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风起大汉 > 第三十七章 立教

第三十七章 立教


  道教的立教大典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举行了,观礼的人非常少,多半都是内部消化的,在这个时候,也没几个权贵会跑去看这个已经推出了朝堂,似乎再也没有了利用价值的学派的立教典礼。

  不过,韩则作为第一人长老之一,还是出席了这次大典。

  道教的第一任教宗是邹闵,不是没有比他还德高望重的,但是,教宗这个职位靠得可不仅仅是所谓的道行高低,而是他的声望,另外,卖相也要好。就像是韩则以前看过的小说里面,教皇永远是最慈祥最神圣的,那些苦修士再有能耐,那些狂信徒再虔诚,他们依旧做不了教皇。

  而邹闵,一来,这位是邹衍的子孙,在高层很是有名,二来,他多年以来,一直在外云游,在民间也积累了不少声望,加上他一看就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看着就像是要成仙的人,因此,最终,教宗的位置就落到了他头上。

  道教的组织结构同样是金字塔结构,最顶端的是教宗,然后,是七个长老,对内分别以七曜命名,各有职司。

  当然,七个长老所掌握的不过是道家一些不方便显示在人前的力量,因此,长老的存在只有某一个层次以上的人才会知道,而在普通人眼里,教宗之外的职位便是五行使者,五行使者之下,便是主教。

  得到了主教的册封之后,便可以统领一个州郡的道观,而每个主教都可以有三个助手,即副主教。而县里也可以有道观,不过,那个的级别却又只能算是祭祀了,然后根据每一个县的人口,才可以决定这个县里的道观最多能有多少道士了。

  不过,道教如今刚刚只是草创阶段,至今也不过是在终南山上有了一个看起来很是普通的道观作为道场罢了,满打满算下来,所有的教众加起来也不过刚刚满了三位数罢了,想要发展壮大,自然还需要努力。

  这些编制算是正儿八经能够拿到朝廷颁布的度牒的人数,当然,信徒的人数却是不好限制的。

  而道教招收信徒也不是不论什么人,只要你愿意,一股脑儿就招收。想要入教的人必须积累一定额度的功德,方能入教,当然,如果父母都是信徒,那么他们的孩子出生之后,便可以直接入教。

  当然,道教不会搞什么放下屠刀,离地成佛的那一套,他们采用了韩则的一部分理论,就是说,若是于国于民有大功者,死后便能前往天界,超脱三界五行,从此逍遥自在;若是功德不足以升天,但是又功大于过者,来世便可以享受人间富贵;若是功过相抵,便还会投胎成人,在红尘中厮混;若是没什么功德,反而有恶业,下辈子便会投入畜生道,做猪做狗,做牛做马;若是恶业太重,便会堕入地狱,受尽酷刑,直至洗去罪业,方能投胎。

  总之,道教的宗旨就是劝人为善,善恶有报。

  道教与朝廷的关系也算得上很是密切,道教不会参与朝政,但是,在民间,却要和官府在一些公共设施上合作,比如说善堂,善堂会收养一些无处可去的孤寡老人,还有一些医馆,会给无力承担医药费的信徒减免医药费用。另外,还会在教众之中经常性地举办一些互助活动,当然,资金来源一部分是官府拨款,一部分有道教在信徒中筹措。

  而道教也有了统一的制服,便是道袍。道袍的款式都是差不多的,前后都绣着阴阳鱼和八卦图,不过,为了区别身份,道袍的颜色便有些不同。

  作为教宗,所穿的道袍是紫色的,而长老们的道袍却是玄黑色,上面有着七曜的标志。五行使者的道袍是也是玄色,上面自然有五行的标志,另外,主教的道袍是红色的,而副主教的是绯色的,至于祭祀的服色却是青色,而普通的道士,道袍却是蓝色了。

  而立教的地点在终南山的山腰上,一个被取名为“道德观”的新建不久的道观之中。

  道德观日后便会是道教的圣地,因此,虽然现在看着地方不大,看起来也很朴素,但是,里面却有不少可以继续扩建完善的空间。

  主殿修建得很是恢弘高大,粗大的立柱上面,绘着天人的彩像,主殿中供奉着一个非常高大的神像,却是一尊盘古像,手持巨斧,神情威严无比。

  主殿的墙壁上也绘着彩绘,上面便是各种传说,比如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皇五帝的传说,又有天庭无边胜景,龙凤和鸣,无数天人翩然飞舞,有名的,无名的神仙神态各异。

