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形山秘藏 > 第八一章:五阴魔

第八一章:五阴魔


  袁姐的电话,从台湾请来一位常慧法师,宣讲楞严经五十阴魔。胖哥、小磊、左轮,吴暇应邀参加法会。

  袁姐家,常慧法师坐上首,大伙儿围拢一旁,每人手中一本《楞严经》,众星捧月。

  常慧法师:“时间宝贵,知道大家修习精进,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我先念一遍经文然后解释经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阿难在前边请问佛怎么样修行,为未来的众生请法,他虽然明白修行的道理,可是他并没有实地的经验。理论他是明白了,可是他没有经验,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修行中,会有一些什么事情发生。所以佛就说:「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我现在已经将真正的修行法告诉你们了。「汝犹未识」:「你啊!现在还不知道呢!」你不知道什么?「修奢摩他」:修这个楞严大定,「毗婆舍那」这个微密的观照。这个微密的观照这种的法、这种的定里头,「微细魔事」:在这修行里头,可有很多的魔事,这个魔并不是很显著的,而是非常之微细。「魔境现前」:在你修道用功,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时,魔境现前,「汝不能识」:你不认识这个魔怎么叫魔?「洗心非正」:你就是虽然洗心,但你稍微有一点不对,不合乎正知正见,就「落于邪见」:你稍微有一点点不是正知正见,就会落到邪见去。「或汝阴魔」:或者你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魔──自心魔。或者就是由色阴生出来的这十种魔,这也是属于你自己的。「或复天魔」:或者又有天上的魔。为什么天上的魔他来魔你呢?就因为你这修行的人,修行有了定力了,你这一有定力不要紧,可是魔王的宫殿都摇动了,就好像地震似的。他也有神通,那儿一摇动,他一观察:啊!我这宫殿怎么无缘无故就摇动起来了呢?就破裂了呢?喔!他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要成道业了,所以他这种定力,把魔王的宫殿都要给破碎了。于是乎──你想破碎我吗?我就先破坏你的定!所以他就来破坏这个修道人的定力,这是天魔。「或着鬼神」:鬼神也是这样,看见你要修行证果,他就妒忌了。你要证果?我先来破坏你的修行。于是乎他就钻到你的心窍里去,或者附到你的身上,令你定力就不成了,令你就走火入魔。这个着魔,前面这经上不是讲了,这最重要的。为什么着魔呢?就因为洗心非正,就因为你立心立得不正,所以呀!你有一点邪心,哦!就着魔了,这叫走火入魔──走着火,入魔了。「或遭魑魅」:或者遭魑魅魍魉,这都是妖怪之类的。「心中不明」:你一遇到这种境界来了,心中不认识、不明白,「认贼为子」:你就认这个贼人做为自己的儿子。你想想,那你的东西他焉能不抢去、偷去呢?你把贼都引到家里来了,家里所有无价的宝珍都会给偷去的。什么是你家里的无价宝珍呢?我现在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你切记啊!应该相信我的话,切记不要不相信我的话!为什么呢?这是对你的前途和生命有大关系的,什么是你的宝啊?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这如来藏性,他能抢去吗?知道精、气、神吗?你若是要恢复你的如来藏性,首先就要保持你的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那就是财宝被人抢去了,被人给夺去了,受打劫了,被人打劫去了,你小心一点啊!人们所欢喜的就是钱,他们认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钱也。」这是一般世俗人都有这个毛病,对这个钱的问题看不破,就放不下。自己中这种钱的毒不要紧,还要毒子、毒孙,这么一路一路毒下去,所以就留钱给子女。留钱给儿子,儿子又留给儿子,又留给儿子,哦!传来传去就是被钱这种毒水毒得透不过气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这儿告诉大家,那个钱上面都有一种毒,你还不相信,总是要和这个钱最近,那么这就是中毒了嘛!中钱的毒,这个流毒要毒到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都毒下去。我以前讲过很多次,人都要储钱,就以为是好事。那么我们修道的人,不应该再把钱看得那么重,所以不需要储钱,不需要「钱不可须臾离也」。我们要把它改过来,我们是「天命之谓法,率性之谓法,法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法也。」那什么叫法呢?说那是佛法僧的「法」,我知道。你还没有知道,你若真知道了,你就不会把你那个法都丢了。究竟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气,就是我们这一股气,通天通地,乃至于诸佛、菩萨和我们所以都是一体,就因为这个气是通的。这个气,好像我们呼吸气,能看得见的,那个气里头支配气的,就是那个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气,不要生气,你要修养你这个气,所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都是养气。你想养气呀,你要把法不丢了嘛,我告诉你们一个最重要的、要紧的法门,你们听呢,也好;不听呢,也没有关系。不过我要告诉你们,什么呢?你若想养气嘛,就不要讲那么多的话。在有些人就是在那儿讲话,讲话讲来讲去都不知道讲什么。修行人不能寡言,那就不能修行;你不能养气就没有法。所以「法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可以很容易随随便便就把这个法都丢了,你若尽讲话,那就是把法都丢了。不是不讲话,有要紧的事情可以讲,不是在那儿尽舂闲壳子。「哦!没有事,我很寂寞了,我找一个人去舂舂壳子。」那不要紧,可是你这一舂壳子啊,这一讲话,把什么法都丢了。你法都丢了,那你看你还修什么道呢?”

