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附录-楞严咒句偈疏解 补 6

《禅诗净解》附录-楞严咒句偈疏解 补 6


  附录-楞严咒句偈疏解(补)6

  末么输蓝2

  附:运掌助升法(宋尧阶居士)

  气绝后。身未冷尽。仍须近耳唤佛。及敲磬和音不断。

  如其全身皆冷。惟有头顶尚温。可知生西无疑。不必再唤。但为敲磬念佛。待念至顶温散尽为要。(足底温足底温入地狱。膝温投畜生。腹温落鬼道。胸温转人道。眉间温登天界。顶温超生西方。)

  若探其头顶先冷。而胸腹膝足等处。或有尚温。则其性灵尚在温处。佛声磬声。仍不可绝。并可请人用掌运之法。助其性灵由温处升向顶门。因生西者。必从顶出也。

  运掌之法。可平展两掌。虚覆在温处之上。惟不可着身。约离身半寸。遂将两掌用劲向上推运。直至头顶。两目精神专注于掌。默想其灵随掌直向顶门上去。

  此时口中祷告曰「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来接引某某之灵。从顶门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决定往生。」频频运掌。反复祷告。再念弥陀观音圣号。如是神注掌运口念。三业并施。

  倦则换人轮流。或半日。或一日。切勿中止。必至其身各处冷尽。惟留顶温乃止。

  此之性灵。既得佛声磬声提醒不绝。又得掌运神注助力不息。或迟或早。必能升向顶门。见佛往生也。

  然呼唤及掌运之人。能请得念佛功深。慈悲心切者为上。

  修净业有素之人。临终直至所往。即生净土。不必经如上之种种境界。但七七日中。代为念佛。亦能令其增高品位。功不唐捐。

  至往生净土。原本十方均可。惟极乐世界独推缘厚。往生种种感见。依据观无量寿经分之为九品。兹谨述于下。

  上品上生。感见三圣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现在其前。以金刚台迎接而去。顿生彼国已。闻佛说法。即获无生法忍。随遍历十方佛土。次第受记。

  上品中生。感见三圣有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以紫金台迎之。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宿华开见佛。

  上品下生。感三圣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及五百化佛来迎。即生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得见佛面。

  中品上生。感见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现前演说赞叹己。遂坐莲华台往生。莲华寻开。闻妙音声。得阿罗汉道。

  中品中生。感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来迎。即生彼国宝池中。经七日华开。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果。

  中品下生。此类根机。因闻善知识开示。欢喜信受。乘愿而终。不详境界。惟既生彼国。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大势至。闻法欢喜亦得须陀洹果。

  下品上生。感见化佛化观音化势至来迎。即乘宝莲华随化佛往生。在宝池中经七七日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中生。先见地狱猛火。后忽化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即被迎接而去。生七宝池中。经时六劫。乃得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下生。感见金莲华。犹如日轮。现在其前。随即往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方能开敷。见二菩萨说法。以上三种。皆缘善知识开示念佛。及自己忏悔罪愆为主因。

  证无生法忍之人。十方净土皆能随意往生。凡夫或仗愿力。或仗密力。得入净土。皆属带业往生。两种境界高下不同。其能超娑婆则一。

  临终预兆约当人自见。不外净境现前。最胜者。依正庄严毕具。次惟见佛菩萨又次惟睹莲华。然皆无与旁人也。

  若就旁人共感之预兆言之。观古来圣贤往生遗迹可考据者。计有十种瑞应。

  一心不颠倒。二预知时至。三净念不失。即念头独羡净土。决弃娑婆。四洗漱更衣。五自能念佛。或出声。或默念。六端坐合掌。七异香满室。八光明照身。九天乐鸣空。十说偈励众。

  以上十条瑞应。全具者。生品固高。其但得一。三。五条亦可往生。至神识离体。并非全身一时顿冷。有上身先冷。有下身先冷。偈曰。善业下先冷。恶业上先冷。心留暖最久。余暖次第舍。出世顶后冷。天面人齐上。饿鬼小腹边。傍生膝狱脚。依此测验。死者当来果报。不难加以断语也。

