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一万年的梦 > 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

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


百年人生转眼过,红尘忙碌何时辍。

        富贵贫穷弹指间,神仙都是闲人做。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回想在诊所发生的事情,看来万事皆有因果,缘份真的很奥妙,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循环,虽然摸不到看不着,却又如影随形,羁绊不清。

        师父曾经也跟我说过许多关于因果的故事,也给我开示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能够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了,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正如有一句话说到的:“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你种了善因将来就会得到善果,如果你种下的是恶因,那么将来收获的必定是恶果。我们失去的东西,将来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身边,同样的,我们对别人的善良或是伤害,将来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会永远消失,它只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老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想收获什么,请一定记得先播种。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善与恶,往往只是一念之间。一念为善,则事事皆善;一念为恶,则事事皆恶。行善积德,不分事情的大小,而是自己对待事物的一种心态。

        凡事不单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朋友、家人、陌生人等等,都能够发自内心地心存善念,这就是在做行善的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与恶其实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曾经的施善或是作恶,终会有“果”报在自己身上。

        而且,所谓的善,不是你为了某种回报或目的而做的事,而是发自你内心的一种善念,这才是真正的善。

        你的嘴,藏着你一生的风水,很多人的做法是善良的,很多人的心地是善良的,但是嘴里说出的话往往带着恶念,或谎话连篇,或驴唇不对马嘴。可知,光心地善良是不够的,你的嘴其实藏着你一生的风水。

        谎话可以分为两种,善意的和恶意的,很多人都打着善意谎言的幌子,背地里做着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事情。而真正的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只对对方有利,而对自己无利。

        你的嘴,不仅藏着你的风水,同时,也藏着你的素质和修养。因为一点小事口不择言、出口伤人,这样的人素质一定不高,至少修养两个字更谈不上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做人做事无愧于心,才能够福报连连。

        心若向阳,走到哪里都是晴天。所谓相由心生,你的相貌如何,就能够看出你的心态如何,当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你的善恶。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无论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那么,镜子里的你一定是最动人的。

        人的一生,会有低谷、会有落魄、会有不如意,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负能量占据自己的内心。

        凡事皆有因果,福祸全在人心。你的人生是否有福报,其实要看你种下了怎样的“因”。因果本就是一个大的循环,也许短时间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因果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法则。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师父跟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当年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释迦牟尼佛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释迦牟尼佛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释迦牟尼佛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释迦牟尼佛开示说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商贾,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听了释迦牟尼的讲法故事,使我对因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背后都有因果的影子在里面啊。

        也许是我现在的经历的多了,有些事情说出来他们一时还难以接受。

        吃饭时,跟父母他们讨论起古人的轮回观来,当我讲到这个话题时,他们明显都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的生命哪里存在什么轮回,这太可笑了。

        我并没有马上反驳他们的话语,而是说道:“茫茫宇宙,浩瀚无际。六合之中,奇闻异事之多,也难以记述。单就生命的轮回话题,从古至今探索不尽。日有东升西落,四季有轮回交替,十二时辰循环相继,就包括人的生命从生老病死,然后,再到生老病死,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繁衍不息。”

        我向父母他们说出了,历史的真实,因为轮回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佛教,自从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兴起轮回的概念。随着文化的演变,轮回之说溶在汉文化中。

        然而,早在汉明帝之前,中国本土的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轮回理念。中华先人在漫长的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人的元神不会消亡,生命不仅有他的来源,也有他的去向。

        在古时候的许多典籍里面均记载着,上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帝见鲧生性狠戾,又屡次违背帝命,于是命祝融在羽山殛死鲧。鲧死后化为黄熊,跳进羽山旁的深渊,据记载,夏、商、周三代都会举行郊祭来祭祀他。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郑国大夫姬良霄主政时,遭到上大夫子皙攻打。伯有出逃后,又被郑卿驷带所杀。伯有死后变成厉鬼,向子皙、驷带索命讨债,闹得郑国人惊恐不安。后来,贤德的子产于是立了伯有的儿子良止与公孙泄做大夫,安抚伯有的灵魂,事情才得以停止。有人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就不会做厉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认为,人死后不仅灵魂不灭,还有归宿。

        春秋时,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进行友好访问。齐襄公却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指责襄公。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杀了桓公。在鲁国的压力下,襄公处死了彭生。史载彭生死后化成一只大豕。在襄公打猎时,大豕像人一样站起来嘶嚎,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当晚襄公就被人谋杀而死。

        西汉时期,吕后也就是吕雉,用鸩酒毒杀了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如意死后化为犬,咬伤吕后的腋下,向她索命。吕后后来受伤难愈,不久病亡。

        这些史实均载于正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有生命轮回的概念和现象,历代史官对轮回都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否则,就不会将这些史实载入史册了。

