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郎在江湖 > 第六十节 羽翼已丰

第六十节 羽翼已丰


  .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这几年里,李之郎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自从进了国子监,他便一心学习。在国子监里苦读四书五经,回到家中勤奋练武,钻研兵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自己再没有童言无忌,任性妄为的资本,便开始精心塑造自己静心学习,处事稳重的成熟形象。

  他还借口避免伤仲永的悲剧,拒绝了众多的宴请应酬。而在国子监选拔监生历事的时候,他又亲自上书,恳请皇帝特旨,念在自己年龄尚幼,允许自己安心读书,暂缓历事。

  所谓历事,就是国子监的监生们,在入监一定年限之后,要到各个衙门去观政,用李之郎前世的话说,就是实毕业实习。

  王振见了李之郎的奏书,倒也没有任何刁难,还帮着李之郎说了许多好话,让小皇帝和内阁准了李之郎所请。

  到了正统五年,阁老杨荣病重。杨荣一向富有谋略,虽然王振这些年表现良好,但隐隐之中,他依旧不放心。同时考虑到自己和另外二杨皆是年事已高,随时可能离世或者退位,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遏制内官势力,他便同杨士奇、杨溥等人商量,预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以培植外臣势力。

  内阁奏议很快交到宫中,张太皇太后见了,心中不由得一阵悲切。她明白这几乎等于是杨荣的临终布置了,于是便应允内阁遴选有资历、名望和才能的官员,进入内阁任事。

  经过反复商议和慎重选择,侍讲学士马愉、曹鼐入文渊阁,参预机务。那马愉与李之郎的父亲李应庚乃是同科进士,且马愉乃是该科状元郎,而曹鼐是三年后下一科的新科状元。从他们高中状元至今,不过十年左右便已高居内阁了。

  马愉和曹鼐入阁之后,原侍读学士李应庚、刘球升任侍讲学士。

  待一切布置妥当,内阁阁老杨荣因病重不治而逝世,高寿七十。噩耗传出,张太皇太后痛哭不已,下旨厚葬,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杨荣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士奇亦重病缠身。更不幸的是,他的长子杨谡,从小骄纵放肆,欺压百姓,甚至杀害数十条人命。随着杨谡诸多恶迹彰显于世,杨士奇声望大跌,备受朝野指责。

  杨士奇无奈,以病老为由,数次辞官致仕,最终被批准。

  到了正统六年,张太皇太后偶感风寒,却因年老体衰,竟难以治愈。此后病情加重,以至口齿不清,目不能视。

  王振见太皇太后再也威胁不到自己,便露出隐藏已久的爪牙,逐渐开始引朋聚党,揽权干政。他大力提拔自己的侄子王林为锦衣卫佥事,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亲信马顺为锦衣卫指挥,亲信太监曹吉祥为东厂提督。

  掌握了锦衣卫和东厂大权,他开始利用两者打压朝臣,招揽外官。

  百官之中不乏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他们见王振势力日增,也开始改换门庭,投入王振的怀抱。殊为可笑的是工部郎中王佑,他因为没有胡子,引起了王振的注意。有一次,王振问他:“你怎么不长胡子?”王佑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王振哈哈一笑,第二天就把这个阿谀奉承,认自己做干爹的王佑提升为工部侍郎。

  此事一时引为坊间笑谈。有了王佑这块遮羞布,大家平日对王振的阿谀奉承倒显得不是那么无耻了。于是更多人开始欢快地奔向王振的怀抱。

  过来一个月,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回京述职,有朋友劝他备好财帛礼物,前往拜谒王振。但于谦却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两袖清风尔。”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通政使李锡听说了于谦的话,为了逢迎王振,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王振大喜,便将自己恨得牙痒痒的于青天,投入刑部判处死刑。消息传出后,一时间万民共愤,联名上书。

  王振见激起了民愤,也很是惊慌,他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便想放了于谦。可又顾忌自己的面子,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听说于谦改任大理寺,竟然组织了不少人员,入京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山西、河南巡抚。一时间,宫门前竟聚集了数千人之多,成为大明立国以来京师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此后,周王、晋王等藩王也纷纷上书,王振虽然权势大增,但面对这些藩王们,却是根本不敢炸刺,只得再次任命于谦为山西、河南巡抚。

  虽然于谦官复原职,但这件事并没有让王振的“声望”下跌,反而让大家进一步看清了王振睚眦必报的性子,更加感到恐惧害怕了。

  到了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及乾清、坤宁宫经过一番重修,其规制比以前更加壮丽。为了庆祝北京宫殿圆满竣工,皇帝在皇宫大摆筵席。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皇帝宠信,虽然皇帝已经年过十五,渐渐成年,但在宴会上见不到王振,就象少了点什么似的,急忙派人前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自比周公,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

  传召的小太监将王振的话报告了皇帝,皇帝不但不怪罪,反倒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入宫中参加宴会。王振刚刚来到门外,宫中百官即向他拜礼,表示欢迎。

  自此以后,王振羽翼已丰,行事毫无忌惮,全凭自己心情,气焰日渐嚣张。他也终于“得成正果”,飞升为一代权阉。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www.zhulang.com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37/37958/2139674.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