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百感小集 > 57 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57 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百感小集57:更新时间:24-6-62:45:6。学生的学习因素,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非智力因素就是除此以外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气质等。说.b.更新

  这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辅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752493

  我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运用是极其重视的,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运用也不能忽视,因为它有独特的个性和功能。

  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作用不小于智力因素。

  没有它,智力因素也不会培养好运用得当。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与运用非智力因素呢?

  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它,别的非智力因素起不了作用。

  因此,我主要就兴趣来谈对非常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和运用。

  什么是兴趣?“它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它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使人强烈的注意,产生紧张愉快的情绪以及主动的意志努力等心理状态,它推动人们去获得知识和进行工作。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丰富和发展了精神生活,并培养了道德情操。

  但热衷于从事**活动的兴趣会妨碍学习和工作,甚至导致一个人走向犯罪。

  因此,人们应该掌握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兴趣。

  要想培养兴趣就必须将教学艺术与其他艺术手段结合起来。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其实质是教师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走向在教学活动中的结晶。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任务,不能只以“口述”的形式来讲课,要运用一些艺术手段做辅助。

  所以,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他不仅有博学、庄重等素质,还要有艺术家的某些才能和手段,并把这些用于教学上。

  也许有人认为教**用某些艺术手段(演员的表情、说唱等)不庄重,有失体统,不该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有了它学生才能学下去。

  尤其是学语文中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课文,只是“一本正”的做法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差异适当地安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这势必要吸取艺术手段,尤其是情节特别精彩的地方,教师用上演员的表情、动作,诗歌的抑扬顿挫,相声的幽默诙谐等等,都可以收到绝妙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1借助演员的表情动作

  在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情动作占有很大的比重。

  剧情中的某些细节与人物的内心**,很多是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展示的,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段移植到语文教学中。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表情的多变性,腔调的虚伪性,动作的投机性,这些用艺术手段来处理,该是令人拍案叫绝!因为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只是一个传授道业的师长,也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王熙凤。

  学生在这种直观的**下,兴趣陡增,他们的精神完全被眼前的形象吸摄住了,哪里还会溜号走神!他们的情感就会随之喜,随之悲,他们的思维也会随着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变化,迅速地判断,通过王熙凤的表象分析出她的内在属性:虚伪、狡诈、机变……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王熙凤的言谈举止用演员的表演方式来体现,就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映象,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可感的动作表情能使学生的心理上就产生了反射,透彻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揭露王熙凤这个封建统治者在贾府得宠之因,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就得到了培养与运用。

  2借助朗读的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地朗读文学作品那是异常动人的。

  这要求朗读者的情绪必须进入角色,酿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以满腔的激情有节奏、有抑扬、有顿挫地朗诵,将作品的内涵完全融化在他那铿镪有力或甜美温柔的语调之中了。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成为千古绝唱。

  教师按上述去做,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的情绪随着朗诵的节奏和旋律,仿佛幻化出一个恢弘的意境,身临其中,看那滚滚东逝的长江,聆听“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指挥,目睹那灰飞烟灭杀声冲天的赤壁大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与运用。

  3借助相声的幽默诙谐

  相声是曲艺中的一种剧目,以其幽默诙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用相声的形式表演出来,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鼓舞人,教育人。

  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这样做。

  《泼留希金》里的一段话,就可以用相声的幽默诙谐来教学。

  泼留希金的外貌:“小小的眼睛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他“脖子上围绕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

  还有他惊人的浪费和出奇的吝啬,拼命地不择手段地聚财等个性,都使人既感到憎恶又感到可笑,我们利用相声的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借助评弹的说唱结合

  评弹,是曲艺中的一种,流行于js、zj一带,有说有唱,由评话和曲词结合而成。

  tj老艺人骆玉生的评弹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听了之后,“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毛孔不畅快。

  ”我们教材中的《窦娥冤》等即可用评弹的手段。

  学生在这种美的熏陶下怎能不兴趣大发?

  除了上述四种方法培养和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外,还有其他方法。

  我们从上述可见,所收的效果极佳,因为这些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它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并把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属性和界限,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人们,净化着人的“灵”与“肉”,这种力量是科学所不能替代的。

  恩格斯在评巴尔扎克时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因此,语文教师要吸取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与自身的教学手段结合。

  在这方面,全国特级教师于漪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丁兆土在《于漪语文教学魅力谈》中说:“于漪讲课声情并茂,注重熏陶感染,强调‘润物细无声’,旨在塑造优美的心灵。

  她上课就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有人说得好,她教《春》时是个诗人,教《最后一课》时是个朗诵家,教《海燕》时是个摄影家,教《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时是个政治家……总之,课文反映一定时代的政治观点也罢,阐述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严肃的政治观点也罢,她都能将其融而化之,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将其传递给学生,令学生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当然,我们利用其他表演艺术时,要注意分寸,不能忘记自己毕竟是个传道受业的师长,不是做戏的演员,所传知识是科学的,严肃的,仍要以“正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以上述所言的表演艺术手段为辅,使严肃与活泼,庄重与诙谐,抽象与形象融合,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给人以知识,陶冶人的情操。

  总之,通过上述的阐明可见,从兴趣的培养和运用入手,其他非智力因素,什么情感、意志、动机、性格等都会应节而生。

  再深一步地说,我们这些设计和实施,本质上就是遵循了《心理学》中对注意的培养和发展,即利用和培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因为“注意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理活动的水平和程度,……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而这种注意的培养,就是“教师借助于艺术和兴趣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其认知的兴趣”。

  “借助于艺术以情趣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

  能极为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激活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精神上感到充实,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就能更为轻松,更为愉悦,更为主动。

  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我们对学生这种注意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并培养它,运用它来辅助智力因素的提高和发展,以集中精神运用思维(抽象和形象)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地记忆、理解、分析、判断,以便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995年6月)

  百感小集57: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134/2354247.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