  按此偈要义详解之。善业下先冷者。谓造善业者。神注于上。故下身先冷。上身后冷。造恶业者。神注于下。故上身先冷。下身后冷。乃至出世之人顶上留暖最久。即生西之征也。

  学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脱超出三界者,必先明了皈依真义,合掌仪式及真义,发菩提心要诀,及修心要诀。

  若依修心要诀修持,任持诸佛菩萨之一尊圣号,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乱,得六根清净,尘销智圆,汇归法界,此为上品成就也。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安住实报庄严土,此为中品成就境界。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业清净,往生方便有余土,此为下品成就。至修净土行人,念持名号,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此为下下品成就。

  查净土要门最重法本有数种。1、为弥陀十念心要,2、为直生净土大法,3、为阿弥陀佛无上瑜伽三摩地法,4、为乘莲花往生要门,5、为阿弥陀佛临终法要,若依以上诸法中之一门修持,必获大成就。

  至中国净土宗系大众化方便法斗,只要念持圣号至一心不乱,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带业往生,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门,必可得即生成佛。普愿修净土行人其勉诸。

  超荐应具之条件:依密法言。成就菩提计有三等。上焉者克期取证。中焉者命终升登。下焉者中阴成就。

  亲属如为作佛事功德。定有特效。(念佛为主)盖中阴身。具有漏通力。故其被种种惊慌。恐怖之所驱迫。彼当自计有何善法。令彼脱离。若有种种导示。念佛。超荐。当极感受。愿乐欲闻。效力每出意表。但须具有下例三种条件。

  一(斋戒)举家一律持斋。来宾亦不得特设酒肉。其它污秽并须禁戒。

  二(诚恳)对于亡者应诚恳思念。以求感通。不可以饰门面为心。不可徒委责于人。

  按宋屠长卿笔记云。「通州司马养谦。尝为亡夫人广修佛事。数年后其妾暴亡。经宿苏。哭告司马曰。妾死入冥府。见夫人被闭一暗室。谓在此间苦不可言。请急作功德。以救之。妾曰。夫人亡后。相公大作佛事。都无益耶。夫人曰。经忏荐度。固须慎选有道之僧。尤须主者斋戒至诚。乃灭罪增福。向者沙门诵经堂上。相公弈棋室中。何益之有。司马闻之。亦大哭。乃择戒德名僧。清净严肃。作道场三昼夜。」此长卿目睹之事。斯亦孝子贤孙所当知也。

  三(拣择)对于法师宜拣择道行真正者而礼聘之。其恣意破戒。及唯利是视之辈。皆勿滥请。

  按法师如戒律净行有所缺犯。或于仪规未合或昏沉。或妄想。中阴具漏通力。以为欺诳于彼。即必自觉失望。而悔生。因悔生。而发嗔恨。沦入苦趣矣。

  善知识当作如下之开示云:某某僧伽身即佛身。当作依法不依人想。任彼作法之人如何错误。必因我之意业未尽。譬如照镜之人。其面不净。镜相亦复不净。是必我自心念本不净。汝当如是作意。至诚敬爱。则凡所修。变为纯白佛事。仍不失归于自身之利乐。

  家属如延僧为作佛事。可预对灵前导示七遍。虽修法失恭。当仍获利益。

  徐恒志大德诗云:万法缘生一照空,浮沉生死叹愚蒙。度人救世方便异,显密原来一脉通。

  佛教有显密之分:显教是明显之教,人人生菩萨心,修无上道,皆可成佛。密教是秘密之教,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显教主张明心见性,密教主张即身成佛。总而言之,在往昔时,种下大善根者,今生才有这种学佛的机会。今生精进修行,等来生定有希望达成此愿。

  显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别。小乘又为二乘,就是声闻和缘觉,大乘就是菩萨。今将此三乘所修的法简略介绍如下,作为初学的参考。

  罗汉所修的四谛法:声闻是闻释迦牟尼佛演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谓之声闻。声闻又为阿罗汉,分为四个果位。

  初果罗汉,已断三界见惑,所谓“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尚有七番生死。

  二果罗汉,已断三界见惑,又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有二番生死,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受生。

  三果罗汉,已断欲界思惑后三品。犹有一番生死,但是不来欲界受生,而到色界或无色界受生。

  四果罗汉,已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不受生死——就是没有了分段生死,而还有变易生死。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得深,有悟得浅,有悟得究竟,有悟得不究竟。一样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

