那个水泡,就像那个影子,不实在的。‘如露亦如电’,又像一早起来的那个露水,又像那个电光石火,根本都是不常的,无常的。‘应作如是观’,你应该这样的去了解,这样的观察。从赤松游黄鹤跨:‘从’,就是跟着。‘赤松’,就是‘赤松子’。这个‘赤松子’不是红的树上的,红木的那个籽,不是那样子。赤松子游,‘赤松子’就是黄石公的一个道号。‘圯桥献履’,张良在圯桥遇到一位老头子,他的鞋丢了,张良就把他的鞋给拿来,跪到他的面前,拿着这个鞋送给他,这叫‘圯桥献履’。那么黄石公看见这个人给自己拿鞋,还跪到那儿,便说:‘我有一本书要送给你,你明天到这儿来拿。’第二天,天一光,张良就来到这儿拿这本书,这个白胡子老头子冲冲大怒,就大发脾气说:‘你这一个年轻人和长者约,你怎么可以后来。你不先来,这不行!今天我不给你,等明天再给你。’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了,这个老头又已经在那儿:‘这还不行,你这还是失信,我不能给你!’张良一想:‘我来得早,你来得也早!好,我今天不回去了,晚上就在桥上这儿睡。’等到半夜的时候,这个老头子来了,张良就跪着向他叩头。然后,这个老头子自己告诉张良,说:他的名字叫黄石公,道号叫赤松子,和他有这个缘,所以要把这三卷天书送给他;这个天书有治国安邦的、有修身养性的、有这个排兵布阵的。那么张良以后把这三卷书读熟了,就保着汉刘邦兴天下,作为汉朝的‘三杰之一’。所以这个‘从赤松游黄鹤跨’,是说徐庶也就像那个张良从赤松子游。因为张良以后功成名遂了,他就身退,不再留恋富贵,把侯爷位子也不要了,就辞官不做去修道了。这个徐庶,听后人传言现今还在,大约也是像张良那样子从赤松子游了。‘黄鹤跨’,那么修行成了,能骑着黄鹤在虚空里飞,不用坐飞机,也不用坐火箭,愿意到天上去到天上去,愿意到地下来到地下来,很自由的。你要是想这么自由,也要好好修行,不要懒惰。比美留侯子房公:徐庶大约和张良(汉朝三杰之一的张子房)可以互相比美,都是识时务的,为俊杰的人。张良能以功成名遂身退,那么徐庶功没成名也没有遂,可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他也知道身退,不被曹操利诱,不贪功名富贵;他们都是有正解的人。”

  左轮:“韩信就不如张良明智。”

  胖哥:“韩信,西汉初年淮阴人,幼时贫困,曾乞食于漂母。被人所欺,受胯下之辱。后为项羽执戟郎。张良荐于刘邦,邦不用,萧何月下追之,建台拜将。此时,楚汉相争,率军东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垓下一战,楚军思乡而败。霸王乌江自刎,楚灭汉兴。自讨封三齐王。韩信贪而无厌,不如张良功成身退,修真养性。信之缺点,犹豫寡断,举棋不定,终为吕后所斩,一生英名,付于东流,可惜之至!汉朝,是汉刘邦创造起来的天下,在刘邦的座下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韩信在当时是一个风云人物。可是他贫的时候和富贵的时候是不同的;贫的时候有智谋,富的时候就糊涂了,被这个富贵把头脑给冲昏了。他是汉时候淮阴人。幼贫,年轻的时候很穷的,穷到什么样呢?穷到没有饭吃。虽然没有饭吃,可是就在那么穷的时候,他也是身上常常带着一把宝剑;他欢喜宝剑。古来时候的武器,不像现在有**啊、手枪啊什么的这么多;那时候的宝剑就是武器。他欢喜用兵,所以就带一把宝剑。他乞食漂母,自己连生活都不能维持,没饭吃的时候,天天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太婆给他饭吃。他带着一把宝剑,常常到街市上游走。有一天,就有一帮恶少(这个恶少就是流氓之类的),看他带一把宝剑,就说:‘你带这把宝剑是杀人的,你要是敢把我杀了,你就拿这把宝剑把我杀了;你要不敢把我杀了,你就要在我腿底下钻过去!’那么韩信因为当时很穷,连饭都没得吃,也不敢和这些个恶少来斗,于是就低头从这恶少的腿裆下面钻过去了,所以这叫‘受辱胯下’。在这个时候,这些个恶少就哈哈大笑,说:‘你说你这个人,拿这一把宝剑,从我的腿底下过去!没有什么用呀!’就这么讥讽他,他也不讲话。