        当父母听我一口气说出这些历史事件后,都有些吃惊,老妈疑惑的道:“这些东西你都是从哪听来的?怎么以前我和你爸都没有接触过呢?现在你们在学校就学这些东西吗?你现在说的这些历史事件是真是假我不管,有没有我们知道的人或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一听一拍自己的脑袋,想起了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向他们说道:“有啊,历史上有名的书籍《尚书》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你们都知道吧,他老人家就说过轮回的事情。”

        孔子于《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的“精气”指投生后受孕,“游魂”则指元神投胎之前的情况。孔子已经认识到鬼神的“情状”,虽没有明确提出“轮回”的说法,但对生命有轮回,有不同的情状,是持肯定态度。

        周武王伐纣的第二年,得了一场重病。他的弟弟周公旦甘愿代替武王受死,于是特意写了一篇祝辞,向已经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亲周文王祝祷,说自己有才能,多技艺,有仁孝能顺从祖辈父辈的意愿,还能够侍奉鬼神。

        从这段记载来看,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受死,死后去侍奉祖先之灵。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认为,肉身消亡,精神不会随之消散,所以周公“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已在天矣”。

        从《尚书》记载看,周朝时人们认为精神是存在的,灵魂是不灭的,不会随着肉体的腐坏而消散。通过周公旦的祝祷看,祖先灵魂不仅不灭,而且精神还在天上,还能接受子孙的奉祀。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主持祭祀时,存在于另外空间的生灵或神明是会感知的。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这句是说尧让舜主持祭祀,百神都会来享用,接受他的祀奉。先民已经认识到,人神道隔,通过祭祀的方式,人能维系与另外空间生命的联系。

        当父母听我说完这些,也是低头陷入了沉思,这些东西说出来是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毕竟接受的教育里面许多内容都没有学习过和接触过。

        这时,老爸向我问道:“照你这么一说,这个所谓的轮回事件都是真实的喽?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历史事件啥的?”

        我见他们都很好奇,于是,又给他们说了几个历史上有记载的真实事件,生死轮回,作为人间的普世法则,历代记载不胜枚举。载于正史的轮回事迹,比如《晋书•羊祜传》说,羊祜的前世是邻居李家的儿子。《南史•梁本纪下》记载,梁元帝萧绎前身是一位眇目僧,手执香炉托生于王宫。《北史•李谐传》记载官员李庶死后,托梦告诉妻子,自己已经转世为刘家的女儿。

        《宋史》记述的轮回事例也很多,比如唐朝宰相牛僧孺去世后,转生为宋朝刘沆;东汉大将军邓禹在隔世一千多年后,转生为宋朝范祖禹,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国子博士郭祥正的前世,曾为唐朝诗仙李白。

        除了正史记载,历代稗史也有大量记述。《文昌宝训》记载,文昌帝君曾做过十七世的士大夫。《慈悲水忏法》中说,唐懿宗一朝,悟达国师的前世是西汉袁盎。袁盎杀了晁错,晁错一直想要报仇,苦苦等了十世才等到机会。

        《太平广记》载,唐德宗时期,宰相韩滉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仲由(子路)转生。《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宋高宗的前生是吴越王钱俶。《冷斋夜话》中记载,苏东坡是五祖寺师戒禅师的后身。北宋名臣张方平前世为僧,有一卷经书没有抄完,转世后接续前缘,终于完成抄经的夙愿。

        王阳明到江西做官时,入寺礼佛,打开了五十年前圆寂的金山老僧的房门,看到一首偈语:“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看到涅磐僧人的肉身舍利,以及这首结语,王阳明豁然大悟“原来他就是我!”前世老僧的肉身在此圆寂,却已察知未来自己还会转世再来,打开这扇房门。

        《玉壶野史》记载南唐大将边镐出生之际,他的父亲于梦中看到谢灵运手持名片来拜访,并自称是前朝的永嘉太守。希望投生到边家,好完成他前世没有完成的经书翻译工作。

        正史稗史记载了大量的轮回事例,有僧人真人转生为皇帝或高官,有女子转生为男子,也有人转生为畜,也有畜转生为人的例子。

        今天晚上我跟他们说的这些,其实也仅仅是我所知道的冰山一角,凭借着我超强的记忆力,和过目不忘的本领,我继续对他们,说道:“我说出的这些东西你们感觉是不是不太容易接受?也不太好理解?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是明明白白记录在史书中的事件,这样吧,我再跟你们说点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于是,我把《魏书》记载,北魏始祖拓跋力微,也就是神元皇帝是天女之子,下世为帝王。《宋史•杨砺传》记载,宋真宗为来和天尊下凡。

        大儒元好问于《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君后》前集卷一所述,据说宋仁宗是“赤脚大仙”下凡,当朝的文武大臣都是天上仙伯星官降世,奉命来辅佐仁宗。还讲到,宋神宗是“武夷仙人”应世。宋太宗还没有登基时,曾与赵普一同坐着,不一会儿,太宗转到了他下面的位子坐。世外高人陈抟进来后,看见他们坐的位置,抓起赵普的手,将他拉起来,说:“你是紫微垣的小星君,怎能压住帝座呢!”

