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郎在江湖 > 第二十七节 知府心思

第二十七节 知府心思


  .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县试和府试历来都不太正规,总有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比如这县试和府试的答案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你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全在官老爷说了算。就像李之郎的县试一样,你有意见?你有争议?本县大老爷我就认为他做的好,你奈我何?当然,这操作总还要有一块遮羞布,就是大家的文章不要相差太大。如果你狗屁不通,错字连篇,还想大老爷点你一个头名,那真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了。

  事实上,这块遮羞布并不能遮住多大个地方。尤其是面对世家大族和地方豪绅,县试和府试的排名结果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李之郎能中案首,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文章有多好,更在于他父亲身居翰林高位,李氏又是书香名门,当地大族,再加上刘知县有求于李应庚,故点了李之郎为县试案首。

  县试大放异彩的话,同样可以影响到府试的成绩。为什么呢?很简单,官场潜规则在作祟。假若县试成绩非常好,而到了府试、院试却是惨不忍睹,这岂不正好告诉世人,知县老爷在县试中作弊徇私了吗?因此,按照官官相护的规则,一般提学官和知府衙门都会在院试和府试中,为那些县试前几名的考生们加点印象分。有句话说的好,但凡做人做事皆需留一线,虽然知县老爷位卑官小,可上官们轻易也不会得罪。要知道,上官们总需要下官们跑腿出力,自己那些狗屁倒灶的事,下官们总是清清楚楚,心中自有一本明细账。

  现如今,杨知府既然把心思放在了科举上,不免要考虑诸多事宜,嗯,还要充分考虑遮羞布下面的诸多潜规则。

  济南知府的后衙里,杨知府喝了一口茶,将茶杯缓缓放下,然后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片刻后,慢条斯理地向一众下属官吏道:“刚才说了那么多,不过都是些常例事务,诸位经干多年,经验纯熟,本官倒也放心,诸位只需尽心做事即可。”众人听了这话,也知道这不过是例行的训话,便都称是。

  按说这时训话也该结束了,众人也开始在心中暗自琢磨等会回去该赴谁的宴请,谁知杨知府又轻咳一声,话锋一转,道:“本府这些日子里,陆续接到一些条子、宴请,至于其中内容和意图,想必你们也都清楚。只是这科举乃国本重事,不容懈怠,更不容许任何的徇私舞弊。两天之后,府试在即,各县主官、学官俱已到齐,本府已经安排他们住进了府学;此外,本府决定,自即日起,凡本次府试阅卷官、公干司吏,也都一律宿住府学,不收私信,不会私客。违反者,别怪本府翻脸无情!”

  这话说的铿锵有力,却听得众人莫名其妙,面面相觑。往年时候,府台大人总会训话一番,但训话无非是提一提朝廷的规矩,说一说本府的学生情况,最后勉励大家几句,从来不曾如此疾言厉色,更不会说出什么条子、宴请之类的话来。虽然大家都明白这条子和宴请是怎么回事,可这毕竟是潜规则,做得说不得。如今呢,听府台大人话里的意思,却是说得做不得了。

  还要提前三天宿住府学,有必要吗?很有必要吗?真的有必要吗?就算有必要,可也太突然了吧?

  有人不免心中埋怨起来,这乔员外今天刚送来邀请函,请我去煮酒雅阁赴宴,这下肯定泡汤了。咦,我出门好像答应了老婆下午陪她去弘一观上香呢,哎呀,坏了!河东狮吼,后院起火啊!我的老府台哎,你这下可把我坑死了!

  还有人恨不得捶胸顿足,听说闻香楼新来了一个清倌人,姿色艳丽,妖娆动人。牛员外还说已在今晚包了清倌人的头夜,要请我前去。这下可好,只能便宜那个牛员外了。这人一想起牛员外那肥头大耳的外观,不由得怜香惜玉,心如刀绞。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啊!不行,坚决不行,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今天就算不当这差了,我也得回去赴宴。

  杨知府将众人的脸色变化尽收眼底,但他却完全无动于衷,只是告诉大家两件事,其一,自己将和大家一样,即日起宿住府学;其二;待会自有差吏前去各位家中,为大家取些被褥用品过来。各人具体需要些什么物品,都在吏房登记,差人一并取来。

  众人眼看府台大人主意已定,只得领命称是,纷纷去吏房登记所需物品。至于个别宁愿辞职的风流官吏,此刻也是悄然无声,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的决定。其实细细想来,他们若是辞了差事,谁还认得他是谁?谁还愿意请他赴宴风流?而只要留得这差事,就算错过了这次风流,后面总还多的是机会。须知做人做事,不能因为一根独木,而错失整个森林不是?

  好在杨知府以身作则,和大家一样宿住府学,也让大家少了许多不平。所谓公生明,廉生威,莫过于此。

  杨知府的物品早已经准备妥当,此刻诸事安排完毕,众人也都去吏房登记物品了。他仍旧端坐在椅子上,缓缓从袖中拿出一卷纸,摊开来看,赫然是李之郎的县试答卷。这答卷他已看了不下十余遍,却依然百看不厌,似乎这答卷里有什么魔力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此时的府台大老爷。

  七岁案首,越想越感觉不可思议。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甘罗十二拜相,曹冲五岁称象,骆宾王七岁作诗,这些传说中的事情,有真有假。可现在,就是这种传说一般的事情,居然也发生在自己的治下!可以预见的时,此后千百年,历史必然铭记这个人、这件事,以及与此人此事关系密切的一切。

  年轻真好!杨知府此刻感慨万分,大河东去,浪淘尽,山东风流人物。古今科举,人道是:大明李朗武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反想自己当年,七岁尚贪玩,每日逐鸡斗狗。呼朋唤友,嬉笑间时光白驹过隙。父母殷殷,聘多少夫子,皆被气走。少不努力,老大愁得白头。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www.zhulang.com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37/37958/213964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