  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的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涅盘四德”。

  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修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总计三十七品。此法在小乘为正道,在大乘为助道,在佛乘也不是正道,也不是助道;反之,也是正道,也是助道。因为佛乘是圆教,即是圆融无碍的教,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①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②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③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

  ④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⑤五力:五根发生五种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⑥七菩提分:择法、精进、喜、轻安、舍、定、念。

  学佛法的人,本身先要具备正知正见,你有了正知正见,然后才知道如何修行。有了正确的法门,才能得到正确的法脉。所以首先要懂得七菩提觉知分的法门。

  觉知分:觉知即是明白道如何去修行。

  (一)择法觉知:以无漏智慧择法眼,去选择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伪法、实法虚法,能从正而舍邪。要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好,哪个是坏,要有择法眼,才不致误入歧途。如果没有择法眼,便很容易掉进深涧山沟里,出不来了,所以择法觉知是很重要的。选择佛法的正确性,首先要有智慧。否则选来选去,仍是选错了。为何会选错?就因为没有智慧,缺乏择法智慧的能力。若是如此,便容易误入歧途。

  (二)精进觉知:依真正法门往前精进修行。你如果明白佛法,但却把它放到一边,不用功修行,就好像整天只会说食数宝,而没有真正尝食法味。你若能选择正确的法要,且向前精进修行,身心昼夜六时勤精进,从不懈怠。身精进即是念佛、拜佛、诵经、礼忏等等。心精进是时常念兹在兹,不起妄想。

  你知道选择正法,才不会盲从、盲修瞎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本来要往成佛的路走,结果却下地狱。本来想行菩萨道,结果掉入魔道。为何这么严重?都是知见不正当,错了因果,与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地相差得太远了。这即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或所谓的“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三)欢喜觉知:有了择法眼,则要有欢喜心去精进。不要一会儿精进,一会儿又与自己发脾气。不要整天烦恼,皱起眉头,苦口苦脸。应该不懒惰、不懈怠,很欢喜地去精进用功。“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欢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堕于颠倒诳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为颠倒,应以禅定、佛法为喜,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闻佛法,知其高深奥妙,故生欢喜心。

  (四)除觉知:但欢喜心还不是一个究竟心,要把它平静下来,明辨是非,取正除邪。除去自己的烦恼无明,把一切不良的习气除去。除掉之后,则法喜充满。

  (五)舍觉知:舍离一切不当者,如坐禅不可执着好处,不可贪恋境界,应该舍离。

  平静下来之后,还要舍离一切平静,一切都不执着。应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

  (六)正定觉知:舍了之后,才能生出定力。有正定才有正受。“正定”不是糊里胡涂的定,不要修无心定,入到无想天之定,那是不究竟的。

  无所执着,有智慧就生定。你们若是昏沉,则应以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以对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则以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以对治之。

  (七)正念觉知: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念”。发菩提心之人,必须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稳,故谓“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现。

  入正定之后,则生出很正确的念,有了正念,才不会堕落,才不会一天到晚打妄想。才证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讲到这“定”字,修行人都知道禅定,即是“禅那”。是梵语,此译为“静虑”,把妄想停止下来,又叫“思惟修”。思惟便是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或参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四禅之境界:

  初禅(离生喜乐地):呼吸气停止了。外边的呼吸停止了,但内里的呼吸却活动起来。故修行有一种妙处,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此禅离开众生的欢喜而得到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得到一点点明心见性的境界。

  二禅(定生喜乐地):此乐比初禅更快乐,时刻皆在欢喜中。这种喜乐是从定中生出来的。修到此禅天,则脉搏停止不动。

  三禅(离喜妙乐地):念住了,把欢喜的一念都断了。因为有欢喜,便有执着,现在把欢喜也除去。

  四禅(舍念清净地):把念全部舍去,没有了。这时无挂无碍,但仍未超出三界之外。这只是在定中得到一点利益与进步,尚不是高境界,不要修一修,便以为自己开悟了,而起贡高心。在这世界,一切要别人为自己证明,自己不能为自己证明。修道人亦复如是,不能贡高我慢,打大妄语。否则将会堕地狱的。凡是学佛之人,不可作善恶夹杂之业,不要为自己戴高帽子。

