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煌汉 > 第十章 路中听纶音

第十章 路中听纶音


  一道小插曲,在两边首领刻意磨合下,总算没闹出什么大乱子,他们甚至还结伴上路。

  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各种抬着巨木的山民,还有用骡马拉着的马车,还有各种忙碌着修路的人。他们先挖开大路,然后,用铁锤砸碎条石,砸成碎石头,平铺在路上,再用一种奇奇怪怪的泥土搅拌了涂抹在上面。

  这种东西,有人已经在京师见过,据说是洋人的物事,叫洋灰。煌汉这边的人却把它们称作天然水泥。

  据说这种东西是绥定府、顺庆府那边运过来的原料,经过巨木组建的冲锤捶打碾碎,然后,人工筛选,扔进烧瓦烧砖的窑洞煅烧,然后装进木箱。要用的时候,加入水、砂石混合搅拌就行,自己就变硬了。

  不过,由于产量和技术等种种原因,只有在阆中附近的要道上才能看到这些东西。

  “那些个大木头不好运!因为大木头死伤都超过两百例了,要是路好点,也不会这样。”修路的工头也没瞒他们,“我们这就是试点,要是成了,调动厢军出动,要将整个川北全修上这种路。”

  尹福摇了摇头,滥用民力,这不是效仿当年秦始皇强征民夫修建驰道么。这煌汉,真的太乱来了,恐怕不是煌,而是蝗,蝗虫的蝗。

  但王五他们却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修路的那些人不少人脸上并无苦色,相反,有几分乐在其中的意思。并且,不少人看着有点细皮嫩肉的,压根不像是干活的人。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他们也唱歌,唱的是这首很奇怪,但也很鼓舞人的歌。

  “这些人,是奴。”工头很平静的说出了这句话。“他们犯过错,犯过大错。如今,他们是在赎罪。你看到那个没,那个八字胡的,他以前是远近闻名的一个恶霸。那边那个,是个曾经的贪官。”

  这怎么可能!

  众人心头浮现出无比荒谬的念头。这种人,还给他们活着?还有,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跑么?逃出去不就得了,还在这呆着累死累活,做牛做马。

  他们不知道,这些人不想跑的其实很少。

  “跑,当然想跑。问题是,编户齐民,各处要道都有人把守,没户籍,压根就不可能通过。你们啊,算是特例。”工头嘻嘻笑道。“奴民不在其位而没有理由,任何人可以就地格杀。你说他们敢跑么?”

  “这也就算了,他们的妻儿老小都在里面。我们煌汉政府,实行的是功勋制度,功荫三代,罪累五服。一人逃跑,累及五服。反而老老实实干活赎罪,或者琢磨其他立功的渠道赎罪,还能早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别看他们干的活儿重,可我们没有亏待他们的衣食。要像东边的那些个人,以他们的罪名,早就被满门抄斩了!”

  功荫三代,罪累五服,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

  古时候,讲究荫妻蔽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那些个国公什么的,儿子要继承国公,孙子也要继承国公。甚至,夫人和其他孩子都有不同的封赏。而论罪的时候呢,也会明确的提及,当某些大罪的时候,确切的要抄家灭族。

  但后世不是这样,后世犯罪,只针对一人。比如某人贪污受贿什么的,妻儿老小全都因此受益,但是,最后论罪的时候,只有正主才有事。比如杀人,杀人犯有罪,但他杀人背后的教育问题,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问题,不问罪。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煌汉,是明确提出,功可荫蔽,三代而止,罪必连带,最少五服。

  比如某人立功封爵,但最多继承三代,第四代就洗白从头开始。当然,如果这中间有其他的功劳就另算。具体到某人就是,他可以从他三代前的祖宗那继承一部分功勋点,也有他爷爷辈的,他父亲的。

  从正常的人性考虑,一个人,奋斗终生,会不会想为子孙后代谋取一点福利?

  除了圣贤,恐怕,真没有不想的。那么,这世上有多少圣贤呢?

  欧美号称民主,其实是世家统治,都是被政治世家,经济世家,军事世家长期把控大权。事实上,他们是功荫万代,甚至,未必有功都在荫蔽万代。

  而华夏后世,为什么某些二代三代的字眼如此刺眼?同样,名义上打倒了荫蔽,但是,事实上嘛……

  所以,王摩求实,不求虚名。他也不会去彻底的消灭这种荫蔽制度,而是限制,疏导这种制度。将荫蔽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结合起来,推陈出新,组成了一个新的制度。

  不得不提的是,汉代的推恩令,分而化之,杀人不见血。可以说,这是古今中外,最应该被彻底研究的制度之一。这是对付山头主义、对付世家豪强的一道利器。

  而罪累五服,同样也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监督与引导。这个罪,指的是扣除功勋点。

  当一次性扣除功勋点超过10点的时候,五服之类,会按照关系远近亲疏,同样的按百分比扣除。

  五服,指的是五辈人。

  从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九族,是宗法体系里的重要组成。祖宗八辈加上自己就是九族。诛九族,除五服……这些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而五服更多的是用来在婚姻之内清算辈分,因为,五服之内不通婚。

  罪累五服,这样,犯错的时候,整个家族的人都会知道,所以,都会主动的来关注这件事情。在没犯错的时候,都会主动去教育训导这方面的内容。

  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事关整个家族的切身利益。

  而不是像后世,人情凉薄,某人出了事,五服之内的亲戚知道了,不闻不问,也不会主动去关注。很多人说举目无亲,是真的没有亲人么?