这是在贫的时候他能忍辱、能负重。以后他就在楚霸王的帐下当一个执戟郎。执戟郎就是在前面做一个护卫,在楚霸王要升帐的时候,他拿这个方天戟在那儿给助着威,做这么一个官。当时楚霸王和刘邦去攻秦朝的天下,就说谁要先到咸阳谁就做王,‘先入咸阳者王之’。那么刘邦就先到了咸阳,楚霸王后而来的。本来先有这个盟约,说是谁先到咸阳:就是长安,那么谁就‘王之’,可是楚霸王后到了,就要争。争哪,刘邦没有他的势力大,于是不得不暂避其锋,楚霸王就封刘邦到sc去做汉中王。楚霸王座下也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叫范增。不要嫌我啰嗦,这范增告诉楚霸王,说:‘这个刘邦呀,你无论如何不能叫他到汉中去,不能封他做汉中王。不能叫他走,要把他杀了;因为他可以和你争天下,旁人是不会的。这是第一个计策。’‘第二呢,这个韩信你要能用他,就用他做将军、做元帅。你要不能用他,就要把他杀了,因为这个人如果你不用他,将来会对你有大的妨碍的。这是第二个。’又说:‘第三个计策,你得到咸阳,就不要回乡,不要回楚国去。’那么这三个计策,范增都献给他了,可是他对这三个计策都没有注意。第一个要杀韩信,也没有杀。楚霸王要回楚国去时,把刘邦也放到汉中去了。那时,张良在那里早就漫撒谣言,就造流言蜚语。怎么样造呢?他教一帮小孩子唱歌,这歌怎么唱呢?说:‘今有一人,隔壁摇铃,祇闻其声,不见其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说:‘今有一人’,现在有这么一个人;‘隔壁摇铃’,隔着墙在那儿摇铃铛;‘祇闻其声’,就只听见这个铃当的声音;‘未见其人’,没有看见这个人。‘富贵不还乡’,你要是富贵的时候,不回家乡去看一看;‘如衣锦夜行’,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晚间走,没有人看见一样的。那么张良就教一帮小孩子就念这个歌,谁念会了,他就给一点钱;给一点钱的,小孩子都要学这个歌了。学完了,他就告诉那些个小孩子说:‘谁要问你们这个歌是谁唱的?你们就说有一个小童子,穿着红衣服,教你们唱的。你们大家都那么唱,唱完了还会得到更多的钱。’那么这些小孩子就都在唱:‘今有一人,隔壁摇铃,祇闻其声,未见其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大家唱这个歌。楚霸王得到咸阳了,就出去访查民情。到外面一看,那些个小孩子都在街上唱这个歌,他就问:‘你们怎么样得到这个歌啊?谁教你们唱的啊?’小孩子就说:‘一个穿红肚兜的男孩子教我们的。教我们唱这个歌,说唱这歌能得到赏钱。’楚霸王一听:‘哦,「今有一人」就是我;「隔壁摇铃」是说我的声名很响亮的;「祇闻其声,不见其人」很多人只听到我的名字,可是没见到我本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现在我得到了天下,如果不回楚国,家乡的父老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风光呢!’就这个时候,有一位叫韩生,是楚霸王的谏臣,劝他不要回去,楚霸王不听。这个韩生退下后就骂楚霸王,说楚霸王是‘沐猴而冠’;就是说楚霸王就像猴子戴着帽子,不等戴坏了,那顶帽子就会弄坏了。那么这话传到楚霸王那儿,他恼怒,就把韩生杀了!楚霸王要杀韩生,这天白天杀韩生的时候,就叫韩信去监斩。到那儿韩生就骂楚霸王说:‘这个人,他把我杀了,他将来也不得好死!’在韩生骂楚霸王时,韩信就说:‘你不要骂我主上,你应该骂造谣言的这个人,这个人现在也在我们人群里头。你若不信,我现在指给你看!’那他这么一说,就把张良吓得以为韩信真知道他,认识他。那么韩信怎么走的呢?韩信本来在楚霸王座下也是一员将领。张良就打扮一个道人,到楚霸王营里去卖剑。拿着一把宝剑,晚上就到韩信军营去卖剑;卖剑,这把宝剑当然好啰,张良就说:‘现在世界这么乱,我有三把剑要卖:第一把是天子剑,第二把是丞相剑,第三把是元帅剑。我这第一把和第二把都卖出去了,就剩这第三把剑还找不着主。我想你可以有资格用这第三把剑。’韩信本就有将才,却不被楚霸王所重视,只派他当一个护卫。