  若有人自命善知识,可以用以下标准来判别出他们是不是善知识:观察他是否有贪心,是否贪名、利、财、色?善知识从不与人争辩,看看他是否有争心?看他是否有贪求?讲话是否坦白?看他是否有自私心?看他是否有自利心?看他是否不妄语?假若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那么,这人才是可信的善知识,堪跟他学习而不误入歧途。

  ⑦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须修之法门。

  辟支佛所观十二因缘法:辟支佛有独觉和缘觉之别,无佛出世时,修觉的人,在深山穹谷中静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而悟道者,为独觉。有佛出世,观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为缘觉。

  他们一开始观无明。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无明究竟是什么?较文雅地说,就是愚痴。若往明显露骨来说,就是**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问他(她)为什么要追求?或会回答:因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爱他(她)。再问:为什么要爱他(她),哪个地方可爱?问来问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还要去追,这就是无明,也可以说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还要往里钻。为什么?因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

  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做祖由人做。”

  无论成佛或做祖师,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样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愿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

  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就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有识(父精母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俱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软硬。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有了领受之心,便生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因为造了业,就有受生的果,继续而有来生。有了来生,又有老死。

  众生都是这样接接连连不能断,纠缠不清,无法离开生死轮回。欲想离开生死,首先要断无明。无明彻底解决,其它十一个因缘就不会相生,这才真正断了生死。

  修行人,要断欲去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了生脱死。否则的话,修到尽未来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把根本无明破了,就是断**。这时没有欲念,没有烦恼,即得解脱。由独觉看来,修道人要孤独,不要有朋友,不要有伴侣,不要有党派。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破一切执着,才能得到解脱。如果修行怕孤独,那就不能修行。修道就要孤独,要自己站起来,与众不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本色。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不能依靠任何人。当然善知识还是需要来指导,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炼,无有是处。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规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规矩,那就不是一个修道人。

  菩萨所修六度法:菩萨是半梵语,具足应为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或为有情觉。

  觉是觉悟,有情是众生;觉悟一切有情的众生,也就是有情中一位觉悟者。有情众生得到觉悟,把所觉悟的智慧,愿意去觉悟一切众生,这又叫有情觉。

  菩萨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己明白了,也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解脱,也愿意教他人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菩萨的心量是广大的,不像阿罗汉的思想:“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菩萨的思想是慈悲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众生离苦得乐,终不厌倦。

  我们无论修哪个法门,皆要真真实实去修行,不要想找妙门,求快捷方式,那是投机取巧的行为。要脚踏实地来修行,那才是正途。不能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所成就。必须天天用功修行,时时努力精进,才会有所成就。就是天天修行,也不容易上去。所谓“修道如登百尺竿,下来容易上去难”。

  何谓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种法门,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必修之法,功德圆满,便达彼岸。

  (一)布施:就是将财法布施于人。布施有三种:一为财施、二为法施、三为无畏施。

  财施,又分为内财和外财。内财是头目脑髓,外财是国城妻子。可以把自己的身体,任何一部分布施给需要的人。可以把自已的国家和自己的娇妻爱子,布施给其它人。内财也能舍,外财也能舍,这叫真布施。真布施要出力作善功德,所谓“随喜功德”,这是财施。

  法施,就是将佛法布施于人。譬如,讲经说法、印刷经典、流通经书、翻译经典,做这几种的工作。如果不躲懒偷安,便是真正以法施人。如果没有智慧力施于人,可以用自己劳动力布施于人,来帮助困难人做劳力的事,也算是法布施。总而言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发展佛教而贡献一份力量。

  无畏施,就是人有恐怖心时,受到环境的威胁,终日不安。这时候,帮他拿个主意,指示他一条明路,令人不要恐惧。或者善言安慰,或者自告奋勇,替他解决恐怖的问题。

  能布施,就不悭贪。悭贪就是舍不得。所谓“要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你们看看:世界上大富翁、大财阀们,为什么那么有钱?就因为他们在前生肯布施,帮助人解决困难,把功德积聚下来,所以今生才富有。

