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大唐之逍遥王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堂之争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堂之争


  唐高祖李渊笑呵呵的看着此时的李逍遥,少年白发,就算是他终日操劳,头发依然漆黑如墨,看着银发飘飘的李逍遥,李渊唉声叹气道:“逍遥,这些日子你可曾回府看过妻儿?不知他们是否安好?”

  李逍遥诧异地瞥了一眼父亲,不明所以,仍然微笑地回道:“父皇,敏儿他们母子两人一切安好,再说了昇儿跟在伍哥身边习武,他的心思全部都扑到了武艺上面,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只是这些时日苦了敏儿,早出晚归,她终日在家等候着,实在是有些孤寂,儿臣决定解决完这件事就回府休息一段时间。”

  “昇儿习武?他能吃得了那个苦吗?”唐高祖李渊惊诧不已地叹道,又听闻李逍遥提及伍天赐的名讳,不禁皱着眉头,低声问道:“逍遥你说的可是伍天赐?”李逍遥点头称是,只听李渊接着问道:“朕知道他们兄弟两人,他们两人是你的扈从,只是为何朕一直未曾见过伍云召,他到底去哪里了?”

  李逍遥高深莫测地笑了笑,道:“父皇,伍大哥去往何处,时机成熟了,您自然会知道。相信不久之后,他也应该要回来了!”

  李渊狠狠地瞪了一眼李逍遥,心中嘀咕一声:“什么事情居然这么保密,就连我这个做父亲的都不知道,看样子逍遥还有一些秘密没有对朕说明!”他苦笑一声,接着问道:“逍遥,当初你向朕请辞,解除兵权,为何又要求朕将你安放在户部,弃武从文?”

  唐高祖李渊一直都不明白李逍遥为何要这么做,放着元帅不做,非要弃武从文,选择户部任职。当日,李渊在朝堂上任命李逍遥为户部尚书,也是李逍遥自己私下里与李渊要求的,他一直想不通,手中握有兵权比在朝中任职要强太多了,而且私军交还给李渊,他还能知道是什么原因,可是为何非要从户部尚书做起,一步一步的登上权力的巅峰,就连李渊有时候都看不清李逍遥要的是什么。

  李逍遥淡然一笑,沉声道:“父皇,儿臣原本打算从此闲赋在家,不再插手朝堂之事。只不过有些事情无法预料,儿臣私下里派人明察暗访才发现大唐横扫天下,却岌岌可危,内忧外患。最重要的是世家大族以及门阀之争愈演愈烈,他们都想在百废待兴之际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民不聊生,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无奈之下,儿臣才决定出山。”

  “当日,儿臣卸下手中的兵权,将兵权交换与父皇,就是像世家大族以及门阀示警,也是向他们表明父皇才是真正的天子,无人能够撼动,然而,这些人却不知好歹,变本加厉。儿臣才向父皇表明重新入朝为官,但不是军职,而是文职,为得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世家大族及门阀对李家江山的危机,因此才会从户部开始,上任之后,儿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收复民心,一步一步的逼着他们不断地让步,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至于父皇擢升儿臣为尚书令,原本是属于二哥的职务,二哥为了拉拢儿臣的麾下大将,自动请辞,躲在幕后。儿臣趁势而为,担任尚书令后,儿臣才能进一步的实施新的计划,实施最后一步,断绝世家大族及门阀的人才来源,到时候再打击他们的势力易如反掌,并且逍遥的目标远远不在此,儿臣希望能够看到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做到前隋不能做到之事。”

  李逍遥没有告诉李渊真正放弃兵权的原因,是担心功高震主,引起李渊的猜忌,甚至搞不好会引起兄弟之争,于国于民都不利。唐高祖李渊闻之,沉思许久,惊讶不已地看着李逍遥,他才知道自己的儿子野心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想要远征攻打突厥,想要将突厥收复,李渊瞪大着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李逍遥,喃喃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唐高祖李渊也从李逍遥的话,听出李逍遥做完这件事后,使得大唐国力增强,削弱世家大族及门阀的势力,到时候大唐人才济济之时,就是李唐大军攻打突厥等国之日。至于李逍遥自愿请求任职户部尚书,李渊能够同意,愿意与李逍遥配合演戏,也是为了平衡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两人之间的斗争,而且也是利用李逍遥在军中的影响力,震慑世家大族,提醒他们不要闹得太厉害,否则大军将至,夷为平地,这只不过是君王之道。

  同时,李渊也是削弱李逍遥在军中的影响力,避免他真正的功高震主,而且他担心权力太大的话,李逍遥有不臣之心,虽然他依然最疼爱的是李逍遥,不过他登基不久,还未做够皇位,他也想名留青史,因此李渊不得不对李逍遥有所防备,今日之后,李渊再也不会对李逍遥有任何的防备之心,只要李逍遥愿意,只要不动摇国之根本,任何建议,李渊都会无条件的支持与他,因为他们父子两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父皇,距离朝会还有两个时辰,您还是早些歇息!”李逍遥恭敬地说道。

  唐高祖李渊不以为然地笑道:“不妨事,今日朕要与你好好地聊聊,我们父子两人好久没有坐下说说话了。”李渊又大喝一声:“来人,吩咐御膳房端上一些酒菜前来,朕要与逍遥王秉烛夜谈!”随着李渊的一声令下,身边的太监急忙小跑出去,当夜,李逍遥就留在书房内,与李逍遥一起喝着御酒,畅谈心中的构想,两人之间的关系亲近了不少,李逍遥也感受到李渊对自己的戒心放下了,也就什么都不顾忌了,两人就喝着御酒好好地秉烛夜谈一宿。

  次日,一宿未睡的唐高祖李渊在太监的提醒下,与李逍遥一起前往大殿内,他一如既往的龙行虎步的大步向前,缓缓地坐在了龙椅上,群臣全部躬身高喝一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唐高祖李渊沉声道:“众爱卿,平身!”然后,他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诸位爱卿,昨夜朕与逍遥王秉烛夜谈,逍遥王与朕提出一道新的政策,朕以为不错,不知爱卿以为如何?”李渊笑逐颜开地看向了李逍遥,李逍遥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他站出身来,高声说道:“启奏父皇,儿臣以为当废除‘察举制’,推行‘科举制’!”