本来心里就不舒服了,现在听说有元帅可做,就跟着张良走了。张良推荐他给刘邦,刘邦怀疑他的忠诚,并没有马上重用他,结果把韩信气跑了。可是丞相萧何识才,连夜在月色下把韩信追回来,并说服刘邦造一座拜将台,封韩信为大将。后来楚霸王和刘邦决裂,韩信领军东征。张良设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假装修筑栈道,暗地里把士兵打扮成平民,由陈仓进入关中,将楚军四面团团围住。张良又令人用笛子吹出楚国的歌谣,楚营里的士兵因此而生思乡病,无心恋战,结果垓下两军决战时,楚军因而大败。楚霸王眼看自己的子弟兵全军覆,无颜见江东父老,就在乌江旁自刎而死。至此,楚国灭亡,汉朝兴起。楚国打败仗了,韩信得到兵权了,把各处都平定以后,自己向刘邦要求要做三齐王(当时韩信拥有三齐(齐国、胶东国、济北国)的精锐部队。)。他要求要做三齐王,说封他做假三齐王,不是真的,是假三齐王,他在那里镇守着,天下就不会乱了。这么要求刘邦。刘邦一听他要求做三齐王,就冲冲大怒!这时张良在刘邦的旁边,脚踢了刘邦一脚,刘邦就觉悟了,说:‘好,你何必做假的三齐王,我封你真的三齐王!’就这么封他做真的三齐王了。韩信当时也不知道张良去踢刘邦一脚,刘邦已经不高兴了,那么也就安然无事。以后就在韩信的座下也有一个参谋,这个参谋就对他说:‘你现在做三齐王那很危险的,功高震主,将来刘邦会把你消灭了。’他说:‘不会。我对汉朝的汗马功劳是这么大,他不会的。’后来韩信被吕后杀死,所以等临死的时候,他说:‘悔不听蒯彻(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后来史家写作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也叫说客。)之言,竟死于儿女子之手。’(传说中,刘邦曾允诺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韩信被杀时,是被吕后吊在长乐宫中的大钟内:头被大钟所罩,看不见天日;脚悬空离地,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将韩信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吕后不但在钟室里斩杀了韩信,而且诛灭他三族。)韩信本来也是很聪明,聪明绝顶的一个人,不过他在一得到兵权后,就是一有富贵了,就有点糊涂了,头脑没有那么清醒了。他本来平定天下的时候,不应该自己讨封做三齐王,这一点是他一个大错误。这个大错误啊,以后刘邦也就一天一天对他疏远,最后就被这个吕后把他杀了。他在后来就有点见事不明,不能当机立断,不能什么事情斩钉截铁,所以以后他才后悔了。韩信他这一生啊,是贫贱的时候能有忍耐心,富贵的时候就没有忍耐心了,把忍耐心忘了,就暴躁了。一生的英勇名声全部付诸东流,一去不回,实在是很可惜。所以才说──贫时忍辱,乞食漂母,受侮胯下,俯首而走。腰悬利剑,计擒猛虎,位至三齐,富贵无福。贫时忍辱,乞食漂母:他贫的时候,能以要饭吃他都受的。受侮胯下,俯首而走:甚至被流氓欺侮,迫他从胯下爬过时,他也低着头就走了。腰悬利剑,计擒猛虎:他常常腰里悬着利剑。这个猛虎就是楚霸王,不是刘邦;楚霸王当时就像个猛虎似的。位至三齐,富贵无福:他做三齐王,可是他没有什么福报,不能享福。又说偈曰:贱时能忍达时傲,气吞山河仁柔躁。元帅用兵多益善,天子擒王免祸难。追悔不听智者言,最后竟上女人套。古今多少豪杰士,临终未悟尽胡闹。贱时能忍达时傲:他贫贱的时候能忍耐,发达的时候就傲慢了。气吞山河仁柔躁:他虽然也有一种元帅英雄的气概,气吞山河那个样子,把楚霸王都打败了;那也不是简单的。可是他仁柔寡断,性情急躁。元帅用兵多益善:有次刘邦问他,说:‘你看我用兵能用多少兵呢?’韩信答说:‘陛下,你用兵只可以带十万兵。’刘邦说:‘你呢?你可以用多少兵?’他说:‘我呀,我用兵是多多益善!’刘邦就说:‘然则,何为为我擒尔?’说,你为什么被我抓住了?因为刘邦出巡到韩信那儿,韩信出来迎接他,就在那儿跪着迎接他的时候,刘邦就叫左右把韩信抓住了,把他兵权都给解了,就带回朝廷去,所以那时候也没三齐王做了。喝酒的时候,刘邦问他:‘然则,何为为我擒尔?’他就跪下说:‘臣善将兵,故不如陛下之善将将尔。’他就这么说的:‘我善于用兵,不像主上能善于用将。’天子擒王免祸难:这个天子把三齐王给抓住了,免去天下大乱的这一个祸难。追悔不听智者言:韩信临死的时候说:‘我悔不听蒯彻之言,竟死于女子之手。’最后竟上女人套:他被女人给抓住了、套住了。古今多少豪杰士:古今以来,不知多少英雄豪杰──临终未悟尽胡闹:到临终仍没有觉悟,都是在那儿胡闹。”

