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平凡的世界之西北锤王是我姐夫 > 第35章 破局之法

第35章 破局之法


一路无话,润生最终在地委招待所见到了田福军。
  还好是田福军在,不然润生连晚上住宿的地方都没有,他出门忘了开介绍信。或者他本来也没有想到会来黄原。
  带润生来到房间,连水都没来得及让润生喝一口。田福军就让润生把事情详详细细的再说一遍。
  于是润生又从头到尾说了一次。包括猪瘟后,田福堂怎么头疼社员今年收入的事情,然后他从少平家做粉条得到启发,让他爸带领村民做粉条。
  后来因为做粉条剩下的渣比较多,队里饲养员说可以配合喂羊,又从过路司机那了解到奶羊育肥的事情后,建议村里也喂羊。
  后来村里羊圈没那么多,又为了补贴村民,就让各家领养,记工分的事情详细说了。
  包括他对这件事起因,经过,以及后续结果得推断。
  田福军听得很认真,中间不太明白的时候,还问了几个问题。
  听完以后,他内心不禁感叹这个侄子了不起,简直不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同时,他的判断和田润生差不多,那就是田福堂的这件事不会被某些人抓到什么把柄,就是个误会,只不过有些人太急切了,没有调查清楚就行动,最后只会自己被动。
  然后就问润生,说他在电话里说有新想法,想把坏事变好事,具体的想法是什么。
  润生组织了一下语言,就开始对着田福军讲了起来。
  在讲之前,他站起来去倒了两杯水,给田福军一杯,自己一杯,先喝了两口。
  田福军一看,也拍了一下大腿,忘了侄子赶了一路,又讲了半天话口渴了。
  润生直接问田福军:“二爸,你说村里做粉条和养羊,是不是好事?”
  “当然是好事,都是为农民好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好日子怎么不是好事呢!”
  “那这两件事情违反国家政策不?”
  “不违反。”田福军仔细想了想道。如果单纯是个人做粉条,或者养羊或许确实和当前的主流思想不符合。
  但双水村,所有的事情都是以村集体的名义做的,而且现在还没有给社员分钱呢,所有收益都在集体的账上,当然不违反!
  “那如果因为这件事情,集体收益增加,最后村民的工分更值钱了,这件事是不是好事,是不是符合农业学大寨的精神?”
  听田润生这么一问,田福军瞬间愣住了,他还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是啊,这么一想,双水村还真就是不等不靠,努力自救,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呢!这不正符合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吗?
  他和张有智,之所以和冯世宽一派有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主要就是“农业学大寨”,怎么做的问题。
  开始的时候,他是非常支持“农业学大寨”的。他也曾经去大寨参观过,那样一个自然条件很差的村庄,所有村民在村集体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大建梯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这确实值得学习,所以他在最开始的时候不但支持,甚至于比冯世宽等人热情更高。
  可经过最初的两年之后,他发现事情的发展已经偏离了方向,淤的很多堤坝,修的很多梯田,一场大雨过后,都被冲了,当时修筑的时候付出的一切都成了流水。
  粮食也要按要求种植,明明本地种荞麦,小米和土豆产量更高。为了完成任务都种小麦了。
  本来学大寨,希望农民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结果粮食产量反而降低了,农民连肚子都填不饱了。
  所以他就对“农业学大寨”产生了怀疑。也就和冯世宽等人有了矛盾和冲突。
  现在听润生一说,茅塞顿开,思路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他不是在反对搞“农田大基建”,是在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双水村现在的做法,虽然没有大鸣大放,大搞工程建设,却是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呢。
  上次见到供销社主任,对方还说双水村的粉条好,连西安的市民都说好。
  这才是典型呢!
  同时,他也就明白了润生来找他的意图。
  将双水村树立成典型,好处很多。
  首先田福堂会从中得到好处,因为双水村和他会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那时候说他私分集体财产的事情就成了笑话。
  同时田福军也可以趁此机会,将原西县的工作引导到他所想的道路上来,因为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学习。
  冯世宽等人的气焰自然而然就小了。
  最重要的是农民可以从中受惠。
  想到这里,他高兴的拍了拍润生的肩膀,“真是吾家千里驹也!”
  “你休息一会儿,我去打几个电话,回来我带你吃饭去。“”
  说完田福军就出门去了。
  润生继续喝着水。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田福军回来了,看得出来,心情不错。
  他对田润生说到:“走,二爸请你喝羊杂汤去。”

  就领着田润生出了门。
  出了招待所不远的地方,有个羊肉馆,两人要了两碗羊杂汤,四个饼,就开吃了。饼,田福军只吃了一个,剩下的三个都给了田润生。
  田润生连忙推辞。田福军就对他说道:“和二爸还客气个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当年一顿能吃5个,吃吧,看你瘦的,正长个子呢!”
  润生听完,也就没多说什么,低头咕噜咕噜只管吃。最后吃的满头大汗,浑身暖和。冬日的寒冷仿佛一下子就跑得无影无踪。
  两人吃过饭,就又转悠着回到招待所。
  路上,田福军就又问起了家里的情况,听说润生过完年上高中,也很是高兴,鼓励他好好学习。
  润生就谈到了现在上学,半数都在劳动,都不怎么学习,老师不怎么教,学生学习的也很随意。
  田福军听了之后,点了点头。随后说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不在于形式,只要自己愿意学习,肯动脑筋,就会有收获。可以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
  润生也连连点头。
  田福军又对他说:“平时读书不?读什么书。”
  润生回答:“在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田福军听了很高兴,说他也一直在读,读了很多遍,每次都能都有不同收获。可以结合着读,比较着看,从不同的观点中,看作者的思路。
  思考了一下,润生告诉了田福军,他最近还在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里面的,“比较优势”,“社会分工”以及“利己思想”都讲的很有道理。
  田福军听了,沉吟片刻。就问他:“从什么地方见到的这本书?”
  他就把废品收购站买书的事情说了一遍。
  田福军就告诉他自己私下看,别对别人讲。
  回到招待所,田福军告诉他,明天让他回原西县,回双水村。过两天会有记者去,让他帮忙接待,同时让村里提前安排。
  他已经给张有智和白明川分别打过电话了,田福堂的事情让他不用担心,会在县城待几天,但不会有事,让他给他母亲说清楚。他等记者回来碰过头后,会尽快回原西县去。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8541/48541666/36065024.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