  小磊:“是啊,尽扯淡,光阴都荒废了。”

  常慧法师:“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又复于中」:在修道中,你就是不着魔,也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择法眼。择,是选择的择;法,是佛法的法;眼,是眼目的眼。若你能认识佛法,自己到什么程度上,你应该知道。不要「得少为足」,「如第四禅」:像什么似的呢?就像那个修道修到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像无闻比丘似的。怎么叫无闻比丘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知识,知识不够,知道佛教的道理很少,所以叫无闻比丘。怎么样无闻呢?本来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都超过四禅天了,佛讲证到四果阿罗汉就不会再受生死了;二果的圣人,名为一来,一升天上一来人间,这还有一番的生死;而初果就有七番生死。那么这种的境界都超过四禅天。这无闻比丘修行用功,他的程度只是到四禅天,他就以为证了四果阿罗汉了。其实这四禅天,根本就不是证果,这还是凡夫。那么无闻比丘「妄言证圣」:他说自己证了四果阿罗汉。现在有些人,不单以为四果阿罗汉这种程度都低了,这些人直认自己就是佛了!可是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么自认是佛的这个人,你先问问他有几通?六通之中,鬼有五通,没有漏尽通,佛果位上有六通。我相信现在自认是佛的人,不要说六通、五通,我相信一通都不通。一通都不通,所以他就说他自己是佛了,如果他要是有一通,也就不会打大妄语的。「天报已毕」:等他在天上的寿命完了之后,「衰相现前」:这个衰相,天上的人寿命终了,要死的时候,就有这五衰现相,有五种。一、花冠萎谢;二、衣着尘埃;三、两腋汗出;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谤阿罗汉」:等到他天福尽了,五衰相现,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发了脾气。无闻比丘发什么脾气呢?他说:「我现在被佛给骗了!佛是欺骗人的,他说证四果阿罗汉就永远不受生死了,我现在为什么寿命又终了呢?又要去托生、去受轮回?这是佛打妄语啊!」他这一谤佛,你说怎么样啊?就堕阿鼻地狱了。「身遭后有」,「堕阿鼻狱」:阿鼻狱,就是无间地狱。根本他不是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说自己是四果阿罗汉,证果了,所以他天福享尽,寿命终了,又堕落了!他不知道他自己错误,而说佛说法说错了,根本佛说:「你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嘛!你若证到四果阿罗汉,自然就没有生死了嘛!怎么还会有五衰相现呢?」所以他这一谤佛,即刻就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是无闻比丘。你现在说自己就是证佛果了,就是佛了,这样的人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这我都找不着他所去的地方,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

  袁姐:“这种人世上还不少呢!尤其在台湾。无间地狱就是他们将来的家。”

  常慧法师:“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汝应谛听」:阿难,你应该谛视而听,应该特别注意,审视而听。「吾今为汝」:我现在为你阿难及一切的人,「仔细分别」:详详细细地为你分别,讲给你听,你不要辜负我这种的心。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阿难起立」:阿难即刻就站起来了,「并其会中」:和在会里头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同有学者」:和初果、二果、三果这一些有学的人,「欢喜顶礼」:一听佛要分别仔细地讲,大家都高兴地一起顶礼,给佛叩头。「伏听慈诲」:都趴在那个地方听佛来讲这种的法。伏,是趴在那个地方。这并不是趴到地下,就在那儿听,这个伏是把心里什么念头都降伏了,没有其它的妄想,就一心听佛说法,这叫伏听慈诲。”

  左轮:“佛怎么说?”