  小磊:“是啊,我们是应该觉悟的,争来斗去得到什么了?得到的是遗憾、愤恨,永无休止的不平衡!”

  胖哥:“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翁,陶渊明。陶公名潜,字渊明,东**西浔阳人。陶侃曾孙,好读书,志清高,不羡名利。一生爱菊,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佳句。后为彭泽令,耻同流合污,为官八十日,辞官归里,曾曰:‘不为五斗米折腰。’作《归去来辞》以见志,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生安贫乐道,以诗酒自娱,故称田园诗人。不贪名利,唯贪杯中物。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为座右铭。文章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等,令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是位乐天派之文学家。对政治感伤,回天乏术,隐庐山之阳,与慧远大师往来甚洽,因嗜酒未入莲社。年五十二卒,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可以叫陶酒明,又可以叫陶酒鬼,因为他一见了酒就什么都忘了,只知道喝酒,喝完了酒,又写文章、作诗。若没有酒,他就犯酒瘾,就像抽**的人,没有**烟就犯瘾了,足见这个人是离不开酒的,所以他杯不离手、手不离杯,可以说是一个明白中的愚痴的人──什么他都明白了,可是对于酒他看不开,放不下。他名潜,潜就是潜伏起来,就像潜水艇潜到水里,他也是像鱼潜到水里似的,所以字就叫渊明──渊就是很深的地方,可是很深的地方他也明白,他这个名字起的也很特别。他是东晋时候jx浔阳人,一生偏爱菊花。为什么爱菊花呢?你们要懂这一点,因为菊花能造酒,古来就喝菊花酒。他喝的酒当中一定也有菊花酒,所以他很喜欢养菊花来造酒,或用酒泡菊花喝,喝醉了就睡,睡醒了又喝,就这么个样子!可是他好读书,读什么书呢?读古人书,读得明白怎样造酒。他一读书就喝酒,一边喝酒一边读书,觉得这样很好。他一生没有什么毛病,只有这一个好喝酒的毛病。他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他作的诗、文很多,其中有一首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说他在没有人到的地方,造了一间小房子,所以没有车马的喧闹。自己种点菊花,又可以出去游山玩水。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欣赏大自然境界的辞句,是很好的佳句。他的志向很清高,不羡慕名利。年少时做过军人,以后被委派为彭泽令。他做彭泽令的时候,因为稽查县政的人是个贪官污吏,必须要先送点礼,上奏皇帝的时候才能说好话;如果不送礼,他就说坏话。这个视察员大概是在灶君爷那儿毕业的,所以要是不用糖把他的嘴粘上,他就上天去报告的时候什么都说,回来的时候什么都管;要是把他的嘴用糖给粘上,叫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他大概就不会说坏话了。这位喝酒的先生,因为舍不得送礼的钱,心想:‘我若有钱,还要买酒喝呢!我送礼给你,我多冤枉啊!’所以他就没有机会升官,就说:‘唉!