  大迦叶祖师,他乞食时,专到穷人家化缘。为什么?他的理由:“没有钱的人,应该教他布施。有机会种福田,来生便得到富有的果报。”

  须菩提尊者,他乞食时,专到富人家化缘。为什么?他的理由:“富有的人,教他继续种善根。如果不种善根,他的福报会减少,来生就贫穷。若能继续供养三宝,那么,他的福报,则能永远不断。”

  这两位尊者,各有见解,皆是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总之,没有企图的布施才是真布施。

  (二)持戒:修行人一定要严守戒律。(在家人的根本)戒就是五戒:

  (1)不杀生。不杀生的人,必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没有病痛的折磨。

  (2)不偷盗。你不偷人家的东西,人家也不会偷你的东西,这是因果的道理。有一次,文殊师利菩萨有一双新鞋,乃对人讲:“我在无量劫以来,未曾拿过人家一草一木、一针一线。所以我的东西,也没有人来拿。如果不信,我将这双新鞋,放在城门口,三天之内,如果被人拿去,就证明我打妄语。”三天之后,那双新鞋,果然仍在城门口。这证明他持不盗戒是那么清净!

  (3)不邪淫。修道人,要没有邪淫的念头,也就是没有**。如有丝毫**念头,就不会超出三界,而仍在轮回中受生死。这个**念头,就是生死的根本。若能断了它,便出三界,才能证果成佛。凡是修道人,一定要把**思想除掉。怎能除掉它?首先不要吃太有营养的食物。为什么?因为修道人本身的营养就够了,不需要再增加。所谓“少吃少欲,多吃多欲”,营养食物吃多了,便生**的念头。若为不淫,就要节制食欲,不贪味道,不贪多食,要锻炼身体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这是修道的秘诀;否则,用山珍海味来修五脏大殿,那是破淫戒的祸根。

  (4)不妄语。除非不说话,若说话就说真实语,绝对不说骗人的话。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老老实实地说真话,时时管着自己的口,不打妄语。

  (5)不饮酒。修道人,不可以饮酒(包括吃一切毒药、麻醉品、抽烟在内)。因为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无法控制情感,乃作出颠倒的恶业。吃毒药令人迷糊,令你失去正知正见。这是烟酒的害处。

  总之,若能不贪,就没有苦。若能不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财、不争色,什么也不争,这样便能无烦恼。若能不求,无有所求,便无妄想。人的欲望是无止境,越求越多。如果能到“无求便无忧”的境界,那是多么快乐!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若能不自私,则一举一动,都是为旁人。若能不自私,一切利益他人,而不利益自己,能用这五个条件来衡量修道,将来一定会证果成佛。

  各位要在这个法上用真功夫修行!不可舍本逐末,到处去找妙法和密法,越找离你越远,所谓“背道而驰”。这个法,根本就在你的面前,何必舍近求远?你若会用,随时随地都是妙法,都是密法。若不肯修行,到处去找,找一辈子,也找不到真法,简直浪费光阴,无济于事。古德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借着人身来修行,还等着什么?等着把人身丢了,再想修行,那是来不及的。我们要认真修行,念兹在兹修行,战战兢兢修行。要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来修行。生死还没有了,哪有时间去偷懒去睡觉。

  在没有开悟之前,任何人不可以随便放逸不守规矩。不守戒律,就是违背佛制。佛在入涅盘之时,告诉弟子说:“我入涅盘之后,所有我的弟子,都要依波罗提木叉(戒)为师。”若是不严守戒律,修行怎能会有成就!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时时刻刻守规矩,不可嘻嘻哈哈,不可马马虎虎,更不可随随便便,处处要以戒为师。

  人在世间所造的恶业,皆因不持戒的缘故。如果不持戒律,什么都敢作敢为,不怕因果,不怕报应。反认为没有因果,没有报应,所以任意去胡为,任意造罪业。随便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一切皆随便,就频造罪业。有了罪业,便要受果报。

  人为什么要造恶业?因为受花花世界的引诱。见到人在富贵的时候,如何的享受,便生起贪心。却不知人的富贵是从修行得来的。但他不去修行,不种善根,只是异想天开要享受。为享受而不择手段去争取,乃造了罪业。造罪业之后,不但不能享受,反而要受果报。等到受果报时,还不知后悔。不但没有惭愧心,而且还怨天尤人,说天主不公道,说别人也不公道,把一切的过错推在天和人的身上。这种人,不肯反省,不愿检讨,真是可怜!