  常慧法师:“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和在会的一切大众,「汝等当知」:你们现在的人应该知道,「有漏世界」:这个有漏的世界,「十二类生」:所有的十二类众生,「本觉妙明」:本来这个觉性,妙明的真心,「觉圆心体」:又圆满又觉悟的这种心体,「与十方佛」:这十二类众生的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一切的佛,「无二无别」: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十方佛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十二类的众生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这又叫如来藏性,和一切众生是一样的。「由汝妄想」:阿难啊!你的自性和十二类众生的自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可是你依真起妄,「迷理为咎」:把真正的真理迷昧了,所以就生出毛病,生出过错来了。「痴爱发生」: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愚痴和这个爱。愚痴和爱,可以说是两个,又可以讲成一个。愚痴是一个,爱是一个,又愚痴,又有爱,这是分两个讲。若合上一个讲,就是痴爱。因为你这个无明,变成什么都不明白,就知道爱,一天到晚就想这个东西,想这个**、想这个爱欲,啊!时时刻刻也放不下。你若能对研究佛法像这么样注意,时时刻刻也忘不了佛法,那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能把好色的这种心,放在好佛法上,所以学佛法,学来学去,愈学愈觉得干燥无味,说:「我就这么多毛病,这个佛法都把我讲出来了,哎!真是不要学了,学佛法把我的毛病都要学没有了,这怎么可以呢?」这就是一种痴爱。这个前边说是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我现在可以说是痴爱为咎,痴爱的过错。痴爱发生,「生发遍迷」:因为你有痴爱,所以就生发出来遍迷,一切都迷了,什么都迷了。最初就是痴爱,你有了痴爱,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顾了,下地狱就下地狱,管那么多干什么!所以什么也都不管了。「故有空性」:因为你这个痴爱为咎,一天到晚就想女人,女人就想男人,所以就发出一种虚妄的空性。「化迷不息」:这个迷就变化,由一个迷化出两个迷,两个迷又化出三个迷,化迷不息,总也不停止。聪明的人应该在这个地方着眼哪,应该注意这段经文哪,这个把你真讲到骨头里去了,讲到人这个骨头里去,这个毛病都给你讲出来了!「有世界生」:才有这个世界生。「则此十方」:既然这样子,这个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微尘国土」,「非无漏者」:这不是一个不坏的,不是一个无漏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体性,是由妄想造成的。「皆是迷顽」:都是不明白。迷就是不明白,顽就是顽固不化。「妄想安立」:都是你这种妄想所安立的,你知道吗?”

  左轮:“我们的确生活在妄想之中。”