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官不做,作《归去来辞》表明他的志愿,所谓‘淡泊明志’。《归去来辞》有几句说得很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意思是说,我觉悟我以往没有为自己考虑清楚,没有为自己想一想、算一算,为了赚一点点米(五斗米),就卑躬折节,所以错了。但我知道将来还可以挽救,还可以恢复我的所好。这迷失的途径,其实还没有太远,我迷失得还不深,还能急流勇退,知道回来,我现在觉悟今是而昨非。他能这样‘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并且以此为座右铭,所以一般人称他为乐天派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这些文章都是很达观的,所说的道理都是很洒脱,很超然的。人人读到〈桃花源记〉,就好像亲身经历桃花源的境界一样。东晋末年是个战乱的时代,陶渊明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很是感伤,但又没有力量挽回时局,所以辞官回乡,隐居在庐山的南面,距离慧远大师的东林寺很近,也和大师时有往来,可惜因为他贪杯中物,所以不克入慧远大师所创的莲社,佛门五戒,杀盗淫妄酒,他不持酒戒,自然入不了莲社。他一生安贫乐道,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只可惜有喝酒的毛病。他不贪名、不贪利,就贪杯中物,好喝酒,喝酒是他最要紧的事情。所以他在《归去来辞》上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你看,一回到家里就喝酒!大概因为喝酒,把寿命喝得短了,五十二岁那年,不知是不是喝醉酒发生意外,还是怎么样,就死了。后人谥他为靖节先生。评曰:家贫无酒,乞诸邻友,出仕县令,挂冠而走。归去来兮,折腰五斗,志虽清廉,杯常在手。家贫无酒,乞诸邻友:这位陶渊明要是不喝酒,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可惜就好喝酒。所以说他‘家贫无酒,乞诸邻友’,这是说他家里那么穷,可是他好喝酒;好喝酒,却没有酒;没有酒,他就去找朋友或邻居借点酒,或者借点钱买点酒,回来就喝,总是想办法要喝酒。出仕县令,挂冠而走:他做官的时候是做县长,可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辞官不做了。归去来兮,折腰五斗:他辞官,作〈归去来辞〉表明志节,又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志虽清廉,杯常在手:虽然他志愿清廉,可是有贪杯的毛病。要是不贪杯,他的智慧会更开朗,写的文章会更好。可惜因为贪杯中物,所以写出来的文章都有点酒味,所写的诗也有点酒味,人称他为田园诗人。又说偈曰:靖节先生号五柳,吟诗论文不离酒。醉采秋菊东篱下,觉看春泉南山左。观云无心自出岫,悟鸟倦飞双还游。木欣欣荣达万物,宇宙变化无止休。靖节先生号五柳:‘靖节’是后人给他的谥号,也就是他死后才有的名字;他又自号‘五柳先生’。吟诗论文不离酒:他作诗或作文章的时候,常常要喝一点酒。醉采秋菊东篱下:那么他喝醉了,又想起他的菊花来了。这菊花种在东边的篱笆下边,他就去采采菊花,悠然自得的。觉看春泉南山左:睡醒的时候,出去看看春泉。他住在南山下,南山的左右都是山。观云无心自出岫:他去看云彩。云彩没有心,很自然的从山谷里,或者山腰中、山峰上各处冒出来。悟鸟倦飞双还游:他看着大地的万事万物自生自灭,自来自去。例如小鸟,天亮的时候飞出去游玩,天黑的时候飞回来,都很知道时候的。木欣欣荣达万物:从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可通达万事万物的道理。宇宙变化无止休:宇宙随时都在变化,循着自然的规律变化来、变化去;万事万物都在说法,都不懒惰、不休息地在做他们自己的事。”

  大邵:“酒是让人愚痴的,陶渊明若是不喝酒,跟着慧远大师修净土法门,该有多好!”

