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家国天下 > 第五十七章 受 命

第五十七章 受 命


  祝大家新年快乐!

  ——————————————————————————————————

  燕王府的书房里,朱隸和谢源还有几个参谋正在详细研究下面送上来的计划。

  “师兄,你看这样行吗?”朱隸将四个代表来年春天需要修建的城堡的标志在南和林以北以东摆出一个松散的弧形:“就按照这个方位,同时把四个据点都建立起来。这样的话,不光南边的三个府安全不少,而且最东边的这个据点还可以切断这条蒙古人到辽东最短的的通道。”

  “但是这样布置的话,四个据点之间很难相互支援——他们相距超过了二百里。”谢源有些担心。

  “没事儿——明年一开春,炽儿的骠骑旅就会进驻北和林,有了骠骑旅在北和林,加上这四个据点建成,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调一镇骑兵到辽东去了——那边的高丽人现在也不太安分啊!”朱隸现在已经是胸有成竹。去年和今年因为北方边境形势紧张,原来负责东北边境的两镇骑兵,被朱隸调来了一镇又两个旅,让辽东的高丽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只要据点建立起来,节省下来的兵力就可以让朱隸腾出手来对付高丽人了。

  接下来就是些具体的人员物资安排。结果在这事儿上,朱隸和谢源又产生了分歧。

  “王爷,怎么最前面的威远堡主事怎么是——”谢源看到拟出来的计划大吃一惊。

  “是我安排的。”朱隸似乎早有准备,拉着谢源到了内室:“威远堡的位置是四个据点里最靠前的,而且又是在这么大一个集镇的边上。蒙古人要是眼馋了,肯定会先从此处下手。这样至关重要的地方,我实在放心不下别的什么人。”

  “可是,此处本就是兵凶战危之地,地形平坦,易功难守。而且旁边就是这么大的集镇,这不是明摆着让蒙古人来抢吗?让他一个当兵不到半年的小孩子去,这样太危险,我不同意!”谢源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抱住故人的血脉——当年他们一家在南归的路上尽没,就剩下这么一个独苗,上次中秋之役已经让他担惊受怕了一次,不能再有第二次了!

  “师兄,难道你就想让他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

  “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谢源忿忿的回答:“但是也用不着这样子做吧!这样风险太大了!”

  “当年我要求跟随大军出征的时候才16岁,母后不愿意,父皇也不放心。是他对父皇母后说:如果雏鹰不能离开学会鹰巢独自飞翔的话,它就是个废物。”朱隸仰望着天花板:“他的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我相信他也可以办到!”

  第二天,还没走出王府大门的项凌就被人直接叫到了朱隸的书房里。

  没有寒暄和废话,朱隸把项凌带到地图前,上面用醒目的红色标出了四个准备修建的据点的位置:“你看,这是明年开春的时候我们要修建的四个据点。”朱隸的手指在最北边的一个红色标记上:“这是最北边的威远堡,开春之后我们就会把它建起来。原来这里是一个边境集市,被蒙古人连续洗劫了两次之后就荒废了。这次,我们打算把这个集市也恢复起来。”

  项凌有些迟疑,朱隸把他叫到这里来肯定不光是为了给他讲这件事情。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派自己到这个地方去?他很快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要王爷有命,项凌即便是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你啊——”朱隸原来紧绷的脸色松弛下来:“早告诉过你了——不用这么严肃!今天叫你过来是想问问你,这个威远堡现在还没有人负责,你有没有这个胆子把它接下来?”

  项凌低下头,脑子里飞快的转动起来:从地图上来看,这个地方离上次和蒙古人谈判的地方不远。地形那是绝对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旁边就是繁华的集镇,蒙古人要是南下,头一个对付肯定就是这个威远堡:这个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坐的。不过朱隸的话已经放在那里,你不去的话,可就是自己没胆色了:“事关重大,王爷既然信得过项凌,项凌就一定竭尽全力把事情办好!”

  得了项凌的肯定答复,朱隸却没有高兴起来:“这个差使不好办啊!四个据点里就属他最远,离和林城足足有两百三十多里,离最近的县城也有一百四十多里这么远的距离上我们无法驻扎太多的人马。但是由于位置特殊,蒙古人南下的话头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它,要命的是它几乎无险可守。”

  “无险可守?”项凌对于这一点倒不是十分在意,既然已经决定了,不管有没有险要的地形可守他都得把威远堡守下来。“王爷,威远堡现在还没有建起来吗?”项凌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是的,现在天寒地冻,根本无法施工,要想建城的话得到开春前后了。”

  “那——我现在能不能带几个人去那里看看具体的情况如何?到时候也好有个准备。”

  “现在?”朱隸有些惊讶:“现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啊。”

  “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要先去看看。原来的集市那一片我护送师叔的时候经过过,确实不是个安全的地方。现在我提前去看看,把必要的事项都准备好,开春时就会省下很多事情。”项凌打定主意要去看一下。