  常慧法师:“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阿难你不要睡觉!应该知道,知道什么呢?你「当知虚空」:所谓我说不要睡觉,就是叫你不要迷惑了,不要再有这个痴爱,不要再迷昧这个所谓的‘真理’了,所以叫你不要睡觉。那么佛叫阿难不要睡觉,我现在叫你们各位也不要迷惑。现在主要的问题,你应该知道这个虚空,「生汝心内」:这虚空在你的心里边,「犹如片云」:好像一片小小的云彩,「点太清里」:点到太清里边。太清也就是虚空的一个别名。「况诸世界」:何况所有的一切世界,「在虚空耶」:虚空在你的心里边,就像一片云彩在虚空里头似的。一片云在虚空里是很小的,但是这个虚空是很大的。可是虚空在你的心里头,也是像一片云彩那么小。楞严经中讲过「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空在大觉心里头,就像海里边一沤发,现在又说「空生汝心中,片云点太清」,空在你的心里头,好像一片云点在太清里那么小。那你的心有多大,况且诸世界在虚空呢?所有一切的世界在虚空里面是很渺小的,那么如果在你的心里呢,那就更小了。所以这就是形容我们的觉性,是遍满一切处的。「汝等一人」:阿难,在你们里边的一个人,「发真归元」:如果成佛了。发真归元就是成佛了,证四果阿罗汉也叫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这十方所有的虚空都没有了。「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怎么可以说虚空里边所有这一切国土,而不振裂呢?虚空都没有了,国土又怎么能存在呢?所以一切国土也都没有了。那么有的人说,既然成佛,虚空都消灭了,十方的佛成了很多,现在我们的虚空怎么还没有消灭呢?还没有销殒呢?在众生分上,你看见,这是有的;在诸佛的分上看,这一切的虚空都没有的,什么都没有。所以所见的不同,你就不能一概而论。好像现在我们有人得到五眼,开五眼的人,他就几千里、几万里,此国土、他国土,这个国家的事情,那个国家的事情,他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可以知道的。那么你没有佛眼的人,你看得见吗?看不见的。所以由这一点,你就不能说是:「喔!我看见了,这就是有的。」你看见这是有的,在佛的分上看,就没有了,虚空粉碎了。「汝辈修禅,饰三摩地」:你们修禅定,也就是修三摩地,得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所有的十方菩萨,及一切无漏的大阿罗汉。「心精通吻」:你修这个禅定,得到定力,和十方菩萨、大阿罗汉的心里都互相通的,互相吻合,就像一个似的。所以「当处湛然」:这种清净本然的样子,不要到旁的地方去找,就在你当处就是,当处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为什么说十方的菩萨、大阿罗汉和修道的人,心精通吻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和你所修的定是一样的,都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都是修这个楞严大定,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既然一样,所以心精通吻,心里都是相合的,彼此就好像互相都有电,通着的。不要说和诸佛菩萨、阿罗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心里,你如果想这个人,你那电报就打到他心里去了,说:「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呢?」他自性里知道,他心里不一定知道,但是彼此大家自性方面都知道了。你说:「那每一个人,我一天到晚就想他,想、想、想,那么他也就会想我了?」你想死了也没有什么用的,好像前边讲那个痴情、痴爱的人就是,噢!如果有一个爱人,一天到晚想着放不下,啊,总那么想,想!想!想!想来想去就想得死了。怎么死的?想到一起来结婚了,结了婚就昏了;昏了,然后久而久之就死了嘛!结婚!结婚!结婚就是昏,昏就是愚痴,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你得到楞严大定、真三摩地这个时候,你说怎么样啊?魔王就震了。「一切魔王及与鬼神」:和一切的鬼神,与「诸凡夫天」:凡夫天就是六欲天、四禅天,这都叫凡夫天。「见其宫殿」:他们那个地方就不得了了,怎么样啊?他的宫殿「无故崩裂」:无缘无故这个宫殿就坏了。宣化上人讲过以前他在东北的故事,他有一个小徒弟,这个小徒弟大约十四岁的样子,虽然是个小徒弟,他的神通可不小,他可以上天入地。他得到五眼,但是没有得到六通──他得到五通,没有得漏尽通;若是得漏尽通,那就证阿罗汉果了。有一天,他就跑到天上去玩。到了天上,这个魔王很欢喜他,就把他圈到宫殿里头了。魔王的宫殿都是玲珑透体的,都像那个琉璃造的,非常地美丽,他就留在那里。因为他有五眼,他看到他自己的法身到那个地方,魔王就不叫他回来了。他就告诉宣化上人:「师父啊!我到天上去,现在回不来了!」上人说:「你到天上去回不来,谁叫你去来着?」他说:「我以为那个地方好好玩的,我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啊!天上那个人就不叫我回来了。」上人说:「你玩,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嘛!那六欲天的天魔,他专门就想要破坏修行人的定力。你不要害怕,我叫你回来。」上人叫他回来,这魔王就在那儿圈着他不叫他回来,这个时候他就很恐惧了,他说:「他不叫我回来,那怎么办呢?」上人说:「你不要怕,我现在叫你回来。」于是乎上人就用这个〈楞严咒〉,其中那个破魔咒术的五大心咒。喔!魔王宫殿即刻就粉碎了!这次他回来了,这是真实的事情。所以现在这魔王宫殿崩裂了,「大地振坼」:大地也都震出很多的裂口,地也都破坏了。「水陆飞腾」:水陆都飞腾,「无不惊慑」:大家都恐惧得不得了。「凡夫昏暗」:可是我们世间的凡夫,感觉力不那么清楚,所以也不知道,「不觉迁讹」:不觉这个大地有这么多的变化。因为他感觉力没有那么灵敏,没有那么快,所以就不知道有大地六变震动的这种情形。现在明白了吧!那个魔为什么要来,就因为这样子。「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天上的魔和这个鬼神,都有五种的神通。什么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如果他得到漏尽通,他也就不会来扰乱你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漏尽通,所以他就还想做坏人,还想做恶人,来破坏你。「惟除漏尽」:可见这个漏尽不容易得的。什么叫漏尽?我再给你们讲真了一点,就是你一天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你没有把这个念头断了,那就没有得到漏尽。再给你们说深一层,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真了,若不讲真了,好像盖着盖儿摇,摇到几时,你们也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讲真了,就是要你那个精不走了,那就漏尽了;你的精若走了,那就漏了。现在我把天地的秘密都告诉你们,你能精不遗失,那你就没有漏了。你不单精不走,你连那个念头,那个心都没有了,微细微细的那个念头,好像要有**心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是漏尽了。现在明白了吗?天魔为什么没有漏尽?他就有这个**心,鬼神也有**心。「恋此尘劳」:尘劳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这个**,**就是尘劳,尘劳就是**,他就贪恋这个东西。「如何令汝,摧裂其处」:他贪恋这个东西,所以他也不愿意叫你放下,叫你也要贪恋。他说:「我们两个是好朋友,我没有放下这个东西呢,你就想要跑了,要把这个东西舍了?不可以的!」所以他就来了。干什么呢?摧裂其处,他舍不得你离开这个世界。「是故鬼神」:所以这一切的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讲妖精,你看这「妖」字怎么写的呢?什么是妖精?这个「女」是寿「夭」了。怎么叫夭?夭就是年纪不过三十岁以前死的,这都叫夭。那么这个妖精,你看这个字义,我不要讲得太多了,这个意思你明白就可以了。总而言之,这个女字边搁一个短命鬼,青年死的就会做妖精。「于三昧时」:谁的三昧?就是你的三昧,你在定的时候,「佥来恼汝」:佥当「全」字讲,当「皆」字讲,也可以当「都」字讲,就是他们统统都来了,来了要干什么呢?所谓都来要吃唐僧肉。唐僧,谁叫唐僧呢?唐玄奘就叫唐僧,好多妖精都想要吃他的肉,那就是恼乱他的定。所以你要是修行有了定力,那一切的妖魔鬼怪也想要来吃你的肉。不是吃你的肉,我再给你们讲真一点,今天我和盘托出,一点都不保留,怎么样呢?就因为你没有**心,你的精足了。你的精足、气足、神足了,所以他这个时候,看你有这么多宝贝,说:「我一定到你那儿抢你的宝贝来了。」为这个,所以他就来破坏你。他破坏你的原因,就想要抢你的宝贝。你谁有女朋友,那个女朋友就是抢你宝贝的!谁有男朋友,那个男朋友也就是抢你宝贝的!你以为干什么的呢?你说:「我学佛法,佛法讲布施,我把我的宝贝布施给人。」那你将来就变成穷鬼堕地狱了。那时把你宝贝抢去的那个人,他不会再到那儿跟你说:「我给你一点宝贝,你可以再出去了。」那时候没有法子帮你的忙,你自己想一想看。”

  小磊:“真是!”