  左轮:“陶渊明消极避世,不足取,我更向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胖哥:“范公名仲淹,字希文,北宋js吴县人。幼孤家贫,事母至孝。读书于长白山之礼泉寺,偶见窖金,不动声色,覆之不取。后贵时,对僧言此事,取金建寺。才高志远,力学不倦,以天下为己任,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仁宗时为相,上十事疏,改革政治,惜被旧派反对,国之不幸。母卒,请僧诵功德经超荐,孝心感应观音助念,藉菩萨力,其母生天。因之,笃信佛教,好善乐施。置义田,济族人;舍新房为学舍,施旧宅为天平寺。临终时对家人云:‘昨梦池中莲华皆金色,我当归矣!’寂然而逝,年六十三,谥为文正,后人称为范文正公。范仲淹是宋朝时候的一个大儒,他的文章、道德都足以做人的典范。仲淹是他的名字,他的字叫希文,是北宋js吴县人。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丧父,成为孤儿,家里又很贫穷,可是他对母亲很孝顺。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就到一座寺庙里读书,这寺庙叫礼泉寺。有一天,他无意中见到寺中的地窖里藏着金子,他虽然穷,可是穷斯不滥,没有贪心,所以又把金子覆盖起来,不动声色。等到他做大官的时候,才告诉庙上的僧人那儿有藏金。僧人就把金子发掘出来,用来修建寺庙。范仲淹的智慧非常高超,志气也很远大,所以一心读书,力学不倦。他的志愿是以天下为己任,也就是说他愿意管理天下事:天下若有一个人没饭吃,就等于自己没有给他饭吃一样;若有一个人没衣服穿,就等于自己没有给他衣服穿一样。他以天下为己任,不推诿到旁人身上,所以他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读书人应该在一般人没有发现问题之前,先研究怎样解决问题,为天下的事情深思熟虑,详细思考。‘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到所有人都得到利益快乐,都安居乐业了,然后自己才能享受快乐。所以他以不好的事情先由自己承担,好的事情就让给旁人,这也就是不和人争利益。宋仁宗时他为宰相,为了改革当时一些不良的政策,为民请命,向皇帝呈上十事疏,建议革新政治。可惜引起朝廷一些旧有的官僚权贵怨恨,就用势力来反对改革。于是在他们的诬陷、中伤下,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这实在是国家的不幸。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所以对母亲也特别孝顺。等到他母亲死了之后,就请僧超度。因为他至诚至孝,所以感动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念经,令他母亲得到感应而升天。这足见他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能请僧超度母亲。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他更笃信佛教。他又好善乐施,购置一些田地作为义田,用来周济穷人,凡是没有饭吃的人,都可以领取义田所生产的粮食;他又周济所有的亲戚朋友,因为他把一切都看得很透,可以说是已经看破放下,得到自在。另外,他把一座很大的新造官宅,拿来作为学校,又把旧时所住的屋宅地基,舍出来建天平寺。所以他在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昨天晚间作了一个梦,梦里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八功德水,池中的莲花都变成金色。我大概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了。’说完这话,就寂然而逝、无疾而终,当时他六十三岁。赞曰:忠贞为国,勤俭治家,修身有道,心肠菩萨。义田济众,仁政风发,宋代良臣,上品莲华。忠贞为国,勤俭治家:他抱着一种忠贞为国的心(范仲淹为人,忠贞仁爱,众望所归,因而时人皆云:‘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他死后,民间到处都立有祠堂,纷纷画像供奉。上至地方官,下至羌酋,无不悲泣哀号,如丧考妣,斋戒三日,以示吊唁)。他治家崇尚俭朴,所以虽然做高官,有厚禄,可是不奢侈。虽然不知道他是不是吃斋,总而言之,他每天只是吃很少的菜蔬,非常节约;一生也不穿绸缎的衣服,只穿粗布衣服。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修身有道,心肠菩萨:他明白修身之道,主要就是去欲断爱。他的心肠就像菩萨心肠,舍己为人。义田济众,仁政风发:他购置义田,来利益众生(义田,指富人私置田产,以其租谷收入,赡养戚族中贫困者。富而能与人共享,已属难能;而范仲淹当参知政事时,以俸禄购置义田,从事施贫活族之义举,规模制度,井然有条,而自奉甚俭,一为贫士,临终时竟无以为殓,更属可贵。)。他做宰相的时候,政声足以移风易俗,令国家的治安非常平定。宋代良臣,上品莲华:他可以说是宋朝最好的宰相,所以他临终的时候一定得到上品上生。又说偈曰:善修德本种兰因,聪明颖悟超群伦。清贫不滥明操守,高贵廉洁了宿生。诚孝事母感天地,义田利人化含灵。正气凛然显刚直,众生榜样邦永宁。善修德本种兰因:他在前生大概做了很多善事,所以他的因果是很不错的。聪明颖悟超群伦:他和一般人是不同的,是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清贫不滥明操守:他在最穷的时候,穷斯不滥,即使遇到金子也不要,固守清贫的节操。所以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高贵廉洁了宿生: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不贪,大概明白自己前生也是一个修道的人。诚孝事母感天地: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所以感动天地。义田利人化含灵:他备置义田来利益其他人,这是感动世人的一种行为。正气凛然显刚直:他很直,很刚正,有一股正气,凛然不可侵犯。众生榜样邦永宁:人人要是都能像范文正公一样,国家一定永远平安。”

  大邵:“范仲淹这种人应该就是菩萨再来了,其所作所为令人钦佩!”

