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郎在江湖 > 第二十八节 临海之才

第二十八节 临海之才


  .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府试的日子转瞬即到,此时的府学大门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彼此熟识的童生们见了面,少不得打声招呼,恭祝一番。这个说以某兄的才学,定当如何如何;那个说愿你我都能顺利过关。还有那关系更为熟稔的,在一边窃窃私语,这个说杨知府有什么兴趣,那个打听杨知府有什么喜好。当然,这喜好和兴趣并非是府台大人的私生活,而是经义文章等方面。不过,更多的是前来相送的亲人,少不得一番叮咛嘱咐。

  今天送李之郎前来参加府试的是三叔和自家的管家,三叔少不得要仔细叮嘱一番。李之郎其实非常喜欢这种气氛,前世每逢大考,他总是热血上头,精神亢奋。尤其是高考的时候,以他平时的成绩,能过一本录取分数线就很不错,结果超常发挥,居然考了北大。当高中的高考成绩和录取榜单出来之后,举校哗然。他还记得班主任握着他的手,瞪着不可置信的眼睛,反复只说着两个字:“不错,不错……”

  这种超常发挥的好习惯,似乎也带到了这一世,比如县试的成绩。其实他也很能理解外面的争议,就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很自信一定能过关,但案首第一却是万万不曾想过的。

  不管如何,如今他已经是名人了。在武定大街小巷,到处都流传着哥的传说;在济南府,名声也是日渐昌隆,妥妥的超越了济南窑子里的花魁一姐。既然是名人,少不得要拿捏一番,必须维护好自己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良好形象。

  收拾心情,李之郎提着考篮,面带微笑,径直向府学走去,步子不疾不徐。

  “咦?这是谁家的孩子?不回去吃奶,跑到这里作甚?”说这话的,是某个考生的陪送僮仆。话音刚落,其主子就一个巴掌拍过来,怒斥道:“赶紧滚回去,莫在这里给本公子丢人显眼。”僮仆一副委屈的表情,灰溜溜地赶紧回去,隐约间听到有人议论:“连武定七岁的案首都不知道,这家……估计也不是什么世家名门。”听了这话,僮仆不由得心中大惊:自己这是惹了哪尊大神?一个小屁孩的名字,就能决定你家的名声地位?七岁案首?好像听人提起过……哦,不好意思,当时好像出门去打酱油,没在意,回去一定要好好打听打听。

  他的狼狈落在大家眼里,引来一番嘲笑,也让大家的目光集中在李之郎的身上,议论声顿时嗡嗡响个不止。

  “早听说咱济南出了个七岁的案首,才比项橐,他……当真如此厉害?唉,这让我辈情何以堪……”

  当下,有人听了了这话,立刻怒斥:“圣公名讳岂容尔等不敬!就算他文学再好,也不过是一个临海之才罢了。”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圣人却把他当做老师一样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现如今李之郎也是七岁,便有那好事之人将他比作项橐,虽然很多人觉得对圣公不敬,但很少有人出来辩驳,为何?盖因这项橐也是山东人氏。从春秋到如今大明宣德,转眼已是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山东能人无数,神童无数,但七岁发迹,举世闻名,目前看来也就项橐和李之郎而已。每个人都想往自己脸上贴金,圣公虽是山东人,但毕竟年代久远,与自己干系不大,可李之郎却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地域,这便是骄傲,这便是荣耀。

  不过,此刻府试在即,学子们当然不希望有人高高站在自己的头顶上,少不得要往下拉一拉,于是项橐变成了临海。

  这临海便是唐朝七岁咏鹅的骆宾王了。在李之郎的前世,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小诗,真可谓老少皆知,十亿人倒背如流。可是在大明,在此刻,这比喻似乎不妥。

  七岁案首哪里人?山东武定是也。武定?似乎有些别扭,不如原来的乐州好听。可惜汉王叛乱,皇帝御驾亲征,武力平定,方才取了这个名字的。这案首,可不是从造反之乡出来的么?再想想那骆临海,最有名的文章是哪一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这才是文人的功夫!捕风捉影,生拉硬扯,真是了不得!李之郎所在的武定有汉王叛乱;而骆宾王曾经帮助徐敬业造反,讨伐武则天,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都能扯到一起。还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唯恐别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唯恐显示不出自己的博学多才,又出言嘲笑道:“原来如此,都是叛臣贼子,叛军出身啊,哈哈哈!”这人正得意时,不想笑得太过猖狂,引来附近官吏的关注,便有那同知大人心中不悦。这府学重地,科举国事,竟有人语出不详,真是晦气的很!想到这里,便怒道:“大胆!语出不敬,尔等莫非想造反吗?”

  于是那人无语凝噎,差点一口气憋过去。这个帽子扣得真是太重了,谁也承担不起。当下脸红脖子粗的,神情尴尬无比,也赶紧灰溜溜地走到门口,老老实实地搜了身,进了考场。同知大人当然知道他并非真的造反,只是狠狠瞪了他一眼,也没做计较。

  其他人看着他的狼狈样,也是强忍着笑,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对他那句包藏祸心的夸赞,大家也决不会当真,反而都觉得这人太过歹毒了,口中真是无德。造反的罪名,随便就能往别人头上套的吗?那可是抄家灭族的十大罪。再说了,汉王造反的时候,那七岁案首还没有出生呢,与人家又有何干系?不但没有干系,人家武定李氏一族还有功呢。前御史大人李浚千里进京,御前告变,那可是明旨褒奖过的,那容得你这厮在此胡言乱语?

  经过这一闹,议论声顿时小了许多。大家忽然想起,这李家不但有个告变有功的御史,人家亲爹还是二甲进士,高居翰林呢。于是,大家话锋一转,又有一小部分人悄声议论:“人家是家学渊源,李进士高中二甲,正是我辈楷模,人家的孩子,肯定天生就继承了他爹的优良传统……”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www.zhulang.com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37/37958/213964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