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迷踪雾影之镇山钟古墓 > 第六十三章 玛瑙石

第六十三章 玛瑙石


  有很多人都无法分清玛瑙石同玉的区别。二者的材质构造虽不同,但是在视觉上通常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

  黑眼的古董店里就有一些玛瑙石,样式繁多,经常被他拿来糊弄“外行人”。

  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硬度7-7.5度,比重2.65,色彩相当有层次。

  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原形态三方晶系。常呈致密块状而形成各种构造,如Ru房状、葡萄状、结核状等,常见的为同心圆构造。

  具有不同颜色构成的玉髓,通常有,绿红黄褐色,白色等多种颜色。按图案和杂质可分为缟玛瑙,缠丝玛瑙,苔玛瑙,城堡玛瑙等。常用作为玩物或观赏物。常用做饰物或玩赏用。古代陪葬物中常可见到成串的玛瑙球。

  玛瑙种类很多,有象形图纹玛瑙(玛瑙天然图案、玛瑙画面石、象形切片、图纹玛瑙、水草玛瑙、海洋玉髓、风景玛瑙、图案玛瑙、影子玛瑙等总称)、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冰糖玛瑙、逊克北红玛瑙、绿玛瑙、缠丝玛瑙、火玛瑙、戈壁玛瑙、葡萄玛瑙、新疆和田玛瑙籽料。

  通常呈条带状、同心环状、云雾状或树枝状分布,以白色、灰色、棕色和红棕色为最常见,黑色、蓝色及其他颜色亦有。

  条痕白色或近白色。

  蜡状光泽,半透明至透明。贝壳状断口。

  摩氏硬度7,密度2.6-2.7g/cm3。

  呈不规则块状,近扁圆形、圆柱形(为加工工艺品的多余部分)。红色、橙红色至深红色及乳白色、灰白色。条痕白色。半透明。

  表面平坦光滑,玻璃光泽;有的较凹凸不平,蜡状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击碎,断面可见到以受力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波纹,似贝壳状。

  具锋利棱角,可刻划玻璃并留下划痕。

  无臭,味淡。迅速磨擦不易热。以质坚、色红、透明者为佳。

  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

  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

  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

  质地坚硬、有胶质感、未染色、高温优化的,且象形度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共鸣的象形图纹玛瑙才是收藏佳品。因个人学识经历、想象力、欣赏习惯不同,会存在欣赏的巨大差异,这就有了这行各看一眼的说法。

  欣赏象形图纹玛瑙最大乐趣就是不断的发现过程,欣赏象形图纹玛瑙就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冲击、震撼和共鸣过程,欣赏过程会会给欣赏者带来无比的心灵愉悦和满足。带来乐趣和未来的升值潜力是这个收藏的关键点。

  历史记载象形图纹玛瑙的古籍很少。最早记载象形图纹玛瑙的古籍是宋代文人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是这样描述的:“峡州宜都县产玛瑙石,外多沙泥积渍,凡击去粗表,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鸟兽云气之状。

  土人往往求售,博易于市。

  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皆产玛瑙石,纹理奇怪,宣信间招信县令【忘其姓名】获一石于村民,大如升,其质甚白。

  既磨礲(译研磨)中有龙作蜿蜒盘屈之状,归贡内府(译朝廷里的皇帝)"。这块经过研磨后发现的“龙”形象形图纹玛瑙,人们视若珍宝贡献给皇帝。出产这块龙形象形图纹玛瑙的玛瑙河,在今湖北省宜昌地区,流经宜昌、当阳、枝江。(峡州宜都县,今湖北省枝城市。峡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宜昌、远安、宜都。)

  明代谷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天启间(1621—1627)刊行)中写道“玛瑙非石非玉,自是一类。

  有红、白、黑3种,有纹如缠丝者。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大者研为器具……其中有人物、花鸟形者最贵重。文中描述的人物、花鸟形者最贵重,就是象形图纹玛瑙。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曹昭(明)撰写)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书中记载“玛瑙多出北方,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快刀刮不动,凡看碗盏器皿要样范好,碾得薄不夹石者为佳,其中人物、鸟兽形者最佳”。