  胖哥:“在每一个朝代里,都会有一些大权示现的菩萨来到世间,或者示现长者身,或者宰官身,或者示现比丘、比丘尼身,种种不同。永明延寿禅师,据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的所行所作与人多少有点不同。后来他又示现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也是好像青草堂和尚一样想要做官,据说宋濂是善继禅师的后身。宋濂,字景濂,明代zj金华人。其母夜梦僧,手书《华严经》,谓:‘吾乃永明延寿,欲假一室,以终此卷。’醒濂诞生。眉清目秀,英敏强记,一目十行,学问渊博,精于内外典,为一代经师。淡泊名利,元代不官。尝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后与刘基同事明太祖,基参与军中谋议,濂则襄助文书。状貌丰伟,美髯拂胸,有长者风,令人肃然起敬。奉诏撰《元史》,着〈母子爱〉短文等流通于世。晚年因胡案,外遣边疆,卒于途。宋濂是明朝时代zj金华县人,姓宋,名濂,字景濂;他这一生对‘濂’字很感兴趣,大概因为他五行缺水,所以总要有个水字边。他的母亲怀他时,有一天晚间梦见一个和尚在写《华严经》,这个和尚对她说:‘我写《华严经》需要有一间房子,想要向你借房子来写完这卷经。’为什么永明寿禅师到她这儿来借房子?因为他和这个家庭有缘,要了结这一段公案,所以托生到宋家。母亲梦醒的时候,宋濂就出生了。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英敏强记,记忆力特别好,可以过目不忘,而且能目下十行字。所谓‘目下十行字’,实际上也是一行一行看,并不是眼睛一下子就可以看十行;看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才能分辨出句意;如果一看就看一大片,怎么能分别出句读?‘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是因为敏捷,别人看一行的时间,他可以看十行,看得快,记忆力也强。三国时代的庞统,即凤雏先生,能‘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他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粗鲁人──张飞。本来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只要得到其中一个,就能把世间治理得太平。所以刘备首先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得到‘卧龙’。可是以后庞统来了,刘备不太注意他,甚至把司马徽所说的话都忘了,只委派庞统去做县令,也就是一个地方官。当时中央每隔一段时间,要派人去视察地方的县政,张飞被派去调察庞统,因为庞统到任以来只是喝酒,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干。他把接状子的招牌挂出去,说:‘任何人有冤屈,都可以来投诉、控告。’可是他上任一百多天,一件案子也没有办过,把状子都压在那儿,有几百份之多。张飞到了那儿,听他的下属说他做官只喝酒,旁的事情什么也不干,就预备给他难看,想打他一顿,也就是要查他的案子。张飞问庞统:‘你到这儿来,什么公事也不办,尽干什么来着?’庞统就叫衙役升堂,通知所有告状的人来,大概有几百人都集合到这儿。庞统说:‘你们每一个人说自己的案由。’庞统耳朵听,眼睛看,手上拿着笔判案,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几个月的文件都批了,判好了案子。张飞一看这个人‘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心想:‘他真是奇才啊!’张飞也被弄糊涂了!所以他很佩服庞统。其实耳听百人音,谁都会的,怎么说呢?我相信庞统三个月当中所接的状子,他不会一点都不看的;虽然他每天喝醉酒,他也会看一看的。只要看一看,就是不审问也知道怎么判,因为有智慧的人,从字里行间一看,就会知道你是有理或没有理,或者公道不公道。所以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听人讲案由的时候,只是走一走形式。张飞是一个粗人,一看他能这样:‘喔!听这么多人讲话,叽叽喳喳像鸟叫似的,他都能听得清楚,案件也判得没有错误。判完了,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这真是奇才!’其实庞统早就看过了,他早就明白怎么样判断,所以这个方法谁都可以做得到。宋濂也是非常聪明,博闻强记,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又能过目不忘,有超人的才能。他精通内外典──对佛教的经典也通达,对世间的文字更了解,所以他是一代的明经大师──明白经典,无论世间的经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或是出世的经典,他都明白。