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煌汉 > 第五十八章 载驰载驱运自来

第五十八章 载驰载驱运自来


  (大力求收藏推荐啊,建议也行!)

  华夏的磷矿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贵州、云南、四川、湖北四省的磷矿储量占我国保有储量的66%,其中四省30%品位以上的富矿储量占我国富矿总储量的97%。

  磷矿可以用来做很多事,磷肥肥田,白鳞做火药,做磷酸等等。石油就更不用说了。

  四川,甘肃,陕西等地,自古以来就有利用石油的记载,无论是制武器,照明,做墨,还是制盐等,都少不了石油。王摩依稀记得,后世这块地方是有小储量的油田和气田的。

  他现在拿气田没办法,拿油田还没办法么?

  要知道,军政府功勋点任务里,除了军功,就属探矿一栏,功勋点报酬是最丰厚的。矿藏含量的十万分之几,就是一个矿藏的总功勋点。比如磷矿,是十万分之十。

  也就是,如果找到了一个含量五十万石的磷矿,那么,总功勋点就是五十,然后,在军政府的监督下,由探矿队的人员自己投票分配一半,另一半则属于军政府。

  至于为什么?探矿队的投入全是军政府投资的。他们的吃住,安全,还有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中间的人力物力投入,难道不需要收回成本么?

  由于目前的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探矿队是不能确定矿藏的大概含量的,所以,目前实行的是折中方案。即只要找到矿,则立即以一千功勋点为基准线发放功勋点,然后,在开采的过程中记录矿藏量。在日后清算实际出入,多退少补。

  一千功勋点,就是一亿石左右的一个矿。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一亿石左右大概就是60万吨的这样一个量。

  一个储量六十万吨的矿,整个华夏少么?

  一个探矿队的规模,大概是五到五十人不等。首先需要去农科部注册备案,说明自己准备去什么地方探矿,需要什么物资,什么人手,大概多久回来。然后,由农科部审批,拨给人员物资,到期结算。农科部也会不定时的发布任务,比如去某某地方探查某某矿,酬劳多少,允许多少探矿队参与。

  这一切都是刚刚起步,正在磨合的一个制度。

  这也是王摩的意思,用货真价实的真东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仅是在军中,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商业。商业生产和商人才是推动近现代发展的最主力。

  培养利益集团,怎么可能不培养他们?

  最开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分辨矿石的能力。

  一般人,怎么可能分得清普普通通的石头蕴含了什么矿什么矿。何况,许多矿本身品位就低。比如说金矿。金矿的品位低到什么程度呢?正常来说大概两千斤矿石里面有那么一两钱金矿。

  王摩自己对于磷矿石的记忆,也局限在知道清平和金河这两个地方。但自己老家附近哪里有,他是真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这样一件事情。一般来说,找到了方解石、白云石与磷灰石分布多的地方,基本上就能确认磷矿的位置。他能提供的最大线索也只有这样一个。

  白云石又叫凌子石也称菱石,是古代琉璃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而方解石、寒水石或者说黄石,本身就在本草纲目有记载。这两种石头经常和磷矿石伴生。磷灰石干脆就是磷矿石的一种状态。

  只有找到磷矿,才能去研究如何开采,如何应用。否则,便一直会无人问津。

  开石修路,做牌坊墓碑等等,也需要用到各种石头。探矿的人去向那些石匠一问,基本上就弄清楚了附近哪里有出现这些石头,然后,按图索骥的一路路找过去。最终他们找回来三十多块矿石样本。

  最惊喜的是在一处溶洞里,发现天然无色石油,就是量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也用竹筒带回了样品。

  “好兆头!”王摩情不自禁的笑了。“快去交给他们研究,争取早点搞懂怎么开采,怎么应用。对了,石油?”

  王摩突然意识到,这眼下,不是马上要进行大战了么,这些桐油石油,是不是可以成为军中攻坚拔寨的一个助力?

  现在火器不堪用,将士们只能靠自己的简陋装备、相对较强的组织方式和战斗思想来和敌人拼命,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军政府早点让将士们装备更好,战斗力更强,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王摩决定,待会儿就全力让人生产最新式的百辟刀,以及用油性物质制成的猛火油等。

  “府主,你这是让小民都限于蝇头小利,个个见钱眼开,势必要成不义之人啊!”一个老学究痛心疾首的指责道。

  “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如果取之有道的钱财和利益,哪有什么不义?”王摩一边反驳一边指了指老学究身上的蜀锦衣服,“就像老先生你,穿着绫罗绸缎,吃得饱。这难道不是取之有道带给你的好处?百姓们难道不想过好日子么?”