  持戒的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诸恶都作,众善不行。善恶的关键在于此。违背戒律、拨无因果、不信三宝、破坏大乘——这是不持戒所造出的罪业。由此可知,持戒是如何的重要。修道人,无论如何修行,若不持戒,一切免谈,绝没有成道的希望。

  (三)忍辱: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忍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要忍耐。忍辱就是不发脾气、不生烦恼。无论遇到什么境界来了,不要执着,要顺其自然,甚至逆来顺受。忍有三种:

  (1)生忍:不管是顺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都不动心。这证明有定力,经得起考验。如果到了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程度上,就证明忍辱的功夫,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2)法忍:学佛法也要有忍耐心,不能说佛法那样多,就望洋兴叹,说:佛法如大海,我什么时候能学完?为这个问题而发愁,便生退转心,什么佛法也不能学。其实,无论有多少法门,也要忍可于心,一点一点去学,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不会因为三藏十二部那样多的经典,八万四千那样多的法门,便吓得一法也不学了,而放弃成佛的机会。这就是没有法忍的表现。应该有这样的精神:不管法门有多少,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明白多少就明白多少,尽力而为之,不要勉强行事。又不是教你完全学习,也不是教你完全明白,为什么见了就怕呢?若不学习,自暴自弃,甘心堕落,实在可惜!

  (3)无生法忍:就是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对境无心,对法无心,证得无生法忍。法是不生不灭,佛也是不生不灭。我们修行到圆满,得到解脱,也是不生不灭,所以要修忍辱行。忍辱的法门,乃是考验你忍的功夫如何?修道人,不但能忍,而且在不能忍的事情更能忍,这才算是真忍耐。

  (四)精进:就是不懈怠不懒惰。修道人,必须时时精进,刻刻用功。不但昼精进,而且夜也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绝对不懈怠,就不会一曝十寒。

  世上的人,多半是混吃等死,浪费光阴。每个人,从早晨起床开始,一直忙忙碌碌到晚上上床为止,都是为三餐而奔波。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一点价值也没有,一点意义也没有,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分别。所谓“行尸走肉”。想想吧!我们活着为什么?为着要用我们的智慧,来帮助六根不全的人。我们不但要爱护同类的众生,也要爱护异类的众生。我们先明白了,然后教不明白的人,不要做胡涂事。我们为众生服务而活着,这种精神多么伟大!

  心精进,精进求佛道。身精进,精进度众生。修道人,一定要这样地精进;否则,自私地精进,自利地精进,不会成佛道。各位!切记切记!不要随随便便把光阴空过,不要承认自己是没有希望的人,要晓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出家人,不谈舒服、不讲享受、专心修道、勇猛精进,比任何人要积极,绝不消极。也不贪图享受,要任劳任怨,为佛教努力。打起精神,走在人的前面,不要落在人的后面。如果在道场中懒惰,把所有功德都报销了。邪知邪见是一种罪过,明明自己不对,还替自己辩护,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宽恕。为什么有这种思想?因为不精进的缘故,所以把宝贵的时间用到打妄想上。

  精进,不是教你吃饭时精进,吃得比谁都多,做工时,做得比谁都少。也不是教你睡觉时精进,人家不睡你先睡,人家先醒你后醒。也不是教你精进求名、精进求利,而是教你精进发大菩提心,向无上菩提道精进。各位!不要认错题目,不要认为是便宜。其实,那是大错而特错的精进。这一点,要搞清楚,不然,将遗憾终身。

  (五)禅定:梵文为禅那,译为静虑。静是静止,虑是思虑。也就是把意识上的妄想静止下来,恢复本来清净的真心。又译为思惟修。思惟是思想,思想停止就是定。禅是梵文,定是中文,这是梵中合璧的名词。