  常慧法师:“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在前边所说的这个魔,你的定力修得有所成就了,魔王就怕你成就定力,于是乎,他就来破坏你的定力,令你三昧不能成就。「然彼诸魔」:虽然魔王都来扰乱你,给你麻烦,可是这一些个魔,「虽有大怒」:虽然他们都非常地恼怒,「彼尘劳内」:可是他们有这种尘劳染污,「汝妙觉中」:所以在你的妙觉性里边,「如风吹光」:他们没有你的办法,不能奈你何,怎么呢?就好像风吹这光似的,光不为风所摇动。「如刀断水」:又好像用刀来斩水一样,「了不相触」:刀斩水,你就怎么样斩也斩不坏水的。「汝如沸汤」:你这种修行的定力,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就好像热汤似的,「彼如坚冰」:魔王也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比方冬天冻的坚冰。「暖气渐邻」:这个坚冰虽然坚固,但是遇到沸汤,暖气渐渐地和它就接近了,「不日消殒」:不用一天的时间,它就会消灭了。「徒恃神力」:他们只仗恃着有神力,「但为其客」:始终是做不了主人,就仅仅做一个客人而已。「成就破乱」:他们如何成就其破乱呢?「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你心里五阴的主人,「主人若迷」:你这个主人若是迷惑了,那么「客得其便」:客就得了方便了。如果你这主人不迷,他就没有你的法子。谁是主人?就是自性。你自性假使迷了,那魔就有办法了,就可以恼乱你;你自性要是不迷呢,魔就没有办法你,他就束手无策。「当处禅那」:当你得到三昧的静虑,得到正定正受这种禅那的时候,「觉悟无惑」:你只有一个觉悟的菩提心,而没有一切的疑惑。「则彼魔事」:那么魔的本能,「无奈汝何」:他就不能奈你何,不能把你怎么样子,他没有办法你,也没有法子给你麻烦。「阴消入明」:那么魔是属阴的,阴会消去了,就好像这魔就是冰,你自己就好像热水似的,热水把冰化了,这就叫阴消。入明,你的智慧火高悬,所以就入明了。「则彼群邪」:那一班的邪魔外道、妖魔鬼怪,「咸受幽气」:他们所有的本事就是黑暗的幽气。「明能破暗」:你自己有真正的定力,有真正的慧力,慧光的发明,明能破暗,这暗就破了。这种阴魔,其实不止五十种,五百种、五千种、五万种、五十万种都有。每一种又可以分出来十种;若细分析起来,千千万万种都有。归纳起来,什么叫阴魔呢?本来是没有什么东西的,它就是一股阴气。这股阴气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也就是从我们每一个人的阴念来的。这股阴的念就是属于贪、瞋、痴之类的念,所以就生出来色、受、想、行、识,那每一个蕴里头就生出来这种种的阴相。这种阴相是功夫到了,它必然现出的一个情况。你若功夫不到,想有这个阴魔,也没有的;你若到了,它就现出来。现出来那也不要紧的,不用说是怕着魔了。不用怕!那怎么样呢?阴相现出来的时候,你能处之泰然,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见如不见,闻如不闻,都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之无味。你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阴魔它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你若能没有贪、瞋、痴,也就把这阴魔都降伏了。没有自私、自利、有所求、有贪、有争这五种的毛病,什么魔也没有办法你。所以我们各位现在研究,不要说研究这阴魔就怕魔了。不需要怕,它这一股气就像什么呢?这也是用一个粗的比喻,什么呢?就好像我们烧热水一样,水烧滚了,它会有热气出来。那热气一出来了,就是水开了。你修行有魔现出了,那个魔的现出也正是因为你自性里头那个阴念、阴气所幻化出来的。虽幻化出来,你能不为它所摇动,也就没有事了。好像你烧开水,那热气出来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等它出过去了,那水就可以喝了。人有这一股魔气现出来了,就好像锻炼这个金,精金剩下了,那金里头的渣滓都锻炼出去了。修道也就像锻炼真金一样的,所以说:「真金不怕洪炉火。」你要炼出精金来,炼出金刚不坏身来。金刚不坏身就是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地用功修行。你用功修行无论修到什么程度上,也不要生欢喜,也不要生恐惧心,这是修道人最要紧的一个根本解决魔障的办法。「近自消殒」:如果他想近前来恼乱你,来给你麻烦的话,他自己就会消灭了。「如何敢留」:他怎么样还敢在这儿留难你,在这儿给你添麻烦呢?他就不敢「扰乱禅定」:他就不敢在这个地方来恼乱你了。「若不明悟」:假使你不明白、不觉悟,「被阴所迷」:被这个五阴魔所迷,「则汝阿难」:那么现在你阿难,「必为魔子」:一定做魔子魔孙了,「成就魔人」:你所成就的,就是属于魔之类的。「如摩登伽」:像摩登伽女,「殊为眇劣」:这是一个很渺小、很平常的魔事。「彼惟咒汝」:她就用先梵天咒来迷你,「破佛律仪」:她破坏佛所有一切的规矩,在这「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就只毁坏了一戒而已。「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因为你心里清净,你这时候证了初果,所以尚未被她魔住,还没有堕落。「此乃隳汝」:这个是令你堕落的一种行为。「宝觉全身」:你这个宝觉的全身,「如宰臣家」:就好像做大官的家里头,「忽逢籍没」:忽然被皇帝给抄家了。「宛转零落,无可哀救」:那么就互相辗转地零落,你没有地方去求救,没有地方求哀怜,叫人可怜你、来救救你,没有的。”

