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拾得大士2

《禅诗净解》拾得大士2


  佛舍尊荣乐,为愍诸痴子。早愿悟无生,办集无上事。后来出家者,多缘无业次。不能得衣食,头钻入于寺。

  出家为生死,性成无上道。撞钟混饭吃,直是瞎胡闹。

  嗟见世间人,永劫在迷津。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

  心外取法,盲修瞎练。欲见本尊,不离当下。

  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缓缓细披寻,不得生容易。依此学修行,大有可笑事。

  可笑事:原来最愚蠢的人是自己。

  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

  阿难足多闻,尚待伽女炼。无有楞严定,敢做金刚钻?

  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但自修己身,不要言他己。

  相由心生,命由心转。妄立知见自招难,徒争是非舌头干。

  男女为婚嫁,俗务是常仪。自量其事力,何用广张施。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杀他鸡犬命,身死堕阿鼻。

  世俗可怕,习焉不察。男女婚嫁,茹素戒杀!

  世上一种人,出性常多事。终日傍街衢,不离诸酒肆。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一朝有乖张,过咎全归你。

  俗罗世网,令人发狂。心若不歇,何能不伤?(既在染缸,非青则黄。理长理短,弱不胜强。)

  我劝出家辈,须知教法深。专心求出离,辄莫染贪淫。大有俗中士,知非不爱金。故知君子志,任运听浮沉。

  出家诚能学教,入世亦可参禅。出离莫忘持戒,任运无住生心。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借问有何缘,向道无为力。

  斯法非分别思量之所能及:以生灭心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而不能栖於火焰。喻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於般若。

  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相识无始劫,同参卫道友。拾得无所得,寒山未曾丢。

  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若能悟理性,那由锦绣包。真珠入席袋,佛性止蓬茅。一群取相汉,用意总无交。

  一元二气,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脏席烂袋,内有珍宝。雪棉瑞絮,中藏毒针。狗拿耗子,猫享鱼腥。依形取相,主人不明。观烟望火,见叶知秋。鬼王主命,劫后称雄。

  运心常宽广,此则名为布。辍己惠于人,方可名为施。后来人不知,焉能会此义。未设一庸僧,早拟望富贵。

  布施真意,忠恕而已:尽己为忠,忠于事;推己为恕,恕于人。

  六祖尝释“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又: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猿啼畅道曲,虎啸出人间。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独步绕石涧,孤陟上峰峦。时坐盘陀石,偃仰攀萝沿。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前车既落坑,后车须改辙。若也不知此,恐君恶合杀。彼来是夜叉,变即成菩萨。

  万物说法有谁听?世界众生妄想凝。诸佛本源离文字,如是我闻大悲功。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之“苏嚧苏嚧”:是梵语;翻译过来叫“甘露水”。能令一切的饿鬼得到饱满、得到如意、得到吉祥、得到没有**,有种种的好处。甘露水又叫不死乐,你喝了这甘露水,就算要死的人,都可以不死;但是你不容易得到。)

  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似水流年,冷眼旁观。人面有皱,见性无迁。

  银星钉称衡,绿丝作称纽。买人推向前,卖人推向后。不愿他心怨,唯言我好手。死去见阎王,背后插扫箒。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文。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雷达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背后插扫箒:尾巴,形如扫帚。指投生畜道。

  闭门私造罪,凖拟免灾殃。被他恶部童,抄得报阎王。纵不入镬汤,亦须卧铁床。不许雇人替,自作自身当。

  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北京东岳庙岱宗宝殿对联)

  我见出家人,总爱吃酒肉。本合上天堂,却沉归地狱。念得两卷经,欺他道鄽俗。岂知鄽俗士,大有根性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湣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补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碱呵责。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自《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入双溪不计春,炼暴黄精几许斤。炉灶石锅频煮沸,土甑久烝气味珍。谁来幽谷餐仙食,独向云泉更勿人。延龄寿尽招手石,此栖终不出山门。

  一人上山,字之曰仙。饥餐黄精,渴饮甘泉。随缘度日,对月参禅。无烦无恼,益寿延年。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天。

  十番来显见,七处有征心。水精何处寻?童子拜观音。

  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若能钻木取火,污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大师《无相颂》)

  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华严经)

  世有多解人,愚痴学闲文。不忧当来果,唯知造恶因。见佛不解礼,睹僧倍生瞋。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邻。死去入地狱,未有出头辰。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

  佛告阿难:

  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婬妷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婬妷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

  人寿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

  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闲自访高僧,青山与白云。东家一稚子,西舍众群群。五峰耸云汉,碧落水澄澄。师指令归去,日下一轮灯。