  这本明代古书中记载的“其中人物、鸟兽形者最佳”说的就是象形图纹玛瑙这一奇珍收藏。

  古代玛瑙开采、加工生产力及其低下,玛瑙矿石硬度高、开采难度大,在没有电动工具的“砣锯时代”,有“一砣玛瑙一砣金”的说法。象形图纹玛瑙形成本身具有极强偶然性,原石横切、竖切、斜切,多切少切哪怕是差一毫米,就会与玛瑙图案失之交臂,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原因导致了象形图纹玛瑙实物更是存世稀少。

  中华民族自古又多灾多难,历经多次战乱、社会动荡,由古传至今的象形图纹玛瑙实物,真是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和俄罗斯的克林姆林宫宝石博物馆偶能发现有“色彩成图的玛瑙”。

  阿拉善戈壁玛瑙是戈壁玛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以及外蒙古的广阔的戈壁滩上,

  其中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发现的玛瑙石品质最优,并最早被人发现和推广因此人们给这一石种命名为阿拉善玛瑙。

  阿拉善玛瑙质地坚硬、色彩丰富,在经历了亿万年风沙磨砺、日晒雨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面貌。正因为阿拉善玛瑙的色彩丰富绚丽形态千奇百怪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藏石爱好者喜爱和珍藏。

  阿拉善玛瑙主要可分为雕料和奇石两大类,雕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带俏色的玛瑙最受雕刻师的青睐;奇石,主要以造型奇特稀有和象形两大类为主。

  “象形”是阿拉善玛瑙的最大特质之一,“象形”是赏石界公认的赏石标准之一,阿拉善玛瑙象形石尤其被世人青睐。

  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是赏石爱好者的文化修养与善于发现的慧眼赋予了象形石以生命和灵魂。

  古代蒙古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

  “玛瑙”早期被书写成“马脑”,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邠邸七子经》一书。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称:“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色如马脑,故从彼名”。

  唐代高僧慧琳著《一切经音义》解释称:“‘阿湿缚’(Asmar-)者,此云‘马’也,‘揭波’者(-garbha),脑也。

  ”还有说法称,三国时期曹丕同父亲曹操北征乌桓,当地的人进贡玛瑙酒杯一只,曹丕见酒杯红似飞霞,晶莹剔透,便挥笔写下《马脑勒赋》,并在序中说:“马脑,玉属也,出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固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陈琳、王粲并作。”有学者分析认为:说玛瑙出自西域,是因为当时我国所开采者数量有限,大多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贡品,这些贡品常常是人们认识这种宝贝的重要途径。

  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琼”和“赤玉”等名字也逐渐被“玛瑙”所替代。

  玛瑙传说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躺在树荫下熟睡时,她的儿子爱神厄洛斯,偷偷的把她闪闪发光的指甲剪下来,并欢天喜地拿着指甲飞上了天空。

  飞到空中的厄洛斯,一不小心把指甲弄掉了,而掉落到地上的指甲变成了石头,就是玛瑙。

  因此有人认为拥有玛瑙,可以强化爱情,调整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感情。

  在日本的神话中,玉祖栉明玉命献给天照大神的,就是一块月牙形的绿玛瑙,这也是日本三种神器之一。

  《太平广记》中亦有“玛瑙,鬼血所化也。”给玛瑙增添了几分奇诡之色。

  由于古代玛瑙能使人隐身的传说,使玛瑙几千年来倍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

  因为玛瑙美丽的外表和坚韧的质地,人们把她作成装饰品和实用品。玛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玉石之一,这一点从玛瑙广泛用于古苏美尔人和埃及人的护身符、容器及装饰件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在罗马时代,玛瑙凹雕(阴雕玉)图章和戒指特别受人们的垂青。玛瑙是《圣经》中记载的“火之石”之一(《旧约》)。

  《圣经》中有把玛瑙赠予给摩西和在亚伦胸甲上配戴的记载(《出埃及记》)。

  玛瑙系列之---红条纹玛瑙是耶路撒冷城墙地基石所用到的十二种宝石之一(《启示录》)。

  根据早期作家Caesurae主教安德鲁的解释,耶路撒冷十二种宝石分别象征了十二个基督传教士,红条纹玛瑙象征的是詹姆士传教士。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33/33748/206862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