  小磊:“一失足,则成千古恨,如履薄冰啊……”

  常慧法师:“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汝坐道场,销落诸念」:把一切的念都没有了。你只修反闻闻自性这种的功夫,所以把一切的诸念都销落了。「其念若尽」:这个念若没有了的时候,「则诸离念」:则所有的一切离开你想念的,「一切精明」:所有一切的精明,所有的这种智慧和定力,「动静不移」:你动,它也不会改变的;静,它也不会改变的。「忆忘如一」:想起来和忘了,这两种道理是一样的,是一个,没有两个的。「当住此处」:阿难啊!你应该知道,修这种的定力,住在清净、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种的境界上,「入三摩地」:得到一种定力。「如明目人」: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处大幽暗」:居住到一个大幽暗的房子里头。「精性妙净」:虽然有这种精明的妙性,这种妙净,而「心未发光」:心里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光明。「此则名为」:这个名为「色阴区宇」:就是色阴所管的一个地方。「若目明朗」:假设你这个人的目明朗,则「十方洞开」:十方世界都给洞开了。「无复幽黯」:再没有幽暗的情形了,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名色阴尽」:这个名字叫色阴尽。这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色阴就没有了。「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这个人他还能超越过去劫浊这时候,「观其所由」:观看观看他这个人这种行为、行动的所由。「坚固妄想」:他这种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以做他这个根本。”

  小磊:“这个色阴尽的时候,是人则能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常慧法师:“他还有妄想。坚,就是他在那里执着得太厉害了。”

  小磊:“是不是坚固妄想做为色阴由来的根本?”

  常慧法师:“他到那境界就是这样子,不管它由来不由来。这没有法子追根穷底的,这都是虚妄的,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这都是假的嘛,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假的。”

  小磊:“就好像作梦一样,梦里没有道理可以讲的。”

  常慧法师:“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现在讲到这五阴魔上,五阴是什么呢?是色、受、想、行、识。色有十种魔,受有十种魔,想有十种魔,行有十种魔,识有十种魔,合起来就是五十种阴魔。修道的人必须对这五十种阴魔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这五十种阴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眷属。等做了魔王的眷属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了魔王的眷属呢!还不得其要领,还不知道。所以这要特别注意的。「阿难,当在此中」:当在什么中呢?就在这个色阴将尽的时候。在这个人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精研妙明」:因为这时候有一种光明,在精研这个妙明。「四大不织」:四大互相都不起作用了。「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在这个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就等了少选,就是没有好久的一个时间,在很短的一个时间之内,这个身已经没有障碍了,好像等于虚空一样。这时候叫什么?叫意生身。这个身能出碍,就是离开这个肉体,另外还有一个身。就像前面讲的我那个徒弟,他到了天上去,这叫法身,又叫意生身。这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意,是由意生出来的这个身,这叫出碍了。「此名精明」:这个名字叫精明。「流溢前境」:这个精明,流溢前边的这种境界。”

  小磊:“「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这句话怎么说?”

  常慧法师:“这就因为他太精、太明啦,就好像假聪明──世间智慧,那也就是太精明了嘛!”

  小磊:“前境是指什么?”

  常慧法师:“前边所说的那个境界。”

  小磊:“还是他在用功当前的境界?”