  韩则在大殿中看着邹闵带着人一起祭祀了天地,又祭祀了盘古,最终宣布立教,定下了诸般职司,一个立教大典这才算是结束,除了没有多少观礼的人,立教大典还算是顺利。

  等到道教立教之后,长安城里多出了一些穿着蓝色道袍的人,在给一些贫民分发一些足以果腹的粮食,给一些看不起病的贫民义诊,另外,城东的一个小院子的门上,挂上了善堂的标志,一些自幼被抛弃,还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孩子被收养,尽管他们不能锦衣玉食,不过起码每顿饭能够吃到热乎乎的粟米粥,穿上足以蔽体的粗麻的衣服,还能学到一点手艺,将来可以赖以谋生,对于这些没有父母亲戚的照顾,常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完美了。

  而因为黄河决口改道,大量的流民涌向关中之地,道教的人也协助着官府,开始维持秩序,帮助那些流民暂时在城外空地上搭建草棚栖身,道教的中高层出身名气都是不错,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人脉,筹集了不少的粮食物资,打着官府的名义,向流民提供一些粮食衣物以及药材。

  另外,邹闵直接对刘彻言道,黄河决口的事情,堵不如疏,因此,不能光靠着征发民夫去堵住决口,而是应该以工代赈,以一定的口粮为代价,让那些流民在北方开挖水渠河流,将黄河分流出去。

  当然,韩则也提出了水土保持的说法,不过,被邹闵一加工,便成了大量砍伐树木,会影响地脉,地气分散,土地便会被河水冲走,天长日久之下,黄河河床愈来愈高,而土地却因为河水的冲刷,越来越少,并且,很容易收到水灾,因此,必须在黄河两岸大量种植草木,以图恢复地气,休养生息,如此,便可以让黄河慢慢温驯,从此少有水患。

  不得不说,邹闵的这一番说辞确实很容易就被刘彻接受了,不过,这植树造林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出结果来,而这个时候,能做的,也就是多多开挖水道,兴建水利,使得这些年不会让水患太过频繁地发生罢了。

  朝廷有了道教在一边帮助,赈灾的事情省了不少心,也没有太过耗费国库的钱粮,而道教却通过和官府的合作,总算顺利地在平民之中留下了还算深刻地印象,教义也散发了出去,慢慢地,也有些人过来询问入教的事情了。

  当然,最先一批入教的人,多半是一些有钱人,像这些人想要作恶很容易,而他们想要行善,同样不难,尤其在这样一个时候。只要他们捐赠上一定数量的粮食物资,也就满足了那样的功德条件,可以入教了。

  当然,这些有钱人想要入教,无非是求个心安理得,他们出钱,便可以请道观里的道士们为他们诵经祷祝,为他们减免一些罪业什么的。而这些钱,一部分用于道教自身的建设,一部分便会成为慈善基金的一部分,用来资助那些贫苦的教众。

  由此,道教很快在平民之中发展了起来,没过多久,便有几个主教带着人去别的郡县建设道观去了。

  而相应的,朝廷也直接出行的新的法令,用以限制道教过快的发展。

  首先,想要成为道士,必须通过考核,因为如今道教刚刚立教,还没有多少具体的典籍,所奉为经典的也不过就是一部《道德经》、一部《庄子》罢了。

  因此,想要拿到度牒,你起码将《道德经》和《庄子》要记熟了吧。不过,好在,如今的道教刚刚起步,里面哪怕是最底层的人,也是一直以来学习黄老之道的学子,因此,这样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不过,因为这样的限制,道教想要在短时间以内就扩展开来,就变成了泡影。

  毕竟,哪怕如今有了纸,但是,各地的郡学刚刚起步没几年,又有多少人识字呢?识字的人为什么不像个什么办法去做官,再不济,做个门客,也是很容易就能养活自己的,为什么还要学习一般情况下用不上的《道德经》、《庄子》什么的呢。

  除此以外,对于道教的产业也有了一些限制。

  道教可以接受信徒的香火钱和捐赠,但是,只要超出了某个数目,便要征收一笔高额的税金,并且,土地不在可以用来捐赠的范围之内。

  这么一来,道教想要靠香火钱发财显然有些不实际了。不过,这种事情先小人后君子,现在提出来,总比以后撕破了脸来得强,因此,起码在这个时候,处于弱势的道教对于朝廷的慷慨还是非常感激的。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37/37191/2039357.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