  朝中大臣一听‘科举制’,面面相觑,诧异地看着李逍遥,长孙无忌沉声道:“不知逍遥王所说的‘科举制’是何物?臣,烦请王爷详细说明!”

  “既然长孙大人想要知道,本王今日就像诸位大人详细说明!”李逍遥微微一笑道,“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朝廷所有,允许自由报考,也就是怀牒谱自荐于州县,最主要的是以成绩定取舍,并非是之前的他荐。”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科,是为了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选举的是文字理论及书法人才,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算术,范围很广,选算术人才。”

  “秀才统称饱读诗书之人,俊士等科不需要经常举行,真正考得是明经科、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得是四书五经,《礼记》、《春秋》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论语》、《孟子》、《尚书》为小经。”

  “至于进士科主要考策问,又分为对策和射策两部分。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是由应举者用矢投射,并解释射中的疑难问题。并且,还要考核贴经,杂文,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春秋》的内容。”

  李逍遥侃侃而谈,微微一笑道:“不知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紧锁眉头,沉声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此制不适合大唐。”

  唐高祖李渊淡然一笑,疑惑地问道:“长孙大人还请说说缘由?”

  “其一,按照逍遥王所言,自古流传的‘察举制’又将要废除,自从逍遥王弃武从文后,提出多项建议,基本上都是废除旧制,之前推行的制度对于大唐发展,臣不敢否定,若是再来推行新的制度,对于百姓难以接受再多,不利于大唐的稳定;其二,大唐初建不可再有任何的动摇,否则大唐危矣,若是真的按照逍遥策略去推行,人才参差不齐,与世家大族子弟相差甚远,臣以为予以否定。”

  长孙无忌肆无忌惮地公然驳斥李逍遥,众人纷纷诧异。他们都非常的清楚,长孙秀敏是长孙无忌的妹妹,虽然不是亲兄妹,却甚是亲兄妹,而且长孙无忌能够入朝为官,也是李逍遥的推荐才受到皇上的赏识,才有今时今日的地位,没想到时过境迁,转眼间就成为朝堂上的敌人。

  礼部尚书李孝恭出列,恭敬地说道:“启奏皇上,臣赞同长孙大人的意见,反对废除察举制,行科举制!如今入朝为官者皆是由他人推荐,再由皇上亲自考核的。若是再来新的考核制度,臣恐担心天下百姓难以接受!”

  “臣附和逍遥王所提意见,功在当代,利于千秋。”魏徵站出身来,情真意切地高声说道:“臣虽是出生于世家大族,妻室也是河东裴氏,然而臣自幼孤苦无依,又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走仕途。前隋统治不利,致使民不聊生,无奈只能投身于瓦岗,若无逍遥王的赏识以及举荐,臣仍然是一介布衣。”

  “如今身居庙堂之上,仍然无法忘怀曾经寒窗苦读的岁月。臣知道天下寒士的心,大唐国内有才之士甚多,大多数人都被荐书、身份挡在门外,无法为大唐效命。臣之所以能够在此与各位大人谈论国家大事,是得到逍遥王的举荐,皇上的赏识,是臣之幸。你们这些大人高高在上,居于庙堂之上,可曾体会到天下寒门子弟的苦心,他们一辈子只能依仗仕途才能出人头地,想要为国尽忠,为民请命,都是被门户之见挡在殿外,臣以为逍遥王之举,不仅仅广开言路,更能吸纳有志之士,为大唐效命,为皇上分忧解难,臣赞同推行科举制。”

  朝中大臣纷纷低头沉默不语,他们之中有很多就是寒门之士,他们心知肚明李逍遥所提出的意见对于寒门之士是大大的善举,必定获得天下读书人的一直称赞。然而,他们都不敢与魏徵一样,敢正面支持李逍遥。毕竟,他们现在都不是以前的自己了,被魏徵当头棒喝一声,他们全部都清醒过来,一些少数官员纷纷出声附和李逍遥所言。

  唐高祖李渊对此充耳不闻,脑海中回忆着魏徵之前所言,猛地拍案叫绝地高声道:“好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臣们还在激烈的争论着,李渊的称赞声,使得大殿上变得鸦雀无声,又听见李渊继续说道:“魏爱卿所言深得朕心,道出了天下寒士的心,传朕旨意:开科举,废除察举制。”

  众人纷纷目瞪口呆地看着李渊,他们之前的争吵根本就不能影响李渊的决定,没想到唐高祖李渊早就心意已决,就算他们在朝堂上争的你死我活,都无法改变李渊的心意。现在他们才知道唐高祖李渊今日提起此事,并非真的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一意孤行,向他们宣告而已,结果已经被李渊的一纸命令定下了,急忙恭手称赞道:“吾皇圣明!”

  于是,朝会就以此落幕,长孙无忌深深地看了一眼李逍遥,然后跟随在秦王李世民的身后一同离开了,走在前方的李世民心里非常的高兴。今日之后,秦王李世民再也不会对长孙无忌有任何的防备之心,他一直都认为长孙无忌是李逍遥的人,就算李世民娶了他的妹妹,仍然不够放心,现在李世民真的放心了。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24/24016/1772810.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