  闲自访高僧,青山与白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师指令归去,日下一轮灯:佛光普照,心灯常明。

  踯躅一群羊,沿山又入谷。看人贪博(竹)簺,且遭豺狼逐。元不出孳生,便将充口腹。从头吃至尾,呲呲无馀肉。

  心随念狂,似羊遇狼。一失主宰,万劫逃亡。

  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

  天玄地黄,今来古往。生心无住,信马由缰。

  我见顽钝人,灯心柱须弥。蚁子啮大树,焉知气力微。学咬两茎菜,言与祖师齐。火急求忏悔,从今辄莫迷。

  荆门军玉泉承皓禅师俗姓王,眉州丹棱县坼头镇人。天圣元年依大力院出家。法名承皓。明道二年普度为僧。景佑元年受戒。庆历二年游方。至复州见北塔思席禅师。发明心要。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制赤犊鼻。书历代祖师名而服之曰。惟有文殊普贤。犹较些子。且书于带上。自是诸方以皓布裈呼之。熙宁间至襄阳为谷隐首座。有蜀僧依止师席。师怜其年少有志。稍诱掖之。僧亦效师制犊鼻。浣而曝之。师见之曰。我裈何故在此。僧曰。某甲裈也。师曰。具何道理敢尔。僧礼拜曰。每蒙许与。切所欣慕。师曰。此岂戏论。与汝半年当吐血死。后半年其僧呕血死于鹿门山。闻者异之。

  鸠摩罗什法师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兴尝谓罗什曰:“大师听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尔后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

  济公禅师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万不可不看后二句,而只看前面酒肉。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印光大师文钞)

  古佛路凄凄,愚人到却迷。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欲识无为理,心中不挂丝。生生勤苦学,必定睹天师。

  在佛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很穷。他看释迦牟尼佛天天带著一千二百个弟子,出去托钵乞食,不沾世务,很清净自在的,于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给孤独园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外应供去了。佛的弟子,有开天眼的、有开法眼的、有开慧眼或全证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开佛眼并不是证果,这叫报得通。因为在很多生修过四十二手眼和楞严咒等种种法门,故得这种果报。)证了初果至四果的圣人,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其中的因缘。老人想出家,这些佛弟子、大罗汉,就观察起来,看看这老人的根基怎么样?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观察,这个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供过佛;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根本没有种过丝毫的善根,那么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认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种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出家。并不是说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没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碍。即使出家了,但过了一天、二天,或一个月、二个月,就还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还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后,还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们看这老人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于是就告诉他说:“你不能出家,你年纪大了,不能修行了,你还是回去吧!”老人听了很伤心,一边走一边哭,自言道:“我以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穷。我这辈子做人也没多大意思,死了算啰!”故他边哭边往海边走。正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迎他而来。佛问他:“你这位老人,为什么要跳海啊?”他说:“我想出家,到了给孤独园,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个人生活著也没什么乐趣,不如死了算了!”释迦牟尼佛说:“噢!你要出家吗?那没问题!你跟我回去,我许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没几天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这件事,都觉得奇怪:「这个人他也没有善根,怎麽会证得阿罗汉果呢?还有他在八万大劫之内也没有做过好事,为什麽佛居然会让他出家呢?」於是就请问佛。

  佛就对一切阿罗汉讲:「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种种因果,超过了八万大劫的事,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位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的时候,也是很穷,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一害怕就赶紧念了一声『南无佛!』因念这一声『南无佛』,老虎跑了。直到现在,他念『南无佛』这善根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故他来出家,且证得阿罗汉果。」由这一件公案看来,可见出家并不容易。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后来出家子,论情入骨痴。本来求解脱,却见受驱驰。终朝游俗舍,礼念作威仪。博钱沽酒吃,翻成客作儿。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摘自屈原《离骚》)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

  安头捏鼻,三界演绎。心澄无翳,不生闹剧。

  故林又斩新,剡源溪上人。天姥峡关岭,通同次海津。湾深曲岛间,淼淼水沄沄。借问嵩禅客,日轮何处暾。

  日照晴空,月明长夜。一念不生,心水清澄。

  悠悠尘里人,常乐尘中趣。我见尘中人,心多生慜顾。何哉慜此流,念彼尘中苦。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有云:“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我们常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乃顺事发心。顺理发心则依《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闻伐匈奴尽,婆娑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壮士志未骋,猕猴骑土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竹马土牛,村童玩闹。

  嗟见多知汉,终日枉用心。岐路逞喽啰,欺谩一切人。唯作地狱滓,不修来世因。忽尔无常到,定知乱纷纷。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