  常慧法师:“就是他所得到的境界,以前所得到的。「斯但功用」:这一种的境界,只不过是一种功用而已。不能常,它是偶尔的。如果你随时可以自由出入,我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去,我愿意回来就回来,操纵自由。「放之则弥六合」,放开了满三千大千世界,「卷之则退藏于密」,收回来呢,随时可以收回来。你若不能这样子,不能随你自意,这叫什么呢?这是暂时的一种功用,你用功用到这个地步了,就有这么一个境界。「暂得如是」:暂时间得这么一个境界,不是永远的,不是常常都能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能身出碍。「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的证果,圣人证果不是这个样子的。「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果这样的解法:「你看,我这修行真有了功夫啰,我简直地又能怎么样出玄入牝!」你若这样一自满,怎么样啊?那就完了。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若不作证圣、证果,这还算可以,这种境界还算没有大的妨碍,没有大的过错。「若作圣解」:假使你若说:「哦!我现在的功夫不得了了,我真了不起了,我现在就是出世的圣人,我就是阿罗汉了!」你若一这样子,认为自己是阿罗汉,证了圣果,「即受群邪」:这时候一切的魔就都会来了。魔既然来了,那将来是堕地狱的。”

  袁姐:“月满则亏,真是至理。”

  常慧法师:“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是五阴里色阴的第二种魔的境界。这种魔境为什么来的?就因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这种魔的境界也找不着,他不理你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个穷人,他到这儿来,也没有什么好处。现在你修行修到有宝贝了,你有了宝贝,所以他就来了,想要把你的宝贝给抢去。那么来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子呢?你还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着相,不要生一种的执着心,也不要想:「啊!这种境界真好啊!再来一次吧!」不要去欢迎它,也不要不欢迎它,就像没有那回事似的,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证果的境界。不作圣心,你要是不作证果这样想,名善境界,这个还不错的。你若一作圣解说:「啊!我现在真是了不起了,连在我身里的虫,我都能把牠拿出来。」这种认为自己得了神通自在,这就错啦!你只要有这一念的贡高心,魔就来了,随着你的贡高心,就钻到你心里来。钻到你的心里怎么样啊?就把你摆布得摇摇荡荡,得不着定力了。所以修道你一定要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堕坑落堑,不至于走错路。你若不明白佛法,好容易就走错路的。你没有功夫,那不成问题;有功夫的时候,那个魔王时时刻刻都看着你的,看着你一有机会可趁,他就来恼乱你了。「阿难,复以此心」:再用这个心,「精研妙明」:精研这种微妙而光明的情形。「其身内彻」:内里通彻光明了。这个人修行修行,啊!自己身体里边,什么东西都看见了。要是常常能看得见,那就可以;要是不是常常看得见,只是偶尔看见,这就是一种境界,这是五阴中色阴的一种境界。「是人忽然」:这个人忽然间,「于其身内」:在他的身内,「拾出蛲蛔」:他可以在肚皮里面自己拿出虫子来。这虫子有长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他都可以伸手就拿出来。拿出的虫子,是清清楚楚、真实不虚的,但是肚皮也没有坏,你说他怎么拿出来的?你若伸手到肚皮里头拿这虫子,肚皮应该坏了,可是肚皮也没有破裂。「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这个身相宛然,这个地方就有两个解法:可以说这虫子身相宛然,一点都没有坏,是整个的,是完整的,是活的,是生动的,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你自己的这个肚皮,也宛然没有损坏,这也是一个解法。「此名精明」:这叫什么呢?这就叫精明。精到极处,也明到极点了,所以就其身内彻,「流溢形体」:这不是你用手到肚子里面去拿出来的,是从你身子里边流溢出来的。所以,「斯但精行」:这个就是你用功用得精微,得到一种奥妙,发生一种妙行。「暂得如是」:暂时间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这个样子,你若是常常这个样子,那又另当别论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圣人的境界。「不作圣心」:你若不是作证果圣人的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过得去,没什么大问题,没有大的麻烦。「若作圣解」:你要是说:「我现在证了圣果啰,我肚里边的东西,我随便可以拿得出来,你说这有多妙!这个境界,你是没有的。」你若一有这种贡高我慢心,一有这种的执着心,「即受群邪」:就会被魔王拖去了。拖去,就变了魔王眷属了。”

  袁姐:“南洋一些少数民族的巫师似乎有这种术数。”

  常慧法师:“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那么又以精研妙明这种的心。「内外精研」:精益求精,深造不已。「其时魂魄」:其时自己的魂魄──魂有三个,魄有七个。在人身上有十兄弟,有的就单单有耳朵;有的就单单有眼睛,没其它的五根;有的就单单有个鼻子,没有嘴,也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这三魂七魄,像小孩子的样子,各有一根,没有其余的五根,所以,它单独的就不能成立,必须要大家来共同合作。你有耳朵的,帮忙我没有耳朵的;你有眼睛的,帮忙我没有眼睛的,这真是互相利用,互相帮助,他们很合作的。它在人身上,所以人能言行动作,都是这个支使的。魂魄聚到一起,然后修成了,在佛教就是「佛」,在道教他们修就是「仙」。所以你修成了,就可以六根互用,耳朵也可以吃饭,也可以说话,这个很多你想不到的境界。”

  小磊:“前面提到的宣化上人有一个小徒弟到天上去玩,被魔王圈着,然后那小徒弟就报告上人:「怎么办?我不能回来!」这是不是他的魂魄有一些到那里去了?”