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可是对名利很淡泊,不求名,不求利;虽然做官,也是行所无事。他本是元代的人,可是不在元代做官,他常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善良的小鸟,要选择好的树木栖息;好的臣子,也要选择他所服从的君主奉事。所以,以后他就和刘伯温一同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当时刘伯温管参谋,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宋濂管文书,一切的文件、来往公事、发号施令、立法,都由他来做。他相貌丰伟,胡子很长,飘洒到胸前;他有长者的风度,令人肃然起敬。这是现宰官身,又现长者身,又像大丈夫身,所以他的样子很特别的。他奉明太祖──朱洪武的命令,撰写《元史》。又着有〈母子爱〉(〈母子爱〉全文如下: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敷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制。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等很多篇短文通行于世,这些文章都是劝善罚恶,包藏因果的道理。晚年辞官不做;七十二岁时,宰相胡惟庸想要造反(此乃发生于明朝洪武十三年之政治风暴,宰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事发后,太祖不仅怒杀胡党人物,凡与胡党有关系的人也都一概诛杀。当时宋濂的长孙宋慎在朝为官,与胡惟庸有所来往,以致被列为胡党,株连被戮。宋濂幸赖皇后与太子的营救,免于死罪,而令其全家流放于茂州。宋濂遂徙死于三峡途中,家人将他葬于莲华山下。),他也涉及这个案件,成为嫌疑份子,本来应该斩首示众,皇帝念他年老,没有杀他,把他外放到边疆,但他却于迁徙的路途中往生。赞曰:明朝宋濂,既忠且贤,永明借室,敬书华严。孝亲爱国,为官不贪,佛教翘楚,救众倒悬。明朝宋濂,既忠且贤:明朝宋濂大学士,又忠心,又贤良。永明借室,敬书华严:永明寿禅师要借房子,为什么?他想要恭恭敬敬把《华严经》写完。孝亲爱国,为官不贪:他是个很孝顺的人,也很爱护国家;做官的时候非常清濂,不贪污,不受贿。佛教翘楚,救众倒悬:他是佛教里一个伟大的人物。‘翘’当‘大’字解,翘楚就是栋梁的意思。他是佛教的一个栋梁,在佛教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救了很多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又说偈曰:出世入世化坤乾,既贤而圣觉三千。弘扬华严示方便,阐明忠孝立经权。长者高风仪百世,古德亮节流万年。因果循环演大教,永明善继寿绵绵。出世入世化坤乾:永明寿禅师是个出家人,善继禅师也是个出家人,然后又化身做官。他出世又入世,为了教化男男女女。坤就是女人,乾就是男人。既贤而圣觉三千:他贤而有德,有圣人的智慧,所以能觉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弘扬华严示方便:他到世间上来,专门提倡《华严经》,示现种种方便法,引导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阐明忠孝立经权:他阐明忠君爱国的道理,立下经常之法及权变之法。长者高风仪百世:他是一个很有长者风度的人,仪范百世,百世以后人人都效法他。古德亮节流万年:从古以来,有德行的人那种清高的品节,流芳万年,永远也不断绝。因果循环演大教:这一切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他是来演化佛法大教的。永明善继寿绵绵:永明禅师和善继禅师的德行,永远存在世界上,绵绵不断。宣化上人又有诗篇警示、激励后人绍隆佛法:浩然正气塞地天,大而化之学圣贤。行有不得求诸己,回光返照莫攀缘。养成老拙勿使巧,勤扫心尘去私奸。若能如此时鞭策,不久佛教满三千。”

  大邵:“人人信佛,世界将大同。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胖哥:“佛教兴衰。人人有责。尽其在我。而不应退诿。吾辈佛徒。若能皆以佛教为己任。为法忘躯。建立梵刹。绍隆三宝。去私去贪。少欲知足。则处处道场从地涌出矣。世界互相斗争,始于人我不能了解,或自私作祟。宗教之互相排斥,因于抑人扬己,入主出奴。而每一宗教本身更分宗分派,各立门户,犹如水火,彼此倾轧,演成宗教战争,杀戮不已。此诚堪痛心疾首之大病也!假使使我佛教南北合一,东西同化,共向佛陀目标迈进,完成佛陀出世本怀。则人类幸甚,众生幸甚!正是:执南执北执东西,迷中倍人太可惜。我佛说法为医病,彼辈学禅反入歧。心地栽培离妄念,性天涵养守牟尼。豁然贯通于一旦,方知团结是础基。”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586.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