  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印光大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三界如转轮,浮生若流水。蠢蠢诸品类,贪生不觉死。汝看朝垂露,能得几时子。

  炉中燃烛,草尖滴露。人生苦短,延时何术?六尘缘影,四大本空。不见性天,一叶蔽目。

  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吞倂田地宅,凖拟承后嗣。未逾七十秋,冰消瓦解去。

  沙上堆城,冰雕塑形。浮云幻象,海市蜃楼。

  云林最幽栖,傍涧枕月溪。松拂盘陀石,甘泉涌凄凄。静坐偏佳丽,虚岩曚雾迷。怡然居憩地,日斜树影低。

  清幽之所,净业无尘。真心常住,苦毒不侵。

  昨夜得一梦,梦见一团空。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想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柳筐不是缸,竹篮亦非桶。从来不打水,是有还是空?痴人来说梦,涂紫又抹红。画蛇添爪子,叶公好描龙。

  迢迢山径峻,万仞险隘危。石桥莓苔绿,时见白云飞。瀑布悬如练,月影落潭晖。更登华顶上,犹待孤鹤期。

  西方十万亿,菩提三十七。阶位五十五,佛乘是唯一。

  余住无方所,盘泊无为里。时陟涅槃山,或玩香林寺。寻常只是闲,言不干名利。东海变桑田,我心谁管你。

  生心无住,恬然无为。无身不患,见性无摧。

  若论常快活,唯有隐居人。林花常似锦,四季色常新。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究竟坚固定中王,直心修学至道场。身口意业须清净,贪嗔痴念要扫光。诚则感应获现证,专能成就大神通。有德遇斯灵妙句,时刻莫忘绍隆昌。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常饮三毒酒,昬昬都不知。将钱作梦事,梦事成铁围。以苦欲舍苦,舍苦无出期。应须早觉悟,觉悟自归依。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一体两用,能杀能活。

  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起。匼匝几重山,纵目千万里。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可贵灵台物,七宝莫能比。

  万籁俱静,心灯独明。

  水浸泥弹丸,思量无道理。浮沤梦幻身,百年能几几。不解细思惟,将言长不死。诛剥垒千金,留将与妻子。

  《大智度论》云: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五家者:王、贼、火、水、恶子。

  左手握骊珠,右手执慧剑。先破无明贼,神珠自吐焰。伤嗟愚痴人,贪爱那生厌。一堕三途间,始觉前程险。

  欲破无明,断欲去爱。舍识依智,不起对待。

  出家求出离,哀念苦众生。助佛为扬化,令教选路行。何曾解救苦,恣意乱纵横。一时同受溺,俱落大深坑。

  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人人有宝,懵懵不找。随业浮沉,穷困潦倒。

  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波,光阴石中火。任他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将此深心奉尘刹,于十方界坐道场。(摘自《楞严经》阿难赞佛偈颂)

  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

  竹径通幽,鸟语花香。山光潭影,何非真常?

  闲入天台洞,访人人不知。寒山为伴侣,松下噉灵芝。每谈今古事,嗟见世愚痴。个个入地狱,早晚出头时。

  天台寒岩,福地洞天。闲而观世,大罗金仙。

  身贫未是贫,神贫始是贫。身贫能守道,名为贫道人。神贫无智慧,果受饿鬼身。饿鬼比贫道,不如贫道人。

  身贫思出离,却走马以粪。富贵不修道,戎马生于郊。

  陶潜,字渊明,东**西浔阳人。陶侃曾孙,好读书,志清高,不羡名利。一生爱菊,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佳句。后为彭泽令,耻同流合污,为官八十日,辞官归里,曾曰:“不为五斗米折腰。”作归去来辞以见志。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生安贫乐道,诗酒自娱,故称田园诗人。不贪名利,唯贪杯中物。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为座右铭。文章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等,令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是位乐天派之文学家。对政治感伤,回天乏术,隐庐山之阳,与慧远大师往来甚洽,因嗜酒未入莲社。年五十二卒,后称靖节先生。

  评曰:

  家贫无酒,乞诸邻友。出仕县令,挂冠而走。

  归去来兮,折腰五斗。志虽清廉,杯常在手。

  又说偈曰:

  靖节先生号五柳,吟诗论文不离酒。醉赏秋菊东篱下,觉看春泉南山左。观云无心自出岫,悟鸟倦飞双还游。木欣欣荣达万物,宇宙变化无止休。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附: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君见月光明,照烛四天下。圆晖挂太虚,莹净能萧洒。人道有亏盈,我见无衰谢。状似摩尼珠,光明无昼夜。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66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