  常慧法师:“那是三魂七魄中,或者去一个,或者去两个,或者去三个、四个,都不一定。出去的,它又聚到一起了,不是还七个魄,或者三个魂,出去就合成一个。这个就是这么妙的,它是一股灵气嘛!”

  小磊:“这个是不是修行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可以出去少,有的可以出去多?”

  常慧法师:“不出去好一点。尽出去游玩的也有危险,有时遇到魔,就给抓去了。把魂魄抓去了,这个人就傻了。白痴,人像个植物,都是没有魂魄的,魂魄被魔抓去了。魂就是鬼,修成了,属阳就是属神;再修好了就是仙;再修好了就是佛,都是这一个成的。”

  小磊:“譬如一个植物人,或者有一个人,他的三魂七魄去了一些,虽然他的身体还在,那么这出去的魂魄,是不是又变成另外一个?”

  常慧法师:“不是变成另外一个,就是跟着魔走了。所以这个人有时候就明白一点,有的时候就很胡涂的。”

  小磊:“一个修行人,他的三魂七魄去了一些,如果遇到佛菩萨?”

  常慧法师:“你若真修行,默默中都有护法。我遇到奇奇怪怪的人太多了,好像能出玄入牝的人,我遇到很多。你们没有遇到这种境界,都不认识,不知道。好像台湾那个跳童的,都是「五十种阴魔」的作用嘛!”

  小磊:“他们是修到那个程度了吗?”

  常慧法师:“他们也往前修,也在立功嘛!也就像人似的,有的学好,有的不学好──不学好就做魔王的眷属。我们接着讲:那么在你的身上,和这个「意志精神」:意,就是意志。这个意,同你的志气,和你的精神这种种的。「除执受身」:你除了这个身体,「余皆涉入」:这个魂、魄、意、志、精、神,互相涉入,你到我这儿,我到你那儿,互相帮助,互相涉入。「互为宾主」:有的时候你做主人,我做客人;有的时候又他做主人,你做客人,这六种互相为宾主。「忽于空中」:忽然在虚空里头,「闻说法声」:虚空里头讲经呢!说法呢!谁讲的?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就听见说法声,但是看不见谁说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魂魄、意志、精神互为主宾去讲的。「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或者啊,听到十方虚空里头都讲经说法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就是因为你在因地──所谓因地就是前生,前生你听过经、闻过法,在你这魂魄、意志、精神里头没有忘了。所以今生你用功逼拶到极点,就把这个东西都拱出来了,都跑出来了,就听到好像讲经说法的声音。「此名精魄」:这个名字就是精魄。「递相离合」:或者我和你合作了,或者你和我合作了,互相离合,互相结成一党,做了一个团体。「成就善种」:或者说法,令你在不明白的时候,又提醒你,令你种善根的种子。「暂得如是」:这也是暂时间的,不是永远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喔!又不得了了,你看我现在不用去听经,随时随地我听见虚空中都在说法呢!」你听见说法,那是说法,也不是你自己证圣果了。「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不生贡高心,不生自满心,不生自己了不起的心,不生这种骗人的心,「啊!你看,我用功用得没有人讲经,我都听到说法,你有没有这样子啊?」故意地去向人家讲自己的这种境界,好叫人家相信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时候啊?」「没有啊!」「哦!我是得过啊!」就这么炫示自己的长处,这怎么样啊?「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这么一自满,一执着,一贡高,一我慢,一认为你自己不得了,一定着魔的,着魔干什么去呢?一定堕落的。”

  吴暇:“三魂七魄,有意思。”

  常慧法师:“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毘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以这个心,「澄露皎彻」:澄清而显露出来,皎洁而明彻。「内光发明」:内里边就发出一种光明来,发出光明怎么样子呢?「十方遍作,阎浮檀色」:十方的世界,都像阎浮檀金这样的颜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所有胎卵湿化,无论什么种类,都变成如来了。「于时忽见」:在这时候,忽然间就见着了,见着谁呢?「毘卢遮那」:毘卢遮那,就是遍一切处,这是佛的名字。他无在无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身体。忽见毘卢遮那遍一切处这一位佛。「踞天光台」:他坐在天光台上,现千丈毘卢遮那身,「千佛围绕」:有一千位佛周围围绕着毘卢遮那佛。「百亿国土」:国土也非常多。「及与莲华」:和所有的青黄赤白的莲华都有。「俱时出现」:同时都现出来了,佛就坐在莲华上,莲华就在佛的足下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个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你的心和你的魂灵悟,互相这么一种灵感的觉悟所染,这并不是真的。「心光研明」:你这个心光在研明了,在明白。「照诸世界」:这时候这个心光照诸世界。「暂得如是」:这不是永远这样子,是暂时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不作圣心」:你不要作证圣果的想。「名善境界」:就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若说:「哦!这又是个不得了的境界,这毘卢遮那佛我都看见了,你看见了吗?你没有我这么功夫深,我真够功夫了!」你若这样一想啊,魔王又来了,拖你到地狱里去了。”

  左轮:“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5/45270/2587589.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