        《元史》也记载,任侍书学士的虞集是南岳真人降生,而翰林学士吕思诚则是文昌星君下世。

        当我跟他们说起这些更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一般的存在之时,他们则显出有些不以为然样子,认为我说的有点太玄了,这些神话故事一般的存在,也仅仅只是神话摆了。不过,他们倒是肯定了一点,就是这个轮回事件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身边的老爸也点头,说道:“儿子你说了这么多事件,倒是不得不让人再重新审视一下人自己了,如果人有轮回,那人真正的灵魂就应该是不死的喽?那么说人死后,他的灵魂就会去继续他的下一世的因果了?”

        我点头道:“不错,从这些众多的轮回事例中,人死后不仅没有消亡,还继续着生命的历程,存活在另外的空间中,或守候、等待着下一次的转生。既有人升入天宫,当然也有坠入地狱的。”

        这时老妈在一旁插话道:“其实我认为,不管轮回这件事情存不存在,只要我们都好好的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生命,珍惜拥有的一切就足够了。对吧?”

        老爸也说道:“不错!善待每个生命!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吧。”

        我看着他们都有所领悟的样子,内心是很欢喜的,于是,我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

        据说有个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带着妻子儿女去火葬场看看。有人感到不解,问这个实业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实业家说,只要到了火葬场,人那颗浮躁的心就会很快安静下来,把名利和财富都会看得很淡。才能让自己置身于喧嚣浮华的世界时,却始终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宠辱不惊;才能做到面对种种诱惑而心如平镜,凝神专注,心无旁骛。

        火葬场可说是人生最后的驿站。在这里,不管这个人生前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达官贵族;还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翁大款;又或者是默默无闻、一贫如洗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声名狼藉、人人痛恨的千古罪人,最后都逃不开这个地方,终究要来到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然后被推进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炉里。

        等到再次出来的时候,发现就只剩一个被红布包着的小小方盒。“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其实人生也就是这么简单。

        生活汲汲营营的荣华富贵,在这里都恍若烟尘,不过一瞬;山高海深的恩爱情仇,在这里都灰飞烟灭、一笔勾销。

        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物欲横流,身边也总是充满了各种的诱惑: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只要心里一把持不住,就会在我们心里激起波澜。原本澄澈、纯净、安宁的内心登时就会变得喧哗、浮躁和充满功利。

        一个人,即使生前再显赫,到头来也不过就剩一小堆带着火星的灰炭,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看不开的呢?人生苦短,人生无常,若事事无法放下,事事都看不开,那么到头来只是消极过着生活而已。

        相反,若我们能善待每一天,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过。那么就不需要花时间去忧愁、去焦虑、去叹息,反而会抓紧时间,享受生命、享受健康、享受快乐、享受幸福。才会去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今天晚上我所说的这些东西,他们的大脑也需要消化一下,所以,没有再给他们说其他的事例,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是靠人自己去领悟的,旁人也只能去起个引导作用。

        因为,生命的过程就像是作物的生长过程,最后虽然会根茎干枯、腐败,然而它的种子,遇到春天便会再度发芽开花,再次欣欣向荣。这些大量的记载,无论出自正史,还是官方修书,亦或是民间记载,均在印证着轮回转生不是妄说,在历朝历代普遍存在,为后人寻究生命之源,打开一扇天窗。

        我关上房门,坐在了床上,回想了一下今天的全部经历,有时真的感觉许多事情就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只是让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体会去体悟,之后从中悟道人生的意义。

        人要想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也只有不断去改变自己,向自己的内心去找寻答案。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所选择的这条修炼的道路,想到此,我马上排空了心中的其他想法,在床上打起坐来,由于,我这段时间不停的打坐修炼,身心已经能够快速的进入那种空灵的禅定状态。

        现在随着我修炼时日的变长,我发现打坐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当我的身心彻底安静下来的时候,在忽兮恍兮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正是古代时候的宋朝,看到了黄庭坚。

        当时,黄庭坚二十六岁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府。看居然可以看到他梦中的景象?!

        这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乡村,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妇人,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庭坚走上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是一模一样的梦境,黄庭坚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梦里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妇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黄庭坚问道:“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老妇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不禁好奇不已,来到老妇女儿的闺房。

        黄庭坚问道:“里面是些什么?”

        老妇回答说:“全是我女儿的书。”

        黄庭坚问道:“可以开吗?”

        老妇回答说:“钥匙不知道被她放在哪里了,所以,一直打不开。”

        黄庭坚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庭坚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庭坚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庭坚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庭坚的石碑刻像,他自题词,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当我在静坐中看到这里的时候,画面嘎然而止,眼前只显示着那十六个字,但是,这十六个字却带给了我新的启发,让我的心神都沉浸在了其中…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50026/50026384/3759155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