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百感小集 > 51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标准

51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标准


  (.b.新)百感小集5:更新时间:24-2-:2:4。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然后水到渠成地导出结论。  说。b.新

  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有重点,既有深度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67556

  泰安六中的程翔老师说:“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提问艺术,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使提问有一定的诱惑力,既不过难,又不过易。

  “由此可见,课堂设疑是很讲究的,它是有标准可循的,否则,对教学无益,又分散了教学中心,甚至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导向反面。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应该遵照什么标准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种:

  一、目的性

  目的,是人们追求的至高点,是人们想得到的结果或想达到的境界和标准。

  目的也可以说是目标。

  无论做什么,人们都要有目的,否则,人们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课堂设疑也是如此,课堂设疑要在“目标“的统摄之下来进行。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设疑的目标是让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去认识贾府的一个个人物,观赏贾府的种种环境,从而了解主要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了解贾府的环境特征和显赫地位,初步了解全书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二、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可以说是课堂设疑的灵魂。

  因为我们搞课堂设疑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势必要有启发性。

  所设之疑是僵化的,没有让人思考和琢磨的余地,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学不到知识,要思维就得由教师来启发引导。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所设之疑除了能使学生进行一般的思维外,还要能使他们用一些高层次的思维手段(联想、想象等),使大脑活动呈现亢奋状态,达到预期目的。

  《土地》一文,我们的设疑是:围绕“土地”这个中心,作者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做了哪些联想?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疑问,可引导学生深刻地思考,广泛地联想。

  三、导向性

  所设之疑,应该有导向性,这是对学生思维范围的一个控制。

  因为思维可以是广阔无边的,没有一个范围上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不会集中,反而会分散。

  从本质上说,导向性是实现目的性的“航标”。

  那么,“导”的什么“向”呢?就是“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使他们的思维自始至终围绕着“目标”前进。

  《土地》的作者旁征博引,联想丰富,古今中外,时间长达几千年,空间广到全世界。

  我们可以设许许多多的疑问,但所设疑问必须都围绕着课文的重点和中心,那就是围绕着土地,围绕着歌颂赞美为土地而斗争的人,这样有导向性的设疑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凝聚在目的性上。

  四、整体性

  设疑,不只是就某一点而置,主要就课堂的全部内容而设,所以就不能不考虑从整体上出发。

  每设一个疑问,都要考虑它与上下文内容之间是否紧密相连,是否衔接得天衣无缝。

  这一个个疑问串联起来,是否显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骨架,是否体现了课堂的整体内容。

  如果能的话,这一个个疑问组合在一起就有了整体性。

  这具有整体性的设疑,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可供学生大脑活动。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其人物、环境有关事项设一套整体性疑问(略),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它来进行。

  五、针对性

  设疑必须有针对性。

  针对性体现着具体性。

  设疑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它总不能悬在空中。

  根据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设一个相应的疑问。

  这个疑问,必须符合具体内容的表象和本质,就是射箭要对准靶,叨在骨头上。

  所设之疑没有针对性或针对性不强,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易造成思维上的断裂和混乱。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对我们的教学质量也是个严重的影响。

  程翔老师在设疑上很讲究,他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设计了一个疑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从哪些句子上体现出来的?这个疑问很有针对性,紧紧扣住课文中的中心感情基调,并且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学生就此进行了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效果是很好的。

  六、精炼性

  精炼原是教育口才的普遍原则,而课堂教学设疑呢,也要有精炼性。

  更因为它是就全堂教学而设置的,那就不是一个两个。

  那么就更须精炼。

  用语的句数不必多,每个疑问也尽量简短,最好一个疑问用一句话,而每句话精炼到不能删去一个字为宜。

  如果设疑用语过多,啰啰嗦嗦的,让人听了厌烦还不易明白。

  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学什么多是凭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没有兴趣,他们还能思索吗?前面提到程翔老师的一个设疑只一句,就把全文的内容串联起来,该是何等的精炼!

  七、新颖性

  新颖性是受人们欢迎和追求的,它是改革与创新的温床。

  “新颖”一词的具体含义是“新鲜”而“别致”,与“陈旧”、“雷同”构成反义词。

  只有新鲜而别致,与众不同而别,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

  尤其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最喜欢新也追求新。

  所以,我们的设疑要有新的信息,新的形式。

  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呢?有以下几种办法:其一,切入角度多变花样,从背景入手,从预示入手,从作者入手,从主题入手,从写作技巧入手……其二,范围上大小适宜:大的像前面程翔老师的一个设疑串联了全文内容,小的可就某一点而设疑,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一句,表现了她哪种品格?设疑的大小可根据内容与教师的构思而定,无论如何,要做到符合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

  其三,制造场景,酝酿情绪: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演示形象化的神情动作,造成直观的映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即为设疑制造一种氛围,然后设疑,效果会更理想。

  比如,教师可用自己的口和手等,表现王熙凤见林黛玉的说、哭、笑,然后设疑:这瞬息间的变化,刻画了王熙凤哪种性格?其四,利用其他艺术或手段,辅导设疑:美术中的漫画,相声中的诙谐等,都可以借用来帮助设疑,这样,会充满了趣味性和新颖性,更能激发学生思维。

  其五,形式上新颖多样,设疑的句子形式可以是导语式、分析式、悬念式、图映式……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既能灵活多样又能相辅相成,新颖而又活泼,富于趣味性,富有魅力。

  总而言之,设疑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项,只要我们严格遵循七项标准,就一定会成功。

  百感小集5: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3/43134/235424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