  “行!”朱隸答应的很爽快:“你自己去把人挑好,需要什么物资直接去军务司的仓库里提,这是我的手令,你收好。”

  拿着朱隸的手令,项凌直接从中军营把自己的一哨亲兵拉了出来,然后又到朱高炽那里“借”来了肖凡做参谋。准备好马匹、行李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出发了。

  ……

  现在是冬季,北上的官道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来往。项凌他们二十几个人每人准备了两匹战马,从北平到边境上正常情况下至少要十来天到半个月的时间。而项凌一行人日夜兼程,八天之内就赶到了。

  “这就是原来的集市?”项凌跳下马,看着面前这片废墟。说是废墟,其实只是在官道两旁残留着几处不甚明显的土坯墙基而已。在没有被雪层覆盖的地方,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焦黑痕迹——那是当初抢掠的马贼纵火烧焦的。墙脚避风的地方雪稍稍薄一些,几根枯黄的草茎穿过积雪,抖抖嗦嗦的探出头来,一阵寒风吹过,草茎摇晃了几下,又一次直起身来。

  “是的,大人!”回话的是离此地最近的威化县县令派来给他们带路的衙役:“这儿就是原来的路边集,洪武三十二年被鞑子烧了之后就没有再建起来。”

  “路边集?怎么起这么名字?”一旁的肖凡问。

  “咳——其实这儿本来就是一片荒原,没有人烟,商道也还没有,离最近的镇子都有一百多里地,咱们汉人和北边的鞑子都不愿要。直到和林往北的商路开通了之后,才有陆陆续续的有人过来,先是一家小茶棚,后来来往的商队多了,这里也就越来越繁华,最多的时候,这里有好几十家店铺,客栈酒馆也有十几家,每天来往的人马都是好几百啊!”这个叫吴贵的衙役咂着嘴,回味着当初这里的繁华和兴旺:“因为这儿一直也没有正式的监制,所以大家都按照老规矩叫——当初的头一家茶棚就叫路边茶棚,然后这个集市也就被大家叫做路边集了。”

  项凌信步跨过一段两尺多高的土坯墙(残骸),脚下传来一阵声响——原来是一些破碎的瓦片。除了瓦片和火烧过后的焦黑之外,“屋子”里什么都没剩下。

  “当初这么大的集市都没有驻兵守卫?”项凌问吴贵。

  “有啊!不过就是一队县里的民团而已,平时抓一下小贼而已,据说那次鞑子一下子来了两千多人马,半个时辰不到就把这儿移平了!”吴贵的话音有些颤抖:“县城里的军队赶来的时候鞑子已经走远了。整个集市上上千口人一个都没留下,除了八百多具尸体,其余的人和财物被鞑子统统抢走了,连根木料都没有留下。”

  听着吴贵的话,项凌和肖凡他们都不说话了——这样无遮无掩的草原上,一百人和五百人来防守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只是蒙古骑兵嘴里的一块肉而已。

  “对了——这么大的集市上,我怎么没看见一个水井啊?”肖凡很细心的问。

  吴贵回过神:“我们这一块是打井是很难打出水的,以前路边集的人们都是在东边的那个湖里打水的。”

  “湖?你说这附近有湖?”项凌跑到他跟前:“走,我们去看看!”

  这个湖在路边集东面大约三四里地的一个浅洼地里,东面和东南面有小溪汇入,西面有一个高约丈余、方圆一里的小土丘,土丘的东面突出到湖里,把大概方圆五里的椭圆形小湖变成了猪腰形。水很清澈,透过薄薄的冰面,甚至能够看到下面的底土和随着水流摇曳的水草。

  “好地方啊!”项凌站在土丘上四下望去,由于高度的关系,这里的视野要比平地上开阔不少。一面邻水的土丘不会有被人切断水源的问题,而且减少了需要防备的前沿长度。在此处建立据点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要比建在路边集那样无遮无掩的平地上好的多。

  接下来的事情就归肖凡来忙活了:他指挥着项凌的亲兵们不停的东奔西跑把小湖四周十余里之内全部跑了一遍。整个过程中,肖凡手里的笔就没有停下来过,当他们次日回到威化县城的时候,肖凡记下的东西已经变成了一本小册子。

  回到县城,殷勤的县令老早就派人等在城门口了:项凌他们两人的品级不高,可是手里拿的却是燕王的手令!在县令看来搞好和这两位的关系是绝对有好处的。不过项凌他们现在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和他拉关系,在威化县城休息了一夜之后,项凌他们又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北平。

  ——————————————————————————————————

  几天成绩不错噢——小象谢谢大家了:明天要去参加同学的婚礼,小象会努力挤出时间来更新的(不过最多就是一章了)

  看完的同志们,要是觉得可以的话就投上一票吧!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136/136792/7155948.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