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零四章 斯人若彩虹

第一百零四章 斯人若彩虹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也记载:“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

  绶带最早出现于周代,至秦汉官职品级除了羽服冠巾方面有规格外,还有相应的挂佩组绶制度。

  曹七七抚摸着武将腰间的大宝剑:

  “绶带和官印都由朝廷统一发放,因为是系在官印上,故称“印绶”“玺绶””

  平日里菅员必须把官印随身携带,并将绶带垂在腰旁,以示官阶。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

  皇室诸侯规格:

  帝王佩黄赤绶,

  绶有黄、赤、绀、缥四采,淳黄圭,长一丈九尺九寸,用丝五百首编成。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绶与皇帝相同。

  诸王佩赤绶,绶有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用丝三百首编成。

  长公主、皇帝后宫的贵人等,佩绶和诸王相同。

  诸候王公的贵人、诸侯国的相国佩绿色绶,绶为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七尺,用丝一百八十首。

  公、候、将军佩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用丝百八十首编。

  公主封君服紫绶。

  大臣品级规格:

  青绶: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

  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

  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黑绶: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黄绶: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

  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青绀绶:

  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Ps:石——菅员俸禄的计量单位(注:1斛=1石)。

  此外:

  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为一圭。首多者系细,少者系粗,皆广尺六寸。

  顿了顿,曹七七补充道:

  “不同品级,菅员俸禄不同。”

  汉承秦制,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俸禄等级共22级(一说21级),采取的是给谷制(注:1斛=1石)。

  “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

  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

  大致分为: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百石之下的斗食俸。

  当然具体官职为:

  1、万石:(三公等)

  西汉制度,一品大夫俸禄为万石,武帝时七大夫为万石,东汉时只有三公为食万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

  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到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

  在地方官中“三辅”,即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秩皆中二千石。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

  《汉书·外戚传》云:“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经少上造”

  4、二千石(郡太守等)

  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5、比二千石(西域都护、光禄大夫等)

  西汉凡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东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也为比二千石。

  朝代不同,偶有变动。

  6、千石:丞相长史等

  7、比千石:太中大夫等

  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去此等级,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谏大夫,后除去此等级

  10、六百石:州刺史等

  11、比六百石:博士等

  12、六百石:州刺史等

  13、比六百石:博士等

  14、五百石:县长,汉成帝时除去次等级。

  15、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

  16、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

  17、三百石:次县长

  18、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

  19、二百石:县丞、县尉等

  20、比二百石:迷

  21、百石:御史属等

  22、比百石:不详,后除;

  23、斗食:职位不详

  24、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

  说到最后,曹七七转身拍了拍身前的武将石像:

  “秦汉菅员,依品秩之不同,佩不同之印绶。印分金印、银印、铜印之等;印上有纽,纽作龟纽、鼻纽之别”

  “所谓“官凭印绶”,以此昭彰权职,明示等级,便是如此”

  “其实这个公司不同阶层的工资不同是类似的”

  说到此处,曹七七回头对众人说道:

  “所以呀,直播间的同学们,要想致富,那就努力奋斗吧,奋斗的同时要珍惜身边的人”

  毕竟,

  有人住高楼,

  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

  有人一身锈;

  世人千万种,

  浮云莫强求,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切莫失去了才懂得拥有”

  曹七七语重心长。

  众人懵。

  啥情况?好端端的敲小黑板,怎么突然成了知心姐姐的在线教学了?

  搞笑呢?

  “呵呵,那小萝莉你脱单了吗?”

  有人反向嘲讽道。

  “没有”

  曹七七想都没想。

  “全体起立,欢迎新同胞加入单身狗这个大家庭”

  水友们纷纷鼓掌,瞬间刷屏。

  曹七七:........

  曹七七想打人。

  这时候有水友急忙转移话题道:

  “小萝莉,话说,大明朝的铠甲如此模样为什么大清朝成了那种模样了呢?”

  曹七七缓了缓说道:

  “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

  比如:

  商代铠甲:

  商代的铠甲多为皮甲和布甲,覆盖身体的重要部位。

  西周铠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也有纯青铜做的甲衣。

  战国铠甲:

  在东周春秋之际将士普遍用牛皮甲硬藤甲,主要用来抵挡弓箭和长矛,从战国初期开始,皮甲和铁甲均有所装备,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炒钢法,战国铠甲,多用金属所做。

  Ps:西方人直到15世纪才掌握炒钢法。

  秦代铠甲:

  常见的为兵马俑出土款式。

  秦将军铠甲:有胸甲垂至腹部,呈倒三角形状,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

  秦代兵士铠甲:胷甲至腰部,腹部一下为衣裙。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代重装步兵和锐士则多着炒钢铁甲盔。

  汉代铠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大批量装备,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通常:汉代军用盔甲重22斤重。

  Ps: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刀”。

  三国两晋铠甲:

  三国时期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魏晋时期的裙甲变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铠甲:

  南北朝时代的铠甲主要有筒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隋代铠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

  Ps:感谢:fairy-of-swo(7票票)、朴灿烈朴sir(6票票)、粪花涂墙(5票票),感谢大家的支持,没打疫苗的同学抓紧时间哈,马上中秋节了,大家都要好好的。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225/225797/1746108.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