  “就是,往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家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一个月沾不了一回荤腥。可三叔公他们没好久就大鱼大肉的,天天白米饭。凭什么?都是姓余,一个祖宗,他吃肉,我连饭都没得吃。”余埱不满的说道,“我难道偷懒了么?”

  “我和堂哥一起去考秀才,我们都是这么努力,结果呢,就因为我长得丑,字写的不好看,把我给涮了下来。”

  说起这些,他就是一肚子怨气。

  余震颇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朝廷的处置确实不公。平日里,苛捐杂税颇多。就算是进学中举,也很难外放为官。郑板桥这等高人都逼的卖画为生。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此朝廷,如何值得我效命。”

  “我不和你们说,朝廷纵有万般不是,也不该造反。君要臣死,臣尽忠就是。走,去找王湘绮说个明白。”老人不予多说,直接转了话题。

  “老顽固,前明的时候你怎么尽忠?”余埱讥讽道。

  “你!竖子,竖子!”那老学究好悬没给余埱气晕过去,这是什么话!

  “好了好了,怎么能老纠结在意气之争?”王摩连忙打圆场,“你们想争的话,改天专门找个地方开辩论会得了。现在出来了,就先别在这争了,我带你们去图书馆找湘绮先生去。”

  他们好奇,难道王摩就不好奇么。要知道,他把王闿运他们扔进保甲之后,莫说礼贤下士,连见面都没有多见。

  王闿运自己找到杨锐,让他托话给王摩,他要校验古本,规范韵书。王摩这才顺势任命他为图书馆馆长,整理从各处抄来的书。

  他们很快就在一处竹楼里找到了王闿运,他正奋笔疾书呢。房间里密密麻麻的,摆满了各种书籍。

  一番寒暄,听他们道明来意,王闿运也有些意外。

  “诸位,我只是为了驯化此贼,所以,才主动出来做事。你们不知道,他们在那些教材上写的什么,教孩子们教的什么。”

  说起这个,王闿运就是一肚子气。

  他被关在那边保里,生活不习惯也就罢了,因为识字,被任命成了甲里是塾师,教整个甲六岁以上的孩子读书。其他想学的人只要有空,也可以来旁听。

  然后他就发现,上面发给他们的教材,非常奇怪。

  《三字经》《声律启蒙》《急就章》《神通诗》等传统开蒙教材,统统没有采用!

  军政府的教材是王摩最开始写的《格物》《方术》《算学启蒙》,以及他让礼部编纂的《蒙学语文》《武学入门》两书。

  这语文好歹还收录了一些启蒙的文章,可那个武学入门,干脆就让人学习人体结构,学习怎么扎马步站桩,怎么练拳打人。

  这是塾师该干的事儿么?

  “非但如此,采用的韵书也不对!”王闿运激动的胡子乱颤,“要让我知道是谁编的这韵书,我非抽他板子不可。”

  所谓韵书,其实就是字的读音。

  《佩文诗韵》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大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这本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虽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除供作诗的人猎取资料以外,也没有研究的价值。但是,由于是官方权威,所以《佩文诗韵》流行很广。

  军政府用的韵书根本不是这一部。

  军政府的韵书是彭显钧提供的,叫做《洪武正韵》。这是反应明代官话的一部韵书。除此之外,明代还有一部《中原音韵》,是反应方言的一部韵书。

  军政府用《洪武正韵》,意思很明白,是要彻彻底底拉开以前那些清廷文人的影响,逼他们从头开始学习。

  这如何不让王闿运气疯。而且,同为入门中人,启蒙治学不以经传为主要内容,反而以杂学为主要内容。

  重要的蒙学教材只用一篇,甚至不用,而所谓的《格物》《方术》《算学启蒙》,甚至是武夫的手段,全被堂而皇之的塞进了蒙学,这是要干嘛!

  他走南闯北这么多地方,所以他能判定,军政府和其他反贼不一样。这是一股真正试图染指天下的反贼,他必须得早日为将来做打算。

  无论军政府是成还是败,民众始终是华夏子民,图书始终是华夏文化,他不能就这么让这些人祸害了。

  这,才是王闿运为何主动提出校验古本,规范韵书的原因。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233/2365414.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