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禅诗净解》僧璨大师

《禅诗净解》僧璨大师


  僧璨大师

  僧璨大师当居士的时候,去见二祖慧可大师,跪下说:“弟子得了风湿病(也有说天花者),自知业障深重,所以请和尚慈悲,帮助我忏悔罪业。”

  慧可大师:“把你的罪业拿给我看,我帮你忏悔。”

  “弟子找了好久,找不到自己的罪业在哪里,也拿不出来。”

  “我已经给你忏完了。”

  此段公案与达摩祖师为二祖慧可“安心”之公案是一样的道理。因“罪从心起”,觅心既“了不可得”,当然亦“觅罪了不可得。”空实无花,病者妄执。故,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根本同“心”一样是无形的,为什么非要执着它呢?不造罪自然就没有罪了,是不是!

  拘那含牟尼佛为贤劫第二尊佛。《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其传法偈颂:“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罪性本空,空者,切不可误会空无所有,只是说,无论某一事物的生起,必待众缘和合,本无所谓永恒不变的固定体性;既无永恒不变的固定体性,佛法就名之曰空。

  迦叶佛乃贤劫第三尊。《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其传法偈颂: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幻化之罪福,乃因缘所生之“有为法”,如露亦如电。虚妄不实,是即无自性。龙树菩萨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又《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之神通证说品: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宿命通故。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或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或毁佛寺破塔坏僧。彼等明见如是余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我心分别彼罪未忘。是故不能获深法忍。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无丈夫。无摩奴阇。无摩那婆。无父无母。无阿罗汉。无佛无法无僧。无有是逆。无作逆者。岂有堕逆……一切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即时获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即心安住于不生不灭之自性。上述所释“将罪来,与汝忏。”“觅罪了不可得。”“与汝忏罪竟。”是否意味着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于是可以百无禁忌,胡作非为了?非也!大修行人正不昧因果也!济公禅师所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学我,必定堕地狱”者,正是劝诫世人:当你不能“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固然是罪从心生,罪从心灭,所以将心忏。用真心来忏悔所造的业,心里把所造的过错忘掉,罪业也没有了,所谓‘过能改归于无’,然而,如果有过不改,却把它藏起来,不教人知道,甚或变本加厉,那才真是叫做罪上加罪呢:“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而,越是大修行人越是倡导因果教育。印光大师曾云,自知惭愧,于某年九月半起七,至次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此非谦辞,乃证道之语也!

  光是空,知道如来藏,远远不够,假若有如来藏的执着,就得不到如来藏的解脱。要「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就是「真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妙有」。「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妙有既是真空,真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空,不碍妙有」,非空非有!这就是无所执着的如来藏解脱。

  闲言少叙,二祖慧可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大师:“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慧可祖师知其为龙象法器,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不久又令其受比丘具足戒,僧璨之风恙亦愈。

  僧璨大师服侍二祖慧可大约二年后,慧可大师传授他一首偈颂: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就是说:你虽然是一个载道之器,可以修道,但是你若不修行,它也没有什么用的。后传法给他,是为禅宗三祖。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61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