  我们的妄想,念念迁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恶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总是在战争。内有战争,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有战争,家与家之间有战争,国与国之间有战争,甚至此世界与他世界之间有战争,此星球与他星球之间有战争。往大来说,乃在此银河系与彼银河系之间有战争,互相有战争。仔细地分析,发生战争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人的妄想所造成的。我们的妄想是个念,所谓“念起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古德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的的确确是这样,这是经验之谈。为什么会打妄想?因为有个“我”在作怪。有我就有自私。有了自私,就来个自利,成为难兄难弟,时刻不分离,狼狈为奸。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心,便生出有所求的心。有所求,贪心跑出来,嗔心也跟着来,痴心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争先恐后地出来。它们兴风作浪,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把争心、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妄语心统统停止,禁止它们活动。这时,智慧现前,大放光明,照破无明黑暗,便可明心见性,达到所修的目的。

  静虑就是静止这些杂心,思惟修就是念兹在兹,不忘参究。譬如参一个话头,时时参,刻刻参,无时无刻不在参。这个话头,不是念而是参。比方“念佛是谁?”就是参这个“谁”字。究竟是谁呢?来找“谁”。什么时候找到“谁”,什么时候就开悟。若找不到,不要心灰意冷,要再接再厉去找。找到“谁”的时候,内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都空到极点。最后连空也不存在,哪还有个什么执着?这时豁然贯通,大彻大悟,水落石出,见到本地风光。切记!不要走到半途,而停止不前进。要继续前进,用功用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有个转身处,回到本有的家乡。

  参禅就是参生死之根。顿然断了,度过生死关头,任运自在。在参禅时,不管刮风下雨,仍然专一其心,集中精神,来参“谁”字。到了极点,便有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这时,正知正见现出,邪知邪见隐没。这是修禅定的功能,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

  每个人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所谓“妄想纷飞”。妄想好像虚空中的微尘一样之多。平常,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如果在阳光之处,便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微尘,忽上忽下,起伏飘荡。我们的妄想,自己观察不到,但若用佛法光明一照,原形毕露,统统现出来。有了妄想,怎么办呢?就要打扫干净。用什么方法呢?就用禅定。禅定的功夫,能将妄想清理干净。修禅定时,要用精进、忍辱来说明。然后再用布施、持戒来帮助,完成使命。大家来帮助禅定,成就收摄身心,不起妄想的功夫。虽是六度,可是有连带的关系,是彼此相助。

  修道人,要有择眼法,知道何为善法?何为恶法?这一点要弄清楚。善法就是众善奉行。恶法就是诸恶尽作。如果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那与道相违背。怎样能有择法的智慧眼呢?基本法,就是坐禅修定,用功到极点,自然现前。有了妙观察智,无论什么,一目了然。

  (六)智慧:首先持戒,然后修定。有了禅定,才有真正的智慧。凡是诚心参禅打坐的人,其智慧多数是正知正见。不用功参禅的人,敷衍了事来打坐,作为例行公事,其人的智慧,虽然有一点点,可是多为邪知邪见。为什么?因为没有基础的缘故。邪知邪见是世智辩聪,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邪知邪见的人,怎能辨别出来?有六种方法:

  (1)首先看此人有没有争名争利的心。在名利上用功夫,又贪财又贪色,贪而无厌。

  (2)是不是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己称赞自己?夸耀自己?

  (3)不是抑人扬己?把旁人压低,抬高自己的身分?有这种行为的人,不问可知,一定是邪知邪见的人。

  (4)再看此人有求或无求。以出家人来说,大家都是日中一食,可是有人不守佛制,私自到商店买东西吃。这个人有了食的欲念,其它的色欲,一定放不下。可想而知,所做的事情,是为着自己。总之,凡是为己,就是有所求。

  (5)然后再看此人是不是有自私心和自利心?

  (6)看他是不是爱打妄语?如果有的话,就是邪知邪见的人,毫无问题。

  由这六个条件,来证明此人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一言以蔽之,一切专为自己作打算,就是邪知邪见的人。一切为大众谋幸福,就是正知正见的人。

  这六个条件,要有智慧的择法眼,才能辨别清楚。由定发出智慧,有了智慧之后,便相信真理。合乎真理者就往前修;不合真理者,无论是谁说的,也不要相信。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盲从,不要盲修瞎炼,否则不但得不到益处,反而受其害。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719.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