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国势 > 第196章 生死两路

第196章 生死两路


  时弹压兵变是由时任内蒙古都督的陆尚荣将军自发执行地,当时在场的不少人均指证曹锟曾经对袁世凯汇报说‘大总统交待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恐怕不是挽留这么简单吧?”

  袁克定额头冷汗直冒,心想你都知道了还来问我作甚?口中却哼哼唧唧地没有一个痛快话。

  法官见状,先把袁克定晾在一边,接着问讯几个第三师幸存的中级军官,他们都承认当日召开会议,就是面前这位“大公子”一个一个“总统的意思”煽动他们搞兵变地……

  “袁克定,本庭最后问你一句。  你是否承认京城兵变是由袁世凯授意,由你负责中介转达并由曹锟具体执行及第三师官兵参与的一场有预谋、有政治目的的叛『乱』?”

  “我承认……”袁克定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句,随即在文书上签字。[]  首发 国势196

  台下窃窃私语的声音更大了,趁着袁克定签字的时机,记者们猛拍照片。

  “啪”的一声,法槌又响了:“本庭今日审理到此结束,明日继续开庭审理……退庭。  ”

  人流有秩序地涌出大厅。  袁克定则被法警带了下去,他知道。  第二天报纸地头版头条又有新闻了――“袁克定当庭供认不讳,袁世凯是京城兵变的幕后黑手!”

  中华民国首次正式大总统地选举筹备也许从时间上看是紧张了点,但各方面都通力配合,并没有出现那种手忙脚『乱』的尴尬场面,整个筹备工作真正做到了“忙而不『乱』”,这当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秘书长左雨农的居间协调,也归功于秦时竹庞大的秘书团。  这帮青年才俊忙得脚后跟踢到后脑勺,无论用怎样的言语来称赞都不为过。

  当然,事情在表面上看过去似乎有些不太对路,秦时竹虽然贵为临时执政,但毕竟只是正式总统候选人的身分参与选举,这帮工作人员作为临时执政的秘书,更应该作为他地私人竞选班子才对。  但是,由于到了竞选报名的最后一天还只有秦时竹一个候选人。  大家也没有什么好非议的,毕竟,重要的是把事情办成。  众多不带偏见的外国媒体在报道时也承认:“……整个筹备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正式总统的选举只有一个候选人让人感到诧异,但毕竟是符合民主体制的行为,中国在经历了多年地政体后。  终于将迎来第一次比较上规模的最高元首选举,在这方面,文明世界对中国人要有更多的耐心。  ”

  西方记者中大概以袁世凯的老友、前《泰晤士报》作者莫理循对秦时竹的成见最深,不止一次地抨击为:“……这实际上只是一次强权的胜利,我们不要对中国地民主化进程盲目乐观,事实上如果袁世凯先生如果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对手,他一定能够筹备比这更具有浓郁民主『色』彩的选举。  ”由于莫理循屡屡在种种问题上发难,临时执政不止一次地对朱尔典表示了抱怨,并派人与《泰晤士报》进行交涉,希望他们能够改变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  考虑到争取中国新政权的配合以及为了维护《泰晤士报》“客观、公正”的态度。  报社解聘了莫理循驻华记者的正式职务,但莫理循凭借着他在华多年的人脉和对中国国情的熟悉。  还是屡屡大放厥词,搞得秦时竹很是头疼――民主社会嘛,自然要提倡言论自由。  好在随着袁世凯案情审理的逐步展开,袁世凯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被国人所认清,莫理循为袁世凯歌功颂德地文章也越发没有了市场。

  排除这一细微不快后,秦时竹这段时间内对于局势是十分满意地:一方面搭建起了过渡时期『政府』的架子,稳定了局势,赢得了各方面地信任和认可;另一方面,各项事业进展顺利,无论是案情的审理还是考察团的考察,无论是军队的编组还是经济形势的发展,都趋于稳定状态。  特别是人民党获得第一大党地位后,连唯一让政敌可以攻击的把柄也都消失殆尽,让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自然,烦心的事情也有,一是入川平定动『乱』,二是剿灭河南土匪。  在入川这件事上,秦时竹安排了两颗棋子,一是让张孝准带领部队进驻四川,用武力弹压地方势力,二是让梁启超南下会见以蔡锷为代表的西南实力派,告诉他们中央入川单纯只是为了平叛而已,并没有别的企图。  入川的部队已陆续开拔,在军事上秦时竹一点也不担心,凭国防军的实力,要想平定四川如汤泼雪,无往而不胜,他真正担心的,是梁启超担负的政治使命。  若是不能安抚西南派,政治上的麻烦绝不会少,特别是在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情况下,适当的示好是非常必要的。

  昆明都督府内,年轻的云南都督蔡锷正在和他有师生之谊梁启超会谈,由于昆明不通火车,梁启超为了去见蔡锷,可是足足费了一番功夫,一路颠簸了十来天才抵达昆明。  蔡锷是对师道看得很重的人,更何况远道而来的老师是全国闻名的人物呢?于是不仅派遣了心腹率领部队前去接驾护卫,自己更是出郊30里迎接。

  梁启超的到来轰动了整个昆明社交界,蔡锷为了显示老师的地位,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和酒会,再加上例行的寒暄拜访,可是将一路鞍马劳顿、本身已经疲惫不堪的梁启超折腾得够呛,足足休息了两天才缓过劲来。

  “老师,今天终于缓过劲来啦?”蔡锷笑笑,一边起身,一边招呼着梁启超落座。

  “松坡,看来我终于老了,就这么点动静就把我折腾的不行,还不知道有几年好活?”梁启超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和蔡锷开玩笑。

  “老师哪里的话,老师这般年纪,正是建功立业的好使节,若是谈论生死,恐怕太早了,国家还不能没有你啊!”

  “数载不见,哪曾想到松坡不仅为人成熟了几分,连带着拍马屁的功夫也大有长进,真是后生可畏啊!”

  哈哈哈哈,俩人都是大笑。

  “松坡,实不相瞒,此次来滇,实是有重任在肩。  ”俩人寒暄完毕,拉近了距离后,梁启超开始谈起正事来。

  “老师请讲,蔡锷数载不得与老师会面,此番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自然满心欢喜。  ”

  “按理说我刚刚当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又担任进步党副党魁,在此政治风云激『荡』变化的时刻,本不该轻易启程出京,无奈临时执政秦复生一再恳请,加之我也认为事情重要,在电报中交谈恐不方便,故而不远千里而来。  ”梁启超定定神,继续说道,“你我师徒之间,不需要太多来虚饰之词,我就开门见山直说了吧。  秦复生现今为临时执政,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即将当选为正式大总统,松坡对此有何见地?”!~!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84/84639/4557046.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