  不,是感受不到亲人的存在,亲人存在的意义,和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种种社会问题,都因此而发生。

  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呢?绝对是退步!

  光想着靠政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去管理社会问题,这是脑残呢,还是脑残呢,还是脑残呢?

  “譬如前次,那被定为三等奴民的贺相,一朝进策,被府主嘉奖,擢升为礼部要员。还有做这水泥的奴工,唤作张涛的那人,本身是个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报纸上天天可以找到各种立功的方法。十功除一过,谁不想着光明正大的做人,给妻儿老小挣个光明正大的前程!”工头在衣服上擦了擦手,“就说我,我以前还不是搞了歪门邪道,坑蒙拐骗。可那都是世道逼的。如果可以,我不想做个好人么?”

  “杀奴复汉,既然是汉人,那就必须做个堂堂正正的汉人。有过则改,无则加勉。就像歌里唱的,咱们从头再来。”

  尹福他们无话可说。因为煌汉民心可用,浑不似华北百姓,麻木不仁,唯唯诺诺。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改变,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人群中,有的人很恐慌这种改变,而有的人,却陷入了深思,有的人恨不得现在就加入这样的地方。

  可惜,他们做不到。

  “走,赶路要紧!”尹福不敢停留,他害怕见识到更多的东西,他害怕队伍里那些灼热的眼神。

  这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各路敢来的武者,江油窦团山的武僧,峨眉白眉道人和晓山禅师,青城山醉道人,武林怪杰徐矮子等等。

  等他们到了阆中城外,更为嘉陵江沿岸的工坊和各种水力器械所震惊。

  嘉陵江畔,锦屏山下,数人高的水车在人或者牲畜的驱动下,将嘉陵江水源源不断从河中抽出,再源源不断的流下,催动其他水车和器械。

  一颗两人环保的巨木,刚刚被丢在一个标注为水力圆锯的物事上,就被刷刷刷的加工为一堆木质零件。经过组装,又是一具龙骨水车。

  利用水力舂米的,砸石头的,炼钢的……

  在他们视线不远处,一群人站在一个奇怪的炉子旁边,硕大的龙骨水车源源不断的催动一个奇怪的机械来回冲刷他们身边的东西。

  “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男人手舞足蹈的拿着一根黑黝黝的管子疯狂大笑。

  而在他身边,不少人都欢呼起来。

  因为,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数百次的失败,郭铁侠终于研制出了一门技术——用水力铸造带有膛线的枪管。

  最早的华夏火枪,是用的竹子做枪管。后面才开始使用金属枪管。而有膛线的枪管,目前只有西方才有一整套的技术。

  膛线就如螺纹一样,能保证射击精度、也可影响距离、子弹初速。

  从某种意义上说,枪的枪管是最难做的一个部件。单个做试验品的时候呢,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枪管。

  第一种是用铁棍,加热之后,用钻的方式。

  具体来说,枪管和枪膛是连在一起的成型铁块,工人们收到的就是这样一根铁棍,一端是圆柱形一端是方形。

  然后工人在方的一端雕刻枪膛,那是一刀一刀,一层一层的切销铸铁。用特殊的雕刻刀去做,就好像石匠打磨刻碑一样。

  哪里留个坑,哪里做个槽,都要按图纸一刀一刀地去做,每做一个形状,就要用专门的设备来测量与修补,切的不够深,可以再补几刀,切过了,整个材料就得投掉回炉了。等枪膛部份做完了,再钻枪管。枪管是钻出来的,要在实心或是中空的铁柱中钻出个枪管来,差一点也不行,然后抛光,经过数次才能把这块半成品打得光溜溜的,方法就是在水中加入极细的小钢珠,高压冲刷部件。等初次的抛光完成后,还要在枪管内部拉膛线。这又是需要用专门设备来做,再检测。

  这些工序全部分毫不差之后,这支枪管才可以交付下一道工序。

  这是王摩自己知道的一种手工方法。但膛线的话,他自己也是半懂不懂的,只能让人根据缴获的枪去研究。

  还有一种方法,则是威廉姆斯堡的枪炮匠这部视频给王摩带来的。这种叫做卷铁打磨法,将铁片敲打成枪管,再画膛线。

  事实上还有第三种,那就是直接的铸造。利用铜铁沸点不同,直接用一根阳刻的青铜棍,灌钢水浇铸。非但枪管成了,连膛线都一次成型。

  但不管如何,这三种方式造出来的枪管,都会面临质量、回火和效率的问题。

  膛线对不对,枪管到底能不能用,能用多久,一天一个人能造几根,这统统都是要研究的大问题。

